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旅程、思想盛宴!2024年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辑)



  

  

感悟思想的伟力

思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回答这个问题定有难度,没有精准评价标准,需要辩证思维来看待。既不能轻视思想的作用,也不能无限夸大思想的力量。从人类活动根本上就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而言,思想力量可堪称伟大,认识世界需要思想,改变世界也需要思想。从这个意义上,人类活动是以思想为“总开关”,它引领人类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阅读原文)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考古学力量

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合作互惠,对于我国考古学“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我们加大了考古“走出去”的步伐。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有三十多支考古队在二十多个国家开展合作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很好地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进了与合作国家的考古界和民众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文明倡议不仅是指引我们处理好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行动指南,更是引导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的行动指南。 (阅读原文)


奋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绚丽华章

加快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奋力谱写中华文明新形态的绚丽华章,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表征,将引领中华民族更好站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时代制高点,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阅读原文)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定位与走向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识,是时代精神的表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从新时代的语境中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内涵,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规律,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传统和现代之间、民族和世界之间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定位和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原文)

 

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又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并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并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展望2024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学术前沿、坚持问题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需求,锚定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与大势,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理性成果展开深入研究阐释,聚焦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更多智慧,聚焦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积极建言献策,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阅读原文)


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历史唯物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到文化建设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化观点、命题、论断,丰富与拓展了唯物史观的视野、论域与方法。为此,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才能形成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质和内涵的深入认识。 (阅读原文)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突出的和平性是我们处理好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与其他文明和谐相处的秘钥所在。我们尊重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和平共处,不去征服其他文明,而是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转化创新、发展运用,中华文明才得以五千多年延绵不绝、繁荣昌盛,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展现了越发旺盛的生命力。 (阅读原文)


在地方性与全球性的拉扯中站稳脚跟

在全世界日益增强的“流动性”让人们感到全球性无处不在。一边用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与全球各地的人进行即时沟通,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信息流通和文化多样性,一边要在过大年时团聚、祭祖、放鞭炮。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都隶属于某个文化传统,也就都有某种地方性。另一方面,每个人都生活在今天的地球村,也就都置身全球性当中。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要怎样才能站稳脚跟呢? (阅读原文)


弘扬中华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我们对外展示的软实力理所当然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当今的中国正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坚定的姿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阅读原文)


全球网络空间 世界是不平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分别对应现实和虚拟世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也促使人们的目光打破政治、经济、生态领域的局限,投向更加广袤的网络领域。由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细化和深耕,为互联网传播格局和舆论话语权分配的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现路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经验层面已经获得了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评价和支持,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实践层面结合具体现实进行优化改进,规避国际交往中的“零和博弈”陷阱,真正实现各层面的合作共赢,寻求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最大公约数”。 (阅读原文)

 

中国文化主体丰满自持的期待

每个个体主体性丰满程度,文化自信程度,跨文化素养能力程度,构成中华文明在全球充分传播的前提。将国家力量运用于个体层面的发展,实现精神上自持,主体性丰满,文化自信普遍,跨文化能力提升——是国家综合实力最终落脚在个体物质生活审美化生存、精神生活丰满自持。最终,在任何国际化语境下、面对任何国际文化个体的时候,跨文化素养和能力普遍提升,彼时,中华文明的种子,在散布在全球的华人身上生根和绽放,或可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传播领域和国际传播领域的智慧和贡献。 (阅读原文)


  


法治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对于各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学习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实践方式等各方面实现法治现代化,更好发挥法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导引、规范、促进和保障作用。 (阅读原文)


全面依法治国亟需各项工作法治化

党的二十大对国家治理“法治化”提出了全面和系统性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法治化”是对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的普遍性要求,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全面”要求依法治国的政策要求和制度约束必须普及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有方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握,做到统筹兼顾、整体谋划、把握重点。 (阅读原文)

  

世界知识格局变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逐渐回归的知识自主性得到国家的支持而愈发强劲,不仅激活了自主性知识创造的积极性,而且形成了抓住机遇并乘势而进的势头。世界知识格局调整形成了对中国知识的需求,为中国知识走向世界提供的空间,与中国加快自主知识生产的意愿和能力相结合,中国通过对自己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对历史上形成知识的梳理和提炼及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和事实的解释所进行的知识生产取得的成果,在世界知识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已无悬念。 (阅读原文)


走向田野深处

田野政治学在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的进程中能够作出一定贡献,得益于田野调查这一好方法。在新的一年,田野政治学将在走向田野深处的过程中深化田野调查。主要工作是“一纵一横”。“纵”就是将调查研究视野伸向历史深处。田野政治学在走向田野深处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传统基层治理的原始资料,我们将以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整理、加工,形成大型基层治理资源库,为当下和未来的基层治理提供历史坐标。“横”是将调查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深处。我们将进一步接续并重新规划世界基层与地方治理研究,为推进基层和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世界坐标。 (阅读原文)

 

面对技术热潮的三点“冷思考”

ChatGPT横空出世,成为改变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一年来,生成式AI成为激发全球技术创新的新动能,同时也开启了全民智能膜拜的魔法时代,科技创新热、芯片热交织着创富热、淘金热,带来了各种激动、焦虑,让我们的头脑难以冷静下来,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阶段性的社会镜像。生成式AI的精湛表现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创新的巨大潜力,也让我们意识到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大语言模型的进化速度如此之快,让人欣喜让人忧。就在ChatGPT推出一年之际,围绕技术是否要“对齐”人类基本价值观而展开激烈的争论,开始触及科技发展的灵魂问题。 (阅读原文)





