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做一个被学生怒赞的高校教师并不难!(附十大高校最新教学趋势)

张卓晶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2-15


“陶渊明是个特别有幽默感的诗人,你要是不认真读,你就不知道幽默在哪里。他第一句写得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种的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不写诗……”2018年10月,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建业给学生讲解古诗文的视频被传到网上后迅速引来广泛围观,他讲解盛唐诗歌的视频被上传至短视频平台“抖音”之后,当日点击量迅速突破2000万次。戴建业成了“网红”教授、“段子手”教授。何为好老师?戴建业认为,大学老师首先应该专注科研,其次才是做好教学工作。“教学非常重要,但如果你对诗人和作品缺乏深刻的理解,古典文学的教学是搞不好的。”

有网友评论,这些高校教师的课堂肯定没人睡觉、玩手机。类似戴建业这样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线教师还有不少,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陈果、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翁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教师张丹青等,都是这样的“网红”教师。他们的爆红也从侧面说明一个事实:真正的“金课”从来不会缺少听众。


 一 

 不被学生怒赞的“段子手”不是好老师 

无独有偶,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苏德矿将微积分上成了抢手课,人称“矿爷”,用唱歌说段子来教数学,一门150名学生的课,3000多人争抢。醇厚如酒的“金课”与反复添兑的“水课”,选择显而易见。其实,“段子”并非关键,这些“网红教授”的走红,反映的是对大学教学规律的一次理性回归。

一是教学思维颠覆了传统。比如讲授《归园田居》,一般的解读套路是介绍创作背景,分析意境,阐明诗意,称赞陶渊明远离污浊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轻松之感和欣悦之情,总结艺术特色。但是,戴教授没有按照常规逻辑讲授,而是对“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作出不一样的解读,他生动地还原了古诗所描写的真实存在,令人耳目一新。

二是快人快语、平易近人的个性魅力。有的教师曾埋怨学生上课“听不进去”,戴教授直言,根源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讲不进去”。前几年,戴教授曾在博客上撰文痛陈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就像“猫捉老鼠的游戏”,这种坦承、直率必然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

三是聊天式的语言风格。戴教授普通话不够标准,但是他的麻城方言,并没有影响他的表达效果,因为他以通俗而风趣的口语吸引了学生。例如,“唐朝每个诗人都自我感觉良好,都很牛。连杜甫那么老实巴交的一个人都‘牛’得很,以前我以为他写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夸别人,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在夸自己。”“那个鬼汪伦走了狗屎运了,李白的一首诗让他流芳千古了,后代人谁都知道唐朝有个农民叫汪伦。”像这样无拘束的聊天,即兴式的洒脱,口语化的俗评,确实别具一格,富有魅力,难怪征服了大批学生。

那么,要想让学生好好上课,大学教师就一定要“修炼”成“段子手”吗?未必。但是一位大学教师有责任感和内驱力,全心全意致力于课堂的创新、创造和创优,一定是一堂大学好课、“金课”的前提条件。大学教师精心打造的一句句“干货”,对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充满吸引力的好“段子”?

归根到底,何为“金课”?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对大学课堂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所谓“创新性”,是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同时,吴岩司长提出了五大“金课”,即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以及社会实践“金课”。

在信息化时代,以打造“金课”为特征的大学教学改革进入了三维阶段。第一个维度是教学场景,需要信息化环境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第二个维度是教学模式,需要打破学校边界、教室边界、教材边界和课堂边界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三个维度是教学制度,需要有教学场景和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应用的体制和机制作为保障。

 二 

 回归本质:中国大学,“培养人”才是根!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首次提出“金课”一词,他表示,“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要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金课”首次被写入教育部文件。《通知》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质量。但当时该文件并未对“金课”“水课”的标准给出具体的定义和描述。

2018年11月24日至25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就“建设中国金课”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最后一公里”,课程虽是教育里的微观问题,解决的却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课程问题现在也是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和关键问题。

由此可见,对于本科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育部不可谓是不重视了。然而,重视背后,大学“金课”的落地实施依旧存在不少问题。

 三 

 首当其冲的“矛盾”:大学教师,科研还是授课? 

