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9)》:农村水平继续稳步提高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吴文康/摄
7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出席并分别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发布主报告,农村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韩磊代表课题组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指数》。发布环节由魏后凯主持,会议研讨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志雄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 本网记者吴文康/摄
高培勇指出,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要人、财、物协同发力,但三者作用各不相同。
高培勇表示,从财政角度出发,需要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财政在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的作用定位。财政是最具综合意义的基本政府职能和最具基础意义的制度安排,同时,也是现代国家治理中具有“牛鼻子”效应的基本关系链条。因而,在人、财、物协同推动农村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安排当中,财政居于基础和支柱地位。二是农业农村问题在财政工作中的定位。在以国有制财政和城市财政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二元财政体制下,财政覆盖范围有限,农业农村发展存在一定短板。在新时代的条件下,需要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确保农业农村问题在财政工作中的优先地位,从而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 本网记者吴文康/摄
赵剑英表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报告》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研究焦点,突出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和中央政策导向,研究方向定位精准,选题的着力点与现实相契合。《报告》作为“中社智库”年度报告系列的重要一员,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报告》2016年版于今年5月份正式由英国Paths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年版、2018年版也都已经签约,《报告》正在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下一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继续加大在国内外的宣传推广力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本网记者吴文康/摄
魏后凯认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相较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而言,其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将农业农村摆在优先位置,二是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充分发挥集中领导特有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优势。同时也要深刻意识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努力实现快补存量、同步增量、融合发展。在魏后凯看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对“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方针的坚持和创新,是新时代处理城乡关系的“牛鼻子”,是中国农村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进一步升华,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的总方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韩磊 本网记者吴文康/摄
《报告》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主题,共包括1个主报告和17个专题报告。主报告分析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提出背景,论述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提出了落实优先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以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17个分报告涵盖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领域,对农村发展进程、脱贫攻坚、农业支持政策、新型经营主体、乡村治理、绿色农业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前的发展状况与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主报告聚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主题,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什么是优先发展”、“优先发展什么”、“怎么落实优先发展”三个方面来理解;强调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以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立足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着眼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长远目标,构建一个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向农民赋权为主线,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政府干预有度、极大激发要素、市场和主体向农业农村流动的管根本、管长远、管全局的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应构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1+5+8”新型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即: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为基础,以科技人才保障机制、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新型乡村治理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组织领导机制五大体制机制为支撑,以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村三产融合政策、农村公共服务政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社会资本与农民利益联结政策八大政策为基本落脚点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9)》书影 本网记者吴文康/摄
历年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均对农村发展状况进行量化评价。2019年的“中国农村发展指数测评”延续了前3年的评价方法并根据新形势做了相应的改进,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5个维度、25个指标的中国农村发展指数。该指标体系在内涵上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体要求,同时,对城乡关系的强调也反映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的要求。《报告》基于中国农村发展指数,对2011~2017年期间全国、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和省级层面的农村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与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并重点分析了与2016年相比的突出变化。测评结果显示:农村发展水平在全国、区域和省级三个层面继续稳步提高,农村发展的主要贡献来自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东部地区明显领先,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差距缩小,生态环境成为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省份间农村发展差距继续缩小;各省份维度间发展失衡问题趋于缓解。根据测评结果,《报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应继续深化对农村综合发展内涵的认识,从经济、社会、生活、生态、城乡融合等不同维度出发促进农村各领域全面发展,加快以农村道路、农业机械化等为代表的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重点提高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在农村综合发展水平提升中的作用,特别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扭转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维度分指数负增长的局面。第二,继续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重点提高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消除西部、东北地区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差距,预防生态环境维度地区差距的扩大。第三,着力消除广西、甘肃、黑龙江为代表的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省份所面临的维度间发展失衡问题。
《中国“三农”研究(第三辑)》 本网记者吴文康/摄
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系列研究成果《中国“三农”研究(第三辑)》也于近期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李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张顺喜、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等参加了此次会议。
精彩推荐
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演变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展望理论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暑期专题研讨班圆满结束
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申报工作通知
2019年“中国阐释学理论与实践”高级研修班侧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宗悦 排版编辑: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