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在史学界引发强烈反响

钟哲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2-14

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历史研究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学者纷纷表示,贺信为中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立于新时代潮头,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的重要而光荣的历史任务。这是党对历史研究工作者赋予的历史重任,也是党对历史研究工作者历史担当的高度信任。


重视历史 研究历史 借鉴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史学界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表示,中国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给我们留下许多优秀文化遗产,使我们在面对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时,可以长久支撑、不屈不挠,汲取新知、革故鼎新,终于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向下“沉沦”的屈辱局面,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社会的“上升”趋势。研究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形成我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以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其泰认为,史学名著是一个时代学术进展的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了史学家的史识、史学、史才。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史学名家精心撰成的优秀之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夏鼐的著作《中国文明的起源》等。我们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学术文化发展的黄金期,应当以前辈学术名家为榜样,潜心钻研,志存高远,发奋努力,继续奏出21世纪中国史学的华彩乐章。

创新历史学学术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对史学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表示,历史学在贯通古今之变中,发挥着经世致用的独特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既存在着机遇,又充满着挑战。我们要以史为鉴,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从而树立信心,把握方向。历史研究从来不是在封闭的象牙塔中进行的,而是立足于已往的实践,关切当代和思考未来的学问。史学工作者要以国际视野和求实精神回应时代的问题,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发出中国学者真正的声音。

张海鹏认为,我国历史学的专题研究已经具有雄厚的基础,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体现我国学者集体智慧的大型综合性著作。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构建历史学学科体系上进行创造性思考,提出史学领域引领学术前进的重要学术概念,创新学术话语体系。

深入理解、落实贺信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今后的历史研究指明了方向。在谈到如何更好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的内容与精神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恒提出,需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深入理解“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一观点及其指导意义。“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的理论命题,具有深刻的学科理论内涵和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对于进一步推动历史学科的融合发展和深入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二,切实将贺信精神落实到历史研究的实际领域。以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为例,需要结合中国的世界史学科领域的研究基础与实际情况,立足中国历史学的本位视角,在继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加强外国历史经验与域外文明传统的分析和研究。要注重外国历史与中国历史、国家历史与区域历史的比较,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观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继和表示,学习和落实贺信的重要精神,首先,要充分认识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面对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要坚守中国文化话语权,增强本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努力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其次,认真学习和领会“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重要精神,既要打开全球视野,善于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又要善于清醒地、科学地抵制西方文化话语霸权,纠正西方文化话语权带来的“失语症”,反对历史虚无化和碎片化,增强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穿透能力,多出精品佳作。再次,历史研究工作者应当团结起来,凝聚力量,为历史与考古等各学科的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知识、智慧和力量。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谦平以新时代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为例,提出学科内涵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四个自信”,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科建设体系,同时也要不断拓展国际化视野。新时代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需要建设持续高效的队伍,这支学科梯队既需历史传承,更要有拔尖创新的学术人才,还要有高质量、高水平、有自信、有原创的科学研究成果;需要大量受过专门训练并掌握多门外语和历史大数据的专门人才,不可忽视学科课程体系创新;要能够服务于社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期待新时代的中国近代史学科迎来更加明丽的春天。

精彩推荐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

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座谈会暨中国历史研究院挂牌仪式在京举行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印发

2018年上海市智库研究专项课题立项结果公布


原标题: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在史学界引发强烈反响 奏出21世纪中国史学的华彩乐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淼   排版编辑:刘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