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

明海英 张译心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9-03
当前,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受访学者纷纷表示,党中央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新形势作出了科学研判,为统筹疫情防控和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复工复产势在必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夺取战“疫”全面胜利的同时,及时预判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在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艳国看来,促生产、抓发展,是保民生、促就业的抓手,也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大局。党中央不失时机抓紧布置全面复工复产,抓住了社会稳定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研究室主任姜奇平认为,全面复工复产标志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国际上率先进入经济恢复阶段,这有利于树立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彻底战胜疫情的信心。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轨道,意味着人们需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去适应新变化,共同面对新的挑战,先适应者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谈到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复工复产时,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表示,这是重大的战略转型。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依靠外资的部分企业面临新的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战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全力以赴发展经济已成为关键任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栾永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指明了方向,对于推动实现人财物的有序流动、产供销的有机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认为,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这种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管理,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外防输入的压力不断增加,给我国复工复产带来了严峻挑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表示,国外疫情压力陡增使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出口遇到很大困难,很多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益都受到较大影响。张艳国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抗疫还未取得最后的全面胜利,抓防控一刻也不能松懈。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人员自由流动后,防止疫情反弹的压力增大了。为保证复工人员安全,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这对于小微企业,特别是人员密集的第三产业,压力会更大。栾永玉表示,在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要谨防全球贸易需求大幅减少对出口产业形成二次压力,尤其是对出口型中小微企业造成冲击。谈及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困难和新挑战时,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善峰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各国的防疫措施参差不齐,给全球防疫工作增加了不确定性。第二,我国在付出巨大成本后暂时控制住了疫情扩散,但如何调动各地方复工复产的积极性,考验着国家的治理能力。第三,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冲击。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也为国内全面复工复产增加了难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复工复产不仅是工人到位,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合。政府应从全功能角度来思考如何推进复工复产,要扶持核心企业,通过核心企业带动整个供应链。尤其在全球供应链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要及时寻找替代供应链。如果能够掌握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先机,将大大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新冠肺炎疫情是推动我国参与国际卫生合作、推动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契机。在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培刚看来,此次抗击疫情促使我国加强了在疫情信息、疫苗研发、物资供给、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提升了我国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生产防疫两手抓两手硬武汉解封意味着我国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关键性胜利,利好面进一步扩大和拓展。同时,抓抗疫,促生产,全面复工复产的任务也更加紧迫。张艳国表示,要在常态化和精准化两个方面做好文章。常态化即保持紧张状态,做到解封不放松、人员流动病毒不流行;精准化是要坚持分级分类分层的科学办法,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疫情防控的关键在基层、重点在社区。地方政府、干部要进一步下沉基层社区,做好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工作。与此同时,采取更加有效的资金扶持、政策扶持,与抗疫经济有效对接起来,增强科技研发、科技创新,引导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转产转向转型。在欧阳康看来,武汉要在人员大量流动的背景下恢复社会活力,最核心的工作是要把公共卫生防范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防控。要积极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提高产能。着力帮助中小微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渡过难关,促进新兴产业形态构建。 黄群慧认为,由于国外疫情无法在短期内结束,因此要有常态化的防控措施,但不能因为常态化防控措施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在此背景下,要寻求建立一套恢复经济社会正常化的体制机制,探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姜奇平表示,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把疫情造成的损失,从新基建中弥补回来。要把疫情防控中效果好、效率高的办公办法保持下来,将推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与推动转型结合起来,促使人们形成新的生产生活习惯。为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栾永玉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严”字当头,坚守底线。把疫情防控网扎密、扎牢。第二,以“常”字为要,筑牢防线。以更加精准的防控、更加到位的措施,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线,打造外防内控“双保险”,发挥长效作用。第三,从“全”字着力,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将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王培刚提出,要认真总结前期成功经验,巩固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筑实社区、单位、企业、商圈的管控“防火墙”,加强无症状感染者的全流程闭环式管理,应用大数据和云技术加强风险研判、预警分析、动态管理,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秩序恢复。充分利用好各项政策,尽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全面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形态产业链。此外,要加强民生保障,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生活援助和经济救助,采取补偿性制度与发展性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李善峰建议,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力度,适当减免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的税收;进一步降低社保缴费率,降低企业负担;给予部分企业、受损行业一定的财政贴息。同时,要在市场化、法治化框架下划定红线,审慎评估,防止资源配置错位酿成新的风险点。做好复工复产协同工作,需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结合各自实际,在实现复工节奏差异化、明确细化责任制度、地方政府协助企业有序组织工人返程等方面发力,加快复工复产。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促进就业。围绕重点任务和重点人群,因地因企因人分类帮扶,提高政策的精准性。高度重视疫情对劳动关系领域带来的新挑战,加强劳动关系风险监测和研判,引导企业与职工共担责任、共渡难关。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保企业、保就业、保稳定中的独特作用,加大对特殊时期企业处理劳动关系的指导服务。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史云贵建议,因地、因时制宜,依法适度减免困难行业、困难企业的税收。着力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不断扩大和盘活国内市场。加快投资拉动经济、刺激消费的步伐,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民航、市政等大型投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中村、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一批2020年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项目。

精彩推荐 

在抗击疫情中彰显伟大民族精神
一带一路话语政策规划推动大国外交形象构建
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经济学提供土壤
玛雅“伪文字”:无法释读的“另类”表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年3月结项情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