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墙金瓦普天庆 紫禁城里过大年

魏旖增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2-14

辞旧迎新是中国人过年永恒的主题。腊八的粥、除夕的饺子都是家家必备的,春联、门神也是家家必贴,诵佛经、祭祀祖先更是过年时最重要的礼仪活动。2019年春节,故宫博物院一改往日的端庄严肃,将面积最大的午门雁翅楼展厅以及紫禁城整个开放区域打造成春节文化的专场。午门雁翅楼展厅中的885件文物藏品分为“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5个部分,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清代皇家过大年的情景。

紫禁城里的万福来朝

清朝皇帝赐福的习惯始于康熙皇帝,且一代代的被沿袭,最终在乾隆年间成为定例。后世帝王赐福时所用的御笔是康熙皇帝的传世之物,这支笔的笔端镌有“赐福苍生”四字。在清宫,从腊月初一开始,皇帝会在龙笺上书写下当年的第一个“福”字悬挂于乾清宫正殿,之后会再写十余幅“福”字贴于其他宫中,寓意赐福万民。此后,皇帝会陆续书写“福”字赐予战功卓著且能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赏赐名单由奏事处事先拟好,再由皇帝钦定。

康熙皇帝时,每年只有十几个人能够得到皇帝亲自书写的“福”字,而到了雍正时期,赏赐范围便扩大到了外地督抚。清代昭梿所著的《啸亭杂录》中有记载,“御建福官,开笔书福字笺,以迓新禧,凡内廷王公大皆遍赐之。翌日,上御乾清宫西暧阁,召赐福字之臣入跪御案前,上亲挥宸翰,其人自捧之出,以志宠也。”可见,皇帝赐“福”群臣已经成为清代皇帝特有的年节赏赐。受赏名单一经确认,必有专人通知本人,并在赐“福”当天齐集殿外,皇帝每书写一张,便引一人至御前“叩首恭受”。后世的清帝在过年的时候要赏赐大量的福字,所以清宫里的赐“福”活动要贯穿整个腊月。

清朝五帝的赐“福”御笔 本网记者 魏旖增/摄

清朝皇族沿袭了贴门神这一汉族习俗,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四,清宫里各处宫门上都会挂上门神,直到农历二月三日才摘下来,只要不污损第二年还可以继续使用。不同于民间的是,清宫里的门神画都是经过内务府如意馆的画师精心绘制,然后装裱到画框里。清朝皇家画门神的绘画材料极为罕见,乾隆年间规定门神每平方尺画幅要用1克纯金,这样色彩不易脱落。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都保存了大量的门神像,经历了二三百年,仍然保存完好。

清朝宫廷的门神画主要有将军门神、福禄门神、仙女门神、娃娃门神和判子门神五大类。将军门神是清宫门神中规格最高的,多悬挂于宫苑的正门,可以驱邪镇宅。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将军门神基本为画有唐朝将军秦琼和尉迟敬德的武门神,他们头戴金盔、手持铜锤、腰挂弓箭,身穿大红战袍、外披金甲,其所用的金箔、金泥和各种颜料也是最多的。

清朝将军门神 本网记者 魏旖增/摄

皇家过年的“趣事儿”


雁翅楼展厅里的一件件文物讲述着皇家过年的趣事儿。比如皇帝除夕这天也会吃饺子,也会在馅儿里放钱以图个好彩头。不过皇家饺子里的钱不是流通货币,而是经过专门打造的。皇帝过年还会发压岁钱,称为“馈岁”——各式精致的刺绣荷包里装着金银元宝、金银钱或玉坠子等。此外,“游艺行乐”单元专门展示了过年期间清代皇家的娱乐活动。每年的冰嬉大典,俨然皇帝在冬日里的一项重要的政务活动,也是清朝国力强盛的特殊标志。冰嬉原是东北地区冬季特有的民俗活动,在清朝统一东北各部落的战争中,满族士兵因为擅长冰上作战而多次大获全胜,为了保持八旗作战的优势,历朝清帝不敢松懈武备,均高度重视冰嬉,“修武事而习劳行赏”,太液池举办的冰嬉大典便由此而来。八旗子弟在冰上完成一系列的高难度动作,既是娱乐活动,也可锻炼八旗兵士的意志,提升作战能力和御寒能力。此次展出的《冰嬉图》就描绘了八旗子弟在腊月初八太液池射球、滑冰、倒立、舞刀、叠罗汉等异常精彩的场景。

