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12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周末品读】行走在巴塘的日子

2017-12-03 双双 双流电视台


REC

巴塘, 哪个村最为偏僻遥远?

巴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是哪里?

巴塘如今最贫困的地方又在何处?

巴塘人心目中最神秘甚至很可怕的地方是哪里?

对这些问题,巴塘人的答案绝对众口一词:“甲英村和普达村”。

2017年11月27日,双流的这群人奔赴甲英村和普达村,用镜头和笔触记录双流援藏干部在高原援藏一线的一个个感人、振奋的瞬间。



此生无悔援藏梦



援藏干部韩国梁:


《路过你的路》

11月30日,当我走出原始森林,看到巴塘县莫多乡措日龙村英大沟边上的公路时,我大声喊了一声:“我回来了,我还活着!”那时的心情,我无法用合适的词汇来表达。4天3夜的下乡,我不敢回首走过的路,我甚至不相信自己已经回到了当时的出发点。回到宿舍后,我狠狠地铲了自己一耳屎,很疼,我知道,自己是真的回来了。

(一)

26日,从成都参加完全省新闻发言人培训后的我回到了巴塘。指挥长老谭跟我说,明天去最偏远的甲英乡甲英村和普达村调研,让我也参加,好好准备一下。

我想也没有想就答应了。

 

(二)

27日凌晨5点多,我们起床,前往莫多乡措日龙村英大沟。我们要从这里进山,向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甲英乡甲英村和普达村挺进。

丁真乡长问我们:“你们会不会骑马?”

我们都摇头。

他说,没事,骑一段路就会了,便让我们各自选马。。

“能不能走路,不骑马?”同行的战友都担心自己骑不来马会从马背上摔下来,丁真乡长说的斩钉截铁:“不骑马,两天两夜也到不了甲英村。”

那时,我们都没有选择,也不能选择。

我不知道那时大家的心情是什么样,但我知道自己内心的复杂:害怕、无助、无耐、恐惧……我死死地抓着马的缰绳,那条只能容得下一匹马走的马路两侧除了乱石、灌木外,已没有其它,这是上山的路,陡峭,艰险,如果自己不注意,从马上摔下,那后果是自己不敢想象的。

意外还是发生了,可能是自己骑马不得要领也或许是自己太过紧张,在一处爬坡的地方,马的一个跳跃,我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人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万幸的是没有摔在石头上,人没事。

(三)

第一天高强度的行程,大家的身体像散了架一样,身体的每个部位都疼痛难忍。

大家都忍着巨痛,咬紧牙关前行。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高海拔地方,下山更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头一天的体力透支,到了第二天根本无法恢复。

大家都有一个同样的感受,觉得腿和脚都不是自己的。

我不知道该怎么来形容这一段路程,乱石、深沟、暗冰、悬崖……如果可以想象,就尽情地想象吧,要多艰难、要多艰险就有多艰险。

曾经,5.12地震后我去的什邡市红白镇重灾区,当时我认为那是我一生走过的最难走的路了,但这次跟那一次比起来,那真的不算什么。

说连滚带爬这样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四)

老乡说,甲英村离普达村不远,他们走也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要走的话估计要三四个小时。

还是一样的路,下山再上山。

一上午的步行,大家已没有体力,慢慢地向山下挪步,衣服被汗水湿透,山风吹过、太阳照过,很快又干了,不久之后又被打湿。

将近两个小时的行走,大家才走到山脚下。

迎接我们的是普达村的老乡们,他们捧着洁白的哈达站在河边,满脸的真诚、满脸的笑容,“辛苦了,辛苦了……”

那一刻,我们内心深处涌起的不仅仅是感动。

(五)

回来的时候,我发了一个朋友圈,许多朋友说,像是在拍电影。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如果不曾亲历,是无法感受这条路的难、这条路的险,更无法体会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的心境、心情。

一些朋友问我,还会不会再到这个村里走一回?

我想回答的是“不”。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那首《牵手》: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

我真心的希望,所有人不再走这样的路,更希望住在那里的人能早一点儿搬出大山,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手记有删减,原文链接:路过你的路


生生不息援藏情



双流电视台记者 莫正辉


《翻越4800多米的雪山 睡在4600多米的雪地》


和我同行的另外两个同事一样,这不是我们第一次来巴塘,与之前一样,来这里绝非旅游,而是带着责任和使命。

这次去的是巴塘最偏远最艰苦的两个村甲英村和普达村。简单的早饭后,在藏族老乡的帮助下,将药品、手电筒等一些物资和我们的行李装上了马,我们便开始了此次的行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1329ucim58&width=500&height=375&auto=0

弯曲、绵长、陡峭、危险的山路,我们走了8个小时,下午3点过,我们来到了海拔4800多米的喇嘛拉雪山。 甲英只有两条路与外界相连,无论哪条路都必须翻这座雪山。山的这头没有多少积雪,对于我们顺利登上山顶无疑是个帮助,然而我的同事已经出现了高山反应,头昏、无力、气喘、嘴唇发紫。在喇嘛拉雪山山顶,望着脚下皑皑的冰雪、身边俯手可挽的浮云,一股诗情油然而生:“蜀道易,易于履平地。”在这里,蜀道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13290nkjz1&width=500&height=375&auto=0

翻过喇嘛拉雪山,已经是下午4点多,而要到达最近的甲英村也要6个小时。临时决定,晚上就在喇嘛拉雪山山脚一个低洼的地方露宿。要说这是一个低洼的地方,其实海拔至少也在4600米以上,零下10度的低温,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睡觉绝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一天的路程让我们每个人都很累,喝过用雪水烧成的开水,吃过简单的干粮,我们就拿出自己带的睡袋开始睡觉,然而要想睡着却并非易事。睡不着的我开始胡思乱想,想象明天路程的艰辛,想象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到双流,甚至后悔来到这里。

