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个乡里叫碧砂

林广清 清合 2021-04-16

 引:行政区划往往以山河为界,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江南水乡式的韩江入海口,归结起来就成了分分合合的澄海,而澄海东北部与潮安接壤的众多乡村(古称会乡,布局散而拗口难记)则成立十五乡。虽然传统农耕文化一向重历史轻地理,但地理关系一旦划定,则定格为历史。

各乡各村自土改以来,已经深刻烙印在人们的头脑中,未曾有过改变,这其中,包括我们的故家---稳定包容的碧砂村。(照片来自十五乡说说)
.......................

一、稳稳的佛肚,妥妥的农民

在中国,创乡立家的主要是两帮人,一帮是逃避战乱或为生活所迫的迁移人群,一帮是取得成就有志稳于天下的读书人,而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找一块风水宝地作为繁衍生息的地方。因为他们读的同一本易经,只是深浅领会不同而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宋以来,文人喜欢遂水择地而居,澄海两大先贤张夔和卢侗,分别于北溪和西溪静水湾处创立隆城乡和冠山乡,传承至今,独领风骚于各自区域,人文发展旺盛。文人喜欢有水的地方,而据说,碧砂创乡的杜十郞是一个风水先生,定居碧砂,看中的却是这山川秀美、白砂遍地的佛肚胜地,估计是初下福建,稳定压倒一切,先选择个立足点吧。果然,潘、刘、彭三姓也聚居于此,开枝发叶,逐渐形成碧砂乡。

莲花山下红土岭,坐北朝南看碧砂。

以莲花寺下碧砂水库为主轴南望,两边山地构成了一个半盆地山窝,良田之上,左边山地富土质,右边土地多砂石,形成了左文右武的天然地质结构。小时候已经多次听老辈人说过,这是一个典型的佛肚地形,稳稳的,妥妥的,无问题。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不管经历史上哪一个大灾难,海风潮也好,公社化也好,这里从来没有饿死过人,听说一些东里城镇女孩也曾经被这里的番薯吸引过来,下嫁乡村。
从乡亭北望,右边以红土为主的山地,肥力好,适合种植荔枝、柑桔等经济作物,左边而以砂石为主的山地,地势高低起伏,适合杨梅、橄榄等,中间盆地部分刚好种水田,水旱轮作,分门别类,形成了各自独立特长的空间。

半封闭式的空间营养着自给自足的农民情怀,不止碧砂,澄海、潮汕、广东及至全国,都是三面环山一面望海的保守格局。这是典型的中国好地方,适合生存,却不一定适合对外发展。由于稳稳妥妥,水旱结合,耕粮充足,不挨饿而保守,潮汕地区史上几次人口大迁徙,这里出门求生的人尚少,所以乡村人口稳定,祖祖辈辈安居乐业,体现在现在华侨少、经商少、当官少。

后来,懂风水的杜十郞为儿孙们找了一个更适合发展的地方---澄海南洋片,今涂城一带,那里韩江主入海口迂回驻气,乃发展之宝地..

二、田在山上,勤耕乐作

连卖灰哈的女主也会感叹,“男人就是要选白的”,其实白加富就是美。恰恰,碧砂人在莲华镇是皮肤最黑的,读小学的时候还没有深刻体会,但到了中学以后,当我们小学的校花一夜之间被誉为“牛屎佛”(也可以称为黑珍珠吧)之后,我们才发觉,自己长得这么黑,杯具啊!


(以前,山顶片的水田由山泉水自给灌溉。在这里,“农妇,山泉,有点田”是普遍现象)

长得黑没有答案,最后只能去找太阳。整个澄海的人见面打招呼是“吃过了吗?”,而碧砂人见面的问候语是“去山顶?”原来,除省道335以下及洋下片,碧砂的田地都在“山上”。没有周六日的露天工厂的农民们,每天穿梭忙活在山上田间,不穿上衣是男人们干农活的标配之一,黝黑的背脊顶着“小暑大暑,皮肉不相堵”的暑气和毒辣的“云底日”,黑肌肤已经转化为强大的基因,打上专利标签。

转眼之中,几十年挥手间。十五乡夜,白沙浦上,村人空候。过洋下,穿堤头、过冷,见大厝、方长,直至庵前片,儿时背影闪现,而裸朵、拍上山,杨梅山、橄榄园,果林、辫沟内,五枞榕中,几只惊鹭回眸。

土直的碧砂人,晨炊星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这样的勤耕乐作,安居乐业。既没有饥饿,也没有大的成就,没有出过大官,也没有大型的工业企业。村里读书报考大学时,理工居多,文科偏少,说白了,都是干活的料。

三、包容兼爱,本份待人

南方榕树多,有人家的地方就有榕树。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其实五丛榕不一定是碧砂最老的榕树。以前的碧砂具有东出北进两条主要通道,沿着巷顶铺,出宫闸门可以东出往东里,新陇“七巷口”是必经之地。东路是生活经商的必经道路,而北路则是耕种劳作的方向,沿着平行布置的几棵标志式大榕树,可以通过闸门脚到山上作田。
(故时电影《无敌鸯鸳腿》拍摄地五丛榕)

