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已经成为学界深切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对文学的认知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理清当下构建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的思路,进一步推动新时代的外国文学研究,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1
出现评价和阐释新视角
“在当下的中国,强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晖表示,构建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关涉外国文学史的“中国化”问题。这一问题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逐步增强而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所谓外国文学史的中国化,是指中国学者撰写外国文学史应形成独特的结构体系和遴选标准。在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主体性与开放性、选择性与包容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又要以开放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反映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既不能故步自封、自说自话,也不能盲目追随、失去本位,而应通过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探索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借以发展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德林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正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这就意味着我们既要以世界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也要以中国视角认识世界故事,从而推动文明互鉴,增强民族认同。在这个意义上,重构具有世界性、本土性、比较性、当下性等特征的外国文学史,已成为我国外国文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艳兵认为,今天,我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评价和阐释有了新的视角、新的眼光、新的立场,乃至新的价值评判体系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少数族裔文学、女性文学、生态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重新思考和撰写外国文学史越来越有必要。
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何宁提出,目前,我们在构建外国文学史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方面,外国文学史类别众多,涵盖面广。一般而言,撰写外国文学史需要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而且撰写的工作时间跨度长,这就使得组建起一支专家队伍的难度较高,集中专家开展撰写工作极为不易。另一方面,外国文学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领域,因此在研究外国文学史的过程中,一些观点往往会不断更新,对经典的认识也会不断变化,这些都决定了外国文学史研究需要与当下的外国文学研究紧密联系,这样的外国文学史研究才更具意义。
2
创新文学史研究观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国文学史研究也站在了新的起点,重构外国文学史再次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徐德林认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应当把握一个前提,即重构并不等于内容重修。文学是审美的人学,既关乎文学经典,也涉及大众艺术和文化,同时与音乐、哲学、美术也有着密切关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迅速发展,外国文学作品的读者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因此,重构外国文学史既要为专业读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新的兴趣点和学术增长点,也要注重为一般读者提供阅读指南,从而有效提高大众的文学素养,增强民族文化活力。当然,正确认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中国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的关系、文学史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全面评价已有的外国文学史书写模式,同样可以助力我们重构外国文学史。
苏晖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外国作家和作品。第二,要努力破除西方中心论,打破以往东西方文学二分的模式,构建东西方文学一体化的外国文学史。这对于重新认识东方文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揭示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外国文学史》做出了成功尝试。第三,应以中国文学发展史为参照系,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观照外国文学史,这样才便于促进东西方文学、中外文学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第四,应坚守中国立场,对外国文学和文化进行大胆的质疑、反思和批判。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常常会不自觉地受所研究国家语言文化的熏染和影响,从而在思维上陷入对象国的文化模式中而不自知。中国学者应该努力克服这种思维上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原语种语境,从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视角出发,对外国文学作品予以解读和评析。
何宁表示,编写外国文学史需要和研究外国文学结合起来。研究文学史应该建立在对文学本体的理解和批评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言之有物。与此同时,研究外国文学史需要对文学之外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元素具有全面的认识和体察,关注外国文学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复杂互动,从而在文学史的编写过程中梳理出文学发展的真正内涵与特色。此外,外国文学史的研究者还需要具有创新的文学史研究观念,相关研究要突破对文学作品和作家大而全的介绍评析,以问题为导向,关注文学现象,突出史论,这样才能以史为鉴,促进当下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发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学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