毋须讳言,与教学相比,科研的热点更多。有专家分析指出,大家更关注的是项目、文章和帽子,因为这些与待遇和职称挂钩。而上课似乎成了鸡肋,上什么课,效果如何,很少有人过问。甚至有人认为,学校重视教学无非在管理上做文章,比如考勤、考试和考核等,或者颁发“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奖”。

因此,有高校教师感慨,让高校下功夫培养本科生,动力来源是什么?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综合素质高、成绩好,将来是不是有出息,10年、20年、30年或许能看出来,周期很长。但大学老师早就退休了,何必下这功夫?而在目前“重科研”的考核体系下,花时间费精力上“金课”的老师,评职称反而容易吃亏。因为教学质量如何无法量化考核,职称评不上,工资待遇很难增长。

在这一问题上,值得高校教师欣慰的是,已经有学校采取设立教学型教授、完善教师考核评价等办法,突出教学工作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不再苛求其科研能力,打通教学型教授的晋升通道。比如,山东大学试点教学型教授评定,与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不同,各方面要求侧重点有了转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一栏,要求申报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任现职以来,年均承担本科课堂教学工作量不低于256个标准课时(每周8个标准课时),或每学期开设2-3门课;教学质量综合考核为良好及以上(由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定)等等。

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也在“教学型教授”的职称申报上做了颇多尝试,对教学型教授的种种要求,同样强调跟教学相关,如聘期内在CSSCI期刊或本科教学委员会认可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教研教改论文,近五年学生与同行专家综合评教分数处于学院前30%等等。同济大学则通过设置“专业建设责任教授”岗位,实现“教学型教授”享受与“科研型教授”同样的待遇;天津师范大学也曾在职称评定中单列指标,评选“教学型教授”。

 四 

 打造大学“金课”,这10种最新教学趋势值得一看! 

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课堂革命的目标,也是内涵建设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要素。下面是小编总结的10种高校最新教学趋势,以供读者参考。

1.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这种教学视频拍摄方式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比较呆板的教师单人讲授的形式。学员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员之间和学员与学员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慕课”(MOOC)

“慕课”(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了 490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在国际上是第一次。这些课程是国家级线上“金课”,首批入选课程以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其中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创新创业课以及思想政治课程,入选的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性强,从整体上代表了当前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最高水平。

3.小班课教学法

2012年,时任学校常务副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代表学校提出开展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相结合的“小班课教学”试点工作。北大物理学院教授马伯强以学期的第一堂小班课为例介绍说,他通常会给学生提供两篇学术观点不同的科幻小说,请同学们依次讲述、总结两篇小说的观点,指出其中的冲突。最后,学生们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看法,逐步形成认知,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

4.实践循证教学法

实践循证教学方法进行专业建设和学习,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培养“循证”的思维和理念。循证教学方法强调教学过程中“以证据为本”,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识到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依据,并贯彻到整个课程设置中;要求学生对课程所设置的知识内容和体系有明确的了解,以证据为基础提出专业相关的问题,并具有寻找“证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5.VR技术教学改革

此前,教育部公布,到2020年将推出1000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很多高校也开始讲VR技术和课堂对接,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探索空间”,配备了多屏互动设备、多点触控桌面、VR设备等时下最火的科技产品并应用于教学。多屏互动教学区里,教师漫步课堂,学生或可分组讨论或统一聆听,每个小组讨论的桌子前都有一个多媒体屏幕,学生连接自己的设备就可以将自己的作业呈现在屏幕上,就像看到视频网站的实时“弹幕”。

6.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近年在高校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适宜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情境教学是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技能与体验连接起来,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情境教学是促进学生健康情感发展的过程,适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环境,从而培育积极的人生态度。

7.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就是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需要地方高校跳出惯性思维,对已有的东西持怀疑态度甚至批判精神。在现实工作中,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的两个方面。我们从正面去思考问题,常常会阻碍我们的思路;如果能够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8.“多师同堂”协同教学

“多师同堂”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简称T.T),是指由三名或三名以上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协同教学团队,共同分担同一门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教学任务,展开共同授课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多师同堂”协同教学分为下述四个环节:课前准备环节、引导授课环节、师生论辩环节以及总结深化环节。

9.“全程导师”

以全程导师和专业导师相结合为主线,学长之友、英语之友和新生之友为辅助的“导师体系”,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人格塑造和创新科学精神培育,促进学生态度、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导师群的老师,从以往“管理”的职能转变到“咨询”的职能,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功能,形成一个面向学生的“咨询体系”。

10.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是依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项目研究、项目实施的基本方法,由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以项目问题的生成、探究、解决、运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


精彩推荐

2019年1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结项情况

特色与创新:越南研究发展之路 ——对话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教授

2019年1月份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结题公告

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评审结果公示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评审结果


来源:光明网、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交通在线、教育部官网、《中国成人教育》、中国教育报等

综稿编辑:张卓晶  排版编辑:张卓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