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明海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10-31

8月15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国际贸易论坛(2020)在线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国际贸易发展、全球价值链与供应链完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全球产业链逆向发展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晓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冲击,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关系将受到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出现碎片化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东艳表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产品各生产阶段的跨境次数增加,供应链受到外部冲击时的断裂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在增加。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导致各界对该种生产模式的质疑加剧,在许多国家引发多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如加快资本回撤、启动出口管制等措施。从中长期来看,亚太产业链将趋于简单化和国内化,亚太各国及地区为控制产业链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余振告诉记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方式将发生重要变化。当疫情持续时间短于库存周转周期时,疫情会造成全球需求萎缩,带来全球产业链波动。在此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且这种损失会被“长鞭效应”放大。而当疫情持续时间长于库存周转周期时,疫情会加大跨国生产和贸易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营成本。同时,加速重构全球产业链,增大部分产业链转移出中国的风险。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在李晓看来,短期内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从“保增长”调整为“保就业”,并且努力确保外向型产业链稳定。中长期我国应更加注重扩大内需,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积极推进国际经济协调。

在因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波动”的背景下,中国应努力做好稳链、固链、强链工作。余振认为,要聚焦重点产业链,特别是贸易依赖度大的产业,积极为其寻找上下游替代市场,保证其产业链平稳。掌握企业核心政策诉求,完善响应机制。加强对相关企业的资金、原材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尤其要注重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扶持,积极帮助中小型企业渡过难关。同时,更加重视国内消费升级,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持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表示,首先,要转变改革开放重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格局。不断疏通国内循环的协调路径,从出口导向型、外资优先型转向基于国内需求型、公平竞争型。提升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全面激发国内循环的市场活力。其次,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打造“自主可控”的外向循环格局。鼓励国内企业布局国内国际两个生产链条、两个市场。在转移部分国内资源密集型产业、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推动“两头在外”的“欧美研发→中国加工→欧美消费”外部循环,向“自主可控”的“中国研发→‘一带一路’国家加工→中国消费”外部循环转变,带动“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增长。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建议,一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深化中国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与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深度对接,促进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和国内国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二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有序互动。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提升,促进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中国国内价值链地位有序提升。三要推进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深度整合。中国要继续发挥国际产业分工过程中的贸易中心节点优势和贸易枢纽地位,在多边框架中构建能够抵御全球价值链重构冲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机制。

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主动防范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各种风险。余振表示,加大高精尖产业的研发力度,完善自身产业链结构,降低关键技术对外国的依赖程度,是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参与以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过程中,需要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方式和嵌入地位出发,考虑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进行产业升级的可行路径。张建华表示,首先,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提高国际竞争优势。目前,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引发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变革。中国应发挥产业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的前瞻性和引导性作用,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创新机制和创新主体。其次,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促进国际贸易合作。通过调整中国出口补贴和退税政策、优化进口结构、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等举措,吸引国外先进品牌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增强中国品牌的全球竞争力。此外,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全球贸易多边共同治理体系,适时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李晓认为,未来,中国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提供最终消费品市场的能力,决定着中国与这些国家经贸合作的可持续性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转型。中国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入调整,积极扩大内需。同时,通过加深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经贸往来,扩大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带动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最终消费品的出口,提升中国作为全球最终消费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


相关阅读

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改革开放40年

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稳步推进我国金融业双向开放

学术体系构建需要开放的视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星  排版编辑:刘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