张为邦、姚文瀚绘《冰嬉图》卷 本网记者 魏旖增/摄

张为邦、姚文瀚绘《冰嬉图》卷局部 本网记者 魏旖增/摄

皇家最高规格的“年夜饭”


当清朝最高规格的皇家交响乐团——编钟、编磬、建鼓、柷等乐器被逐一奏响,皇家丰盛的年夜饭也开始了。元旦这天,清朝皇帝会钦点皇子、皇孙及近支王工等齐聚乾清宫,举行盛大的宗亲宴。在宗亲宴上,君臣、父子一改往日严肃的氛围,行家人礼。皇帝大宴桌设在中央,其余人皆用高桌,两人一席,列于东西两侧。清朝皇家的年夜饭可谓是宫中最高等级的宴会,不仅讲究菜式,也规定了极其严格的礼制。音乐、餐具、舞蹈、杂技表演都是宴会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铺排豪华、歌舞升平,在中国饮食文化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参照乾隆四十八年膳底档的记载,策展人员动用了超过100件文物,向观众呈现了宗亲宴上的金龙大宴桌与宗亲宴桌。

 清朝宗亲宴礼乐组合 本网记者 魏旖增/摄

金龙大宴桌 本网记者 魏旖增/摄

消失近200年的盛景重现

旧时新年前后,民间有在高处悬挂灯盏之俗,此灯彻夜通明,谓之“天灯”。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祀灶》记载:“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竿,悬挂天灯。”追溯宫廷中竖立天灯、万寿灯的详细情况,文献记载并不全面。清代皇家沿袭汉族的习惯,每年元旦前后在乾清宫丹陛上下各立一对天灯和万寿灯,乾隆五十四年开始在皇极殿各增立一对。立天灯、万寿灯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从立到撤,前前后后得动用8000多人次。自道光二十年(1840)被取消以后,至今这一节庆场景已经消失了近200年。

应该说竖立天灯的情况与民间差别不大,只作为高位照明灯,但天灯与万寿灯同时出现,目前所见到的最早文献是明代《工部厂库须知》有《御用监成造天灯万寿灯》:“前件查万历十四年三月内,该题造天灯十九对、万寿灯三对……”由此可知天灯设立的处所多,而万寿灯少。现在在乾清宫丹陛上与皇极殿丹陛上的万寿灯座是六面体,正是为与六角形灯楼相呼应。灯楼的内部安装六扇仙人风扇,即围绕一个木柱嵌有六扇绘有仙人的扇面,这六扇仙人可以转动,像走马灯。灯联正反两面均有文字,共十六幅,每联两幅对仗非常工丽,歌舞升平、吉庆祥瑞等内容一一铺排。万寿灯、天灯的高度都在十米以上,灯杆雕刻云龙纹,顶部有亭,下端插在汉白玉石座中,四周还有四根戗木作为支撑。万寿灯不仅仅要挂灯联,还要挂成串的花灯。

乾清宫前复原的天灯和万寿灯 本网记者 魏旖增/摄

万寿灯细节 本网记者 魏旖增/摄

自从道光二十年下谕,天灯和万寿灯停止竖立,至今已有179年,只剩下几座丹陛伫立在殿外。为了复原这一壮观的皇家节庆场景,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通过大量的研究,在文献、史料中考证出天灯、万寿灯的使用方式、历史沿革,以及灯身各部分的详细尺寸。更在各个库房中找到了灯身模型、灯联小样、灯杆原件等,成功完成复原工作。天灯、万寿灯的“复活”,让沉寂已久的紫禁城再一次泛起了浓浓的“年味儿”。

精彩推荐

【H5】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新年贺信

申报2019年度“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类项目的通知

2019年,做一个被学生怒赞的高校教师并不难!(附十大高校最新教学趋势)

中国学者在巴基斯坦取得考古新成果

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