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海南实践

王明初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9-0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海南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他多次到海南考察,亲自规划和部署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有效开发利用自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海南赢得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地理位置独特,拥有全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成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优势”。这一优势推动海南担当起“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新使命。党中央鼓励海南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经验”。当前,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开篇,一个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已经日渐清晰。第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原创性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遵循。绿水青山是生态生产力,金山银山是社会生产力,只有将二者辩证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才能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保证绿水青山不受经济发展的干扰和破坏,一方面,海南科学谋划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保护空间。根据海南生态资源特征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全省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33.5%。其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面积4400余平方公里,约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7。另一方面,海南严守生态红线,坚决摒弃“房地产依赖”,努力打造“金山银山”发展平台,加快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第三,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为此,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增长点,让人民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更深刻感受到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海南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表率。为保持海南良好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追赶世界领先水平,海南充分利用和扩大“全域旅游”和“多规合一”的试点成果,将全省当作一个大景区、大康养基地、大热带雨林生活体验馆来打造。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全域创建卫生城市,取得显著成效。第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任何时空中的生态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历史性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要整体施策、多策并举、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海南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形成了基于山形水系框架,以中部山区的霸王岭、五指山、鹦哥岭、黎母山、吊罗山、尖峰岭等主要山体为核心,以松涛、大广坝、牛路岭等重要湖库为空间节点,以自然保护区廊道、主要河流和海岸带为生态廊道的“一心多廊、山海相连、河湖相串”的生态红线空间格局。此外,海南不仅要规划好发展好海南岛,还要规划好发展好海洋。在处理与“山”的关系上,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与“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等,海南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生态保护体系。在处理与“海”的关系上,海南坚持陆海和谐发展,“以海定陆”成为了海南海洋保护和海岸环境整治的一条重要原则。第五,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保法治化,既是法治中国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环保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摇摆,不能越雷池一步。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建立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海南在生态省建设伊始就出台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在2005年进行了修编。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又出台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的《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和《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新的战略任务中,海南更是坚持以制度保障为根本,构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长效机制。通过编制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规划,提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海南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此外,海南通过深化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等,在全社会形成了浓郁的环保法治氛围。在深化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中,整治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环境综合治理、林区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成效显著。特别是在湿地保护上,海口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在推进“绿盾”专项行动中,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整改销号台账清单问题309个,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整改。第六,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身体力行。海南正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一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的重要内容,在生态环境的改善过程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二是牢牢把握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契机,让绿色成为自贸港发展最亮丽的底色。目标是到2020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5年,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善,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让海南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建设的亮丽名片。(本文系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海南实践”(2018MSJ021)阶段性成果)(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海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相关阅读

谢伏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中的哲学思维方法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思维的丰厚内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星  排版编辑:刘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