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现实·情怀——创新思政课的关键问题

袁方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10-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他还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以我的长期教学实践看,高校思政课创新要从理论、现实、情怀三个角度下功夫:深化基础理论水平,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培育人文情怀,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直面现实问题,以解决思政课的针对性。

深化基础理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

高校思政课理念创新,首先要深化基础理论,尤其是要有坚实的哲学理论作基础。“八个相统一”要求中的学理性、知识性、理论性、建设性,均离不开理论本身的创新。思政课要求给学生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要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必须把握好时代精神和历史脉搏,而时代精神的最高理论概括就是哲学。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为深化基础理论,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深刻领会它在开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境界中的历史地位,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对世界和平与历史文明的价值与意义,将新时代精神升华到哲学高度,渗透到思政课,成为课程的学理基础。

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或问题,究其实质,都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时代精神把握不到位有关。尽管对思政课创新改革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不少成绩,但基础理论研究不够,以致思政课的学理解释力和历史穿透力不理想。倘若缺少基础理论的“底气”和“内功”,即使思政课形式再完美,大学生的深层思想问题仍难以解决。

深化基础理论,关键要把握以下三点:首先,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文献。经典作家著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托和渊源,这决定了思政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为基础。经典原著课程是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读经悟典”读书会是学生的课外辅助活动。课上与课下互通,为师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提供条件,营造氛围。

其次,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和提炼,从而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思政课教师肩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要从更高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理论概括。这既是最好的学术成果,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

再次,将思政课教学与学术科研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学与学术科研并非相背而行,而是相得益彰。教师通过科研提升理论水平,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深度和广度;反之亦然,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激活思想、催生问题,给学术科研带来了新的动力。

培育人文情怀: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则是立德树人的具体目标。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教师首先要有人文情怀,且情怀要深。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一个教师的人文情怀要求教师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肯定人为基点,以解读人生价值意义、全面提升人格层次为使命;做到教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不止是教学,更要育人。要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他们为人、为事、为学。我们在思政课和人才培养中的经验,是推行“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德”,不是指懂得丰富的道德学知识,研读大量伦理学文本;而是指人的道德素养、情操与理想,指做人的德性。古语“德者得也”,有德就是懂得了宇宙人生之道,懂得了历史规律、国家使命和人生真谛的道德高尚的人。简言之,德行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的总称。这里的“法”,不是指熟练掌握法律条文,会用法律武器维权或跟人打官司,而是做一个遵循和敬畏现代文明法的人,一个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习惯的人。法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把文本研读、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学术科研结合起来推行“德法兼修”的培养目标。

直面现实问题:切实研究和回应时代之问

高校思政课理念创新,必须创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就必须直面现实,切实研究和回应时代之问。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面向实践、不断回应时代涌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9世纪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工人运动、20世纪从苏联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无不是在面向实践、解决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的。

不容回避的是,多极化世界的发展态势,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一些令人困惑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难题。倘若回避现实问题,甚至害怕触碰这些问题,问题本身就成了“神秘东西”。“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如果我们深入地、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并从理论上大胆创新,很多问题是可以而且必须回应和解决的。

如何直面现实问题?从表层看,杂乱无章,千头万绪;从深层看,其实就是一条,落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毛泽东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例,创造性地提出实事求是的原则,并成功运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这条历史经验,仍是我们直面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南。

以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现实问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需要我们正视问题,从遇到的“事”、判断的“时”和理解的“势”去解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不惧难题,直面问题,回应时代课题,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直面现实问题,反思和回应现实问题,思政课的“针对性”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精彩推荐

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演变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展望理论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暑期专题研讨班圆满结束

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申报工作通知

2019年“中国阐释学理论与实践”高级研修班侧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陈宣宇  排版编辑:陈宣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