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经济带 ——访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

吴楠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2-14

【核心提示】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11省市,集聚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超过了45%。自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沿江各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经济与民生并重,动真格、出实招、求实效,确立共抓大保护的格局,完善相关规划政策体系,加快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聚焦民生改善重点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未来,长江经济带如何获得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围绕以上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

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三年多来,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成长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三年多来,有关部门、单位和沿江11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共同努力、扎实工作,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顶层设计方面。2016年5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成为当前和今后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基本遵循。依据《规划纲要》,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等专项规划陆续印发实施,沿江省市实施规划基本编制完成,支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专门成立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处,加大对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研究工作力度,编制完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水利专项规划》《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长江经济带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规划》和《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行动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并不断强化长江大保护跨部门合作,最大限度地集聚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整体合力。在协调机制方面,现已成立“1+3”的省地协商合作机制,“1”即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协商合作机制,并成立了上游、中游、下游3个区域的协商合作机制,由此解决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层设计基本完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绿色发展方面。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水系庞大,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35%,全流域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河湖湿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0%,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针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家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着力加以解决,同步研究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巩固专项行动成果。开展“共抓大保护”中突出问题专项检查。先后开展沿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和“回头看”工作,经过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非法码头得到了初步整治,非法采砂得到了初步监管,长效机制得到了初步构建。开展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专项行动,通过调查摸底、专项治理、加强监管三个步骤,重点整治化工污染问题。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检查、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检查等专项行动,严控长江水环境污染的关口,切实保障沿江群众饮水安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工程建设,着重抓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和石漠化治理,实施贵州草海、云南大理洱海源头等重要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组织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拯救行动,时隔两年之后再次监测到中华鲟自然产卵。引江济淮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截至2017年,沿江31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490个环境违法问题已经完成清理整治。通过沿江化工企业搬迁、码头整治、黑臭水体整治等措施,长江干流水质持续改善。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与2013年相比,2017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好于Ⅲ类水的水体比例提高、劣Ⅴ类水体比例降低,水质改善情况好于全国平均状况。

经济发展方面。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超过四成,经济中高速增长、总量稳步提升。成为中国经济重要支撑带。长江经济带集聚了全国42.8%的人口,创造45.2%的国内生产 总 值和43.7%的进出口总额, 在中国经济巨轮中具有“压舱石”的作用。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 ,经济总量占全国45.2%,占比继续提高。沿线省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7年投资增长11%,增速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最高的十大省市中,长江经济带占了7个;在前十五位中,长江经济带占了10个,而且多数城市的人均GDP超过10万元。

在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加快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上海、四川等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建设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等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重庆、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地区的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武汉光谷在光电子产业发展成果明显;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一批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初具规模;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取得新进展。第三产业撑起长江经济带“半壁江山”,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工业体系正在形成。此外,国家正推进沿江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命名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380多家,长江沿线占45%左右。

对外开放方面。长江经济带向西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辐射京津冀,勾连广袤内陆和辽阔海洋,在重大发展战略勾勒的宏大蓝图中。长江经济带正以开放创新的新姿态,支撑起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7.3% ,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3.7% 。全国目前已挂牌的11个自贸区中,有5个自贸区位于长江经济带,分别为上海自贸区、浙江自贸区、湖北自贸区、重庆自贸区和四川自贸区。串起5大自贸区,长江经济带正加速形成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在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上海,随着上海自贸区改革探索渐趋深入,以上海带动长江全流域发展、以武汉带动中游、以重庆带动上游的双向开放大格局初步形成。

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方面。推进航道畅通,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有序推进,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二期工程进展顺利,黄金水道功能不断提升;推进枢纽互通,上海港洋山四期基本建成,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改革全面完成,江苏南京以下区域港口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沪昆高铁贵昆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运营,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成效明显;推进江海联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上海与浙江共同建设小洋山北侧江海联运码头取得实质进展,江海直达运输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推进关检直通,关检合作“三个一”已全面推广至所有直属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上线运行,区域通关一体化成效显著。

以生态优先为指引建立绿色发展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中,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得到重点关注,但目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您认为,应如何正确把握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

成长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在传统的发展方式下,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常常被看作是对立性的关系。在“先污染,后治理”以及GDP至上的发展观念主导下,发展通常表现为对生态环境的过度索取和排放。沿江地区重化工企业密集、码头砂石漫天扬尘、轮船肆意排放,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生态系统警钟阵阵。根本原因就是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也是发展方式不能适应绿色发展要求的体现。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这就决定了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环境修复,包括开展沿江岸线非法码头治理、化工企业清理整顿等工作。重点还是要放在产业结构治理方面。首先加大力度推动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船舶等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和循环化改造,淘汰一批潜在环境风险大、升级改造困难的企业。同时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根本来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取决于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发展方式的建立。以生态优先为指引建立绿色发展方式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路径。绿色发展是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深刻革命,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从微观上来看,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主要是推动企业建立清洁生产方式。清洁生产方式是一种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新生产方式。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生产过程中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也包括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过程重组,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长江经济带应通过制度和财税激励,推动企业在技术可靠前提下执行清洁生产、预防污染调整,使企业生产的经济最优与生态最优相互匹配。

从中观来说,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主要是推动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通过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长江经济带应以生态工业园作为产业园建设的主要标准。

从宏观上来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主要是建立贯穿整个流域的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是在协同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利用产业结构功能优化实现产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长江经济带建立产业生态系统主要应依据流域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承载能力,建立具有高效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网络化产业生态平台和基础设施。

打造创新驱动带和黄金经济带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您看来,还应从哪些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成长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应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流域命运共同体。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既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从系统论和全局观出发,进一步完善顶层规划设计,构建全流域协调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绘制好蓝图,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进一步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各部门加快制定《长江流域综合发展规划》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构成顶层规划体系,统领全局。二是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围绕顶层规划设计,结合相关部门的专业职能和优势,编制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产业、交通、生态等专项规划,打破行政壁垒限制,加强各部门间的分工合作,与顶层规划实现无缝连接。三是建立区域“多规合一”体系。加快编制《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将生态、产业、城镇、交通等多重要素进行叠加,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管制机制,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以空间规划统领长江经济带多方面要素的空间利用任务,形成一个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全流域规划体系。

其次,应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构建高效有机经济体。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打造创新驱动带和黄金经济带两个目标展开。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占全国半数以上。因此,要依托长江经济带的区域人才、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强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展重大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设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二是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结合上中下游地区各自的优势,合理调整和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制定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指导各地在符合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把东西部的产业发展对接起来,合力建设覆盖长江经济带互为补充的全域产业链。结合沿江省市大力发展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产业门类,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进行导向性的目标定位,联合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三是推进区域产业转移与合作。要发挥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转移的空间优势,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加快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支持“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战略合作模式,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实现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和联动发展。

再次,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目前的发展依旧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低端产业活动问题依然突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建立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一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推进沿江各省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长江沿岸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的发展方式,促使高排放企业彻底退出,环境友好型产业逐步占主导地位。二是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要进一步推进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制造业、能源工业等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实现绿色增长。三是实现工业产品绿色发展。大力支持长江经济带沿线工业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加强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等特性的优质生态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精彩推荐

【H5】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新年贺信

申报2019年度“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类项目的通知

2019年,做一个被学生怒赞的高校教师并不难!(附十大高校最新教学趋势)

中国学者在巴基斯坦取得考古新成果

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