村东面有一棵风水树,我们尤其敬畏。据说其枯荣程度与乡运紧密相连,每年被枯萎的树枝对准的角落,预示着有不幸事情发生。我们读小学的时候,上学时再忙也不会忘记看一看树爷爷,心里默念一百万句“你可千万不要把枯萎的树枝对准我们家的方向!”可是至今,他还是很少把枯萎方向对准村落的哪一方。

 老厝门第头、大井头、巷仔

这里包容一切,神和老爷是包容的,风水树也是包容的,人们也是包容的。创乡过程的多姓氏并存使乡村基本不会排外,每年的老爷节,参与游神的姓氏灯笼数不胜数,潘、林、陈、杜之外,李、许、吴、刘、成、余、高,太多太多,已经记不清了。妈祖文化在这里得到延续,大舍爷二舍爷,花公花妈,共存共佑。尤其是有趣的千里耳、万里望,仿佛先带我们读一读《西游记》。正月十五游灯,正月十六游神,正月十七还有“扛安”:村里选派一些年壮力强的小伙,分别扛着大舍爷和二舍爷角起了力,传说总是二舍爷稍占上风。而妈祖在众弟子的朝拜下笑咪咪的看着,都是自家人,谁胜谁输都一样,图个热闹,扛个平安吧!

我们本份待人,可以北上红土岭,开发承包,也可以西出雅道子,租地种养,包容兼爱是好传统。看看,不媚外的碧砂,有多少届的校长是外乡人?历史上因邻地摩擦和政见不同而矛盾突出的东浦和碧砂,学校照样顺利合办,学生依然和睦相处。这一点是其它一些乡村做不到的,而教育为重的传统思想也在这里扎根发芽,为此,我们保住了一贯的中心小学地位。

四、内耗成了辛酸的历史

作为基本纯农的乡村,碧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标杆。医疗合作、生态保护、卫生创建、计划生育、教育、殡改等等,处处都处于莲华镇甚至澄海汕头的前沿。但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会有波折,内耗是碧砂发展的重要障碍。

记得《武林》杂志和武侠小说流行的时候,正是八十年代拳术风行的时期。一些年轻人跑到外面学拳,引来一些拳脚朋友,很多游手好闲的无业流氓专找勤劳无争的农民,用来展示他们的奥林匹克变种精神。一时间,村里是谈拳色变,遇外人惊慌,给我们幼小的心灵涂上了难以磨灭的阴影面积。现在想一想,假如当时大家不内耗,能够团结在一起,也不至于怕外来流氓如此猖獗吧。

如今,趁着莲华4A级乡村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碧砂天然优势尽显,瓜果飘香,山川秀美,温泉遍地,到处都有游客。殊不知,好像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空气污染一样,在登山文化旺盛的同时,垃圾袋也会随处乱扔。近几年,好些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和鸡毛蒜皮的事情,继续内耗。浮躁社会结合城镇化进程,加上内耗,对乡村发展非常不利。

有的时候,大家要多想想妈祖的包容,不管是大舍爷还是二舍爷,都是自家人,争争可以,动真格不行。

五、老三宝已逝,寻找新三宝

碧砂三件宝,龛土刀石大砂母。金木水火土,时代如轮转,柔土为原料的风炉已然被煤气炉取代,仅仅比钻木取火先进一点的火石也已经淘汰,大砂母只能是一种情怀,老三宝已经逝去。

斯逝矣,革命老区遇到新问题,怎样发掘我们的新三宝?

温泉PK旅游。小时候,“龙秋牵”下方冒出来的热腾腾的水,我们只知道麻风病人洗后对皮肤有利,却不清楚是什么东东,后来才知道这叫温泉,是个宝。随着莲华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沿山绿道又一次开启我们包容开放的大门,把温泉做活,把旅游做精,按照五丛榕五行方位的绝妙布置,诸路神仙顿首驻足,难免留下不灭的仙脚迹。


  乡村旅游,新的发展极会否是个宝?
碧砂佛肚地形在总体规划中一览无遗(图件来自网络)

生态PK开发。放眼佛肚胜地,背靠莲峰南麓,在左文右武的群山中,丽日蓝天,白云悠悠,清流涓涓,阡陌纵横,一副生态好地方。然而,红岭的过度开发,工业强镇的痴心妄想,依然会像污染的候鸟效应一样,对我们带来负面影响。孰重孰轻,大伙心里有数。

水果PK种菇。这是一个古老的对话,其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作物会有一个发展周期,只要适合了就好,没有谁主谁次之分。

有一个乡里叫碧砂,抬头一片蓝,举目一片青,记住我们的稳稳妥妥,记住我们的勤耕乐作,记住我们的包容兼爱,记住我们的本份待人。

(本文部分图件和词句摘自十五乡说说和倦寻芳~巡夜人,在此一并致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