伦理学的更新与希望

年轮的界线并非哲学思路的唯一刻度或路标,但它会给哲学思想者某些时间意识的暗示,甚或是时间流变的思想压力,这是我接到“新年寄语”邀请的第一直觉。紧随其后的便是,作为伦理学学者的我仿佛突然意识到,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伦理学做了些什么?在即将来临的日子,伦理学能够或应该做些什么?刚好连续两场大雪飘落京城,又仿佛在暗示我某种关乎时间的哲学启示:既有可以封存,又有降临可以凭借眼前天铺的无垠白纸,尽情书写。 (阅读原文)


独立思考的乐趣

哲学这门所谓“学科”十分特殊,哲学其实不是学科却又很像是学科,也就是涉及哲学知识或哲学史,它也是从考试成绩和获得各个级别的学位得以证明的,虽然这是必须的,却也容易习惯性地使研习者忘记所谓思想,其实就是自己去思、去想。所谓自己,就是独立性。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很难“被教会”,只有走过艰难的思想之路,才会真有感触。这是一条从模仿思想到自己独立思想的过程。 (阅读原文)

    

如何从不确定走向确定

现代哲学发展的重要契机就在于,科学发现带来的确定性的丧失,使得哲学家们重新寻找追问确定性的方向。语言意义的确定和意识本质的探究成为当代哲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哲学家们在这个追问过程中不断发现,确定性似乎正在逐渐远离我们,不确定性则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这就迫使哲学家们不断地询问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良方,其中形成的一些哲学思想成为我们重新建立确定性信心的重要动力。 (阅读原文)


让我们在时代的“加速度”中“慢下来”

在一个全球风云激荡、高科技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国学人何为?在时代的“加速度”中,我们的心绪应该慢下来。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面对这个加速时代,我们需要宁心静气,需要盛世危言,需要技术理性的反思,需要把高科技研发“关进伦理的笼子”。 (阅读原文) 

  

面向2024的中国学术

作为一名法学教育与研究者,2024年,我的学术目标就是:列出法律的公式,定义正义的算法,将一个个问题拆解成有温度的答案,为国家法治的蓬勃向上不断求解,提供更多解,更多最优解。保持对国家法治的敬意,怀揣对人间正道的憧憬,恪守一种天职的日常要求,来形塑一种向上的法律人格,努力成为规范世界里的思想者、意义世界里的探索者、理想世界里的守望者、“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阅读原文)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法学研究

数字法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出生于数字化、全球化、现代化的新时代。与民法学、商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学科的形成发展不同,中国的数字法学与西方数字法学几乎是同步形成的,与中国数字科技及其运用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相同,中国的数字法学已经跻身于世界数字法学大家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法学研究和学科研究必须面向数字化、面向全球化、面向现代化,同步运用“数字化范式”“全球化范式”“现代化范式”的研究范式,着力数字法律、数字法治、数字法理融合研究,推进数字法律规则互鉴,推进数字法治公正合理发展,推动以数字法理为精髓的数字文明进步。 (阅读原文)


开辟中国“世界现代化史研究”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发展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理想追求,是对人类通往现代化道路的全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要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程,通过全球视野广泛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要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简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正改写着世界现代化的版图。 (阅读原文)

    

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迎来发展的春天

2022年,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使我国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可以说,我国的区域国别学迎来了春天。我们需要加强区域国别学建设,大体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学科发展需要;第二,国家发展需要;第三,构建国际话语权的需要。未来,我们要继续推动区域国别学整体学科建设,利用好各个平台来推动我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 (阅读原文)

  

2024年中国新闻传播实践与理论的创新机会

从新闻传播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内部要素和关键环节看,不确定性在迅速提升和扩大。首当其冲的就是智能化技术对新闻传播实践带来的挑战,这一定会引起新闻传播业基础逻辑的变化,更会直接带来新闻传播业要素重构、流程重建、平台重组。同时也给新闻传播学研究带来更多的研究问题与更新的研究方法。主流媒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新闻舆论的一体化构建、智能传播时代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良好网络生态建构、国际传播能力与效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等,都应该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阅读原文)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经济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并在解释和解决问题中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不管是共同特征的现代化还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要求我们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阅读原文)

  

全方位推动纪检监察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2023年,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学科评议组正式组建,各项工作取得了扎实稳步的进展。展望2024年,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进入重要关键时期。为深化推进纪检监察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将纪检监察相关理论和实践学理化、规范化、体系化,着力从三个方面推动纪检监察学学科全方位发展。 (阅读原文)

  

深入推进中国道路研究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进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场域,中国道路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重要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中国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联系,因为中国道路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之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之向。以中国道路研究的范式转换推动其理论建构,以中国道路的理论体系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中国道路的理论体系、研究范式及研究领域,推进中国道路研究的学理化、自主化及体系化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知识谱系的系统性建构。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学者排序按照来稿先后顺序排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齐泽垚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邮箱账号:skwgzh2023@163.com



点个“在看”不失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术旅程、思想盛宴!2024年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