迷迷糊糊,我听到屋外有人吵吵闹闹,我猛地翻身起来,提着摄像机跑了出去,几个藏族老乡正在用藏语大声说话,原来他们听到了附近有狼叫声,正在驱赶狼。突然,低沉的“嗷嗷”叫声再次传来,响彻雪山,不寒而栗。驱赶完狼,他们留下了几个人值班,我继续回到屋内裹着睡袋胡思乱想。

双流电视台记者 唐瑞奇

 

《行程31小时 平安到达目的地》


当我们骑马穿越原始森林、徒步翻越海拔4800多米的喇嘛拉雪山,身心疲惫、全身酸痛、高原反应、感冒咳嗽等情况接踵而来,大家扛着精疲力尽的身体历经31个小时来到甲英村,当地老乡已经盛满醇香的酥油茶,热腾的牛油粥递到援藏干部手中。

老乡们的热情更让我们受宠若惊,听当地干部说,老乡们听说援藏干部要来,早就提前杀了一头牦牛来迎接,在这里只有最尊贵的客人,他们才这样款待。一头牦牛意味着什么?在高原藏区三年才会产两头牦牛,一头牦牛相当于一家大半年的生活,这样的情分让大家吃的时候格外珍惜,格外温暖。

稍作休息后,援藏干部召集村民向他们发放了每户1000元的慰问金,以及一些慰问物资(手电筒、医疗品),老乡们接过慰问金,双手紧紧握住援藏干部的手,不停扎西德勒扎西德勒,朴实的话语、真切的眼神,灿烂的露出洁白牙齿的笑容,一路的艰辛仿佛随下起的雪而散去。随后,援藏干部立马进村入户,了解老乡家中的实际情况,与他们促膝长谈,通过详细的了解,把最真实的现状带回来,告诉更多的人,希望能够尽快推动39户村民的新村搬迁项目早日动工。

双流电视台记者 焦阳

 

《山沟沟里的“嘎真切”》

 

终于来了,最后一天,也是最为辛苦,最大挑战的一天终于来了。

昨夜的一场雪,甲英村已是银装素裹。天刚蒙蒙亮,老乡们已经开始帮助我们把行李往马背上驮了。


由于大雪很快就要封山了,老乡们决定和我们一起去巴塘县城里,开始储备今年过冬的粮食。

“昨晚休息好了吗?”

“腿还痛不痛啊?”

“多穿点,今天的喇嘛拉山雪更厚了!”

就在这你一言我一句的互相问候关心中,这一支历经磨难的队伍,踏上了归途。

悬崖峭壁,怪石嶙峋。

小河在山谷里的乱石包围下澎湃汹涌,我们在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中小心前行。

原路的风景早已经变成了一片茫茫雪原,甲英、普达的老乡们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为我们一路把马牵着,生怕我们路上有个什么闪失。


终于,归途中最大的困难来了:穿过了原始森林,我们又走到了喇嘛拉山山脚下。这里的雪更厚了,已经快要没过我的小腿,疲惫的队伍在荒芜的雪地里艰难地行进着。下马吧!我们要开始徒步翻越雪山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1329jwx64b&width=500&height=375&auto=0

老乡们在队伍前面雪地里开出一条路,马匹和我们一路跟着前面的脚印一步步缓缓地向山顶爬去。真的太累了,我们真的太累了,从一开始的十步喘一口到现在一步喘十口,我们在老乡的指引下,使出吃奶的劲,抓着前面的马尾,奋力地一点点挪动早已冻僵的脚往山顶爬去。


这时候,一句略显生硬而又响亮的四川话在喇嘛拉山的风中回响着:“加油喔!还有一点点就到山顶咯!坚持喔!坚持住喔!”


这激励的话语给了我们这支疲惫的队伍莫大的力量和勇气,加油!不就是海拔4800的多米的喇嘛拉山吗?不就是积雪太厚,路不好走吗?不就是高海拔带来的缺氧吗?有什么可以难倒这支英雄般的队伍!

就这样,我们顺利的翻越了海拔4800多的喇嘛拉山,但是前方剩下的都是崎岖不平的下坡路。


下山时,马匹总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平衡,坐在马上的我们时常从马背上摔下来。在那个紧张又慌乱的瞬间,总有一双手伸出来把我们保护住,总有一股力量把马控制住。老乡们一路上都在为我们保驾护航,而自己几乎全程徒步走出这大山。


“谢谢你们咯!谢谢你们双流的干部为我的家乡做出这么大的贡献!”

“这都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再过两年等甲英、普达剩下的老百姓都整体搬迁出来就好了!”

“嘎真切!(谢谢)嘎真切!”

“嘎真莫切!(不用谢)嘎真莫切!”

我想,等双流援建的甲英、普达幸福美丽新村建成后,我一定还要再去老乡家里坐坐,再喝一碗浓浓的酥油茶。


后 记




有人问我这次的行程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回答:去了后悔4天,不去后悔一辈子。

这一段经历,已经铭刻于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村的易地搬迁工作已经启动,不久的将来,住在大山深处的村民们将告别他们的艰难生活。

我们期待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双流数年如一日,坚守在这片雪域高原上,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援藏干部换了一波又一波,可坚决打赢巴塘脱贫攻坚战这份使命,一直铭刻在每一位援藏干部的心中,因为,巴塘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和需要就是我们矢志不渝,勇往直前的信念。




欢迎双粉儿在右下方“写留言”

双双每条都会很认真的看哦!

大家都在看

 图文编辑:李斯敏

 责任编辑:孙健涵

 来源:双流电视台记者莫正辉、唐瑞奇、焦阳



请点大拇指,给双双来个鼓励↓↓

领导说了

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