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华:朴门杂记

Editor's Note

今天的两篇文章来自今年原宿PDC的学员 爱华。学习中医的她, 感受到朴门永续设计与中医智慧之间的联系。一起来看看她在朴门永续课程之后写下的所思所感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林爱华的小脚印 Author 林爱华

《朴门杂记》

文 / 爱华

2022.11



 15天的朴门永续国际通用基础课结束了,然而我的朴门才刚刚开始。。。。



摄影师航拍的原宿自然环保农场




01


2022年11月15日记

在农场住这么久,真心不想出去,这里就像一片绿洲,安静,干净,美丽,每天都变换不同的风景,时时给人创作的灵感,生活基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按照自己身体和灵魂的节奏。。。


你总有选择

15天的朴门永续基础课,最后一天安排,去镇上。路上各种气味已经不喜欢了,一下车,马路的浊气和来往不停汽车的噪音,让我只想躲进某个地方。我戴起口罩,此时真心觉得口罩是个好东西。还好,找到一间快餐咖啡店。

于是明白了,为什么城市咖啡馆这么流行。这里起码可以用咖啡的香气掩盖空气的不新鲜。人工的布置也给人舒适的感觉。

坐在店里,看了看外面路过的两只狗,有形无神,想起农场的狗狗们眼神干净,精神好,皮毛亮,刚进农场就热情的一路伴行。望诊今日望到狗身上了,我自嘲。

工作时第一次出差去上海,和老板站在外滩,他说人年轻时可以到大城市闯一闯,我那时候心里嘀咕,大城市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楼更高一点,娱乐场所更多一点,每个城市都差不多,没啥特色。后来又读书来了上海,和同学们各种玩,深入城市内部,觉得也还不错,资源集中。毕业一段时间也是,总有活动,周末不出门似乎没意思。学了中医和功法才知道,真正的宁静和精神内守是什么。以前的自己,不过是一直精神外求。外部事物带来的刺激是短暂的,所以需要不停变换花样,见识的越多,开心的标准线反而越来越高。
人们以为赚更多的钱,没去过的地方旅游,玩没玩过的才能开心, 不然。真正能量的来源不在外面,在里面。只有体验过内心的平静,才知道哪种更好。
生活方式也是。
人类经历的每种社会制度,原始农耕、现代农耕、现代工业和科技治理,哪一条路都不是弯路,体验过,就知道各自的优劣在哪里。那些被历史淹没的社会体制和生活模式,一定是因为某种偏性,才存留不下去。经历、回首,是为了找出问题在哪里,不再重蹈覆辙,找到中道。即使完美如古吠陀文明,只因6个人体内的元素没有平衡,一点点的高傲就被黑暗力量利用,假与君权神授,就有了崇拜和小公国,有了群族区分后就有了冲突、资源掠夺、冲突,战争。。。
然而,真正好的文化火种一直在,即使只剩一个家族一个人,仍然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发芽,长大,越播越远;那些看似消失的传统和文化,不过也是在云里,等待某个人下载下来。就像人体内正气终于战胜了邪气,进入不可抵挡的自愈的阶段,而且获得了免疫。我们也在经历这个由阴转阳的时代,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精神财富比物质更重要,更多的人开始向内看,开始有感觉,开始接受灵性。。。这是探索的必然结果。
因为,每个人灵魂深处都有答案,关于什么自然的,什么是天性的,什么是真实。

接纳与中正
这也像原宿的朴门,他们在讲朴门的时候,不会批评现代农业或者现代建筑,只是说各自的特点,你自己选择。对于周围现代农业的短平快,他们能理解,农民要生存,只看眼前的做法。对于自然建筑,他们也不会一味推崇。比如火箭炕,它虽然是一项充分高效的燃烧技术,然而更废柴。相比之下,我国的传统土炕,温温地慢慢烧,一晚上一捆玉米秸秆就够了,更符合中国文化。
他们不仅讲成功案例,也讲失败案例。所以在这里学到的朴门,就不单是技术与步骤,会感受更深层的东西,也会知道如何改进、如何选择。如果是高寒地区,柴火丰富,火箭炕更合适;偏南一点的地区,对温度要求没那么高,一个传统土炕就够了;土袋房也不是不适合湿地地区,而是要看怎么建。当初凭直觉选择的地方,果真就是我想要的朴门。
朴门的理论框架,谁都会讲,知识性的东西,网上或者看书自学都能查到。
然而讲述的人有没有真正从自然与土地的实践中悟出道理,他们所做的事、呈现的农场,是不是真的贴近自然;以及同期的所有人之间构成怎样的气场,这些无形的东西,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

看到自己的另一面
在整个过程中,我也在观察自己。
最后第二天,毕业设计刚开始的晚上,我对项目非常着迷,吃饭很快,一次次推迟自己就寝时间,躺在床上,脑子里也一直在思考,停不下来也睡不着。每个问题都是探索内在的机会。起来打坐,我看到这是一种紧的状态,是潜意识觉得时间不够,是想呈现更多东西,是着急。联想到平日吃饭,还是偏快的,当我看到别人吃饭快的时候,能立即觉察到自己也有这样的问题,没对比时,就难做到当知当觉。而紧的更深层原因,除了寒冷,还是自己能量不够。
好的一面是,我看到自己落地,实际的一面。整个毕业设计,由于是手画,我用了很多时间去算各种比例尺,需求与数据,沙盘模拟,多个角度考虑每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毕业设计看似简单,树与树的间距要多少,建筑物的尺寸和路的宽度,池塘要做多大,我都以原宿为参考,一步一步测过(详见《我的第一个朴门设计》)。设计中,我除了随手记录自己的数据,还记录了整个设计流程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便以后参考。结束后当晚和第二天,自己又复盘了。
有个伙伴说,没想到你那么严谨。是啊,连我自己都知道,平时天马行空、喜欢谈论形而上的一个人,难免会仍让人觉得不接地气儿。但我想了下工作经历,也不太惊讶自己的表现。一个可以独立主导海外工程项目的人,怎么会不落地呢?我的每一段工作经历,都是从零做起。做项目,没有师傅带,也没有很多支持,正因为每一步都要自学,自己做,反而学得更多,更扎实。那些曾经锻炼过的软技能,组织、沟通、管理,是不会消失的,只是我什么时候想用。平日的生活,越放松自在越好,因为很多事怎样都可以,不值得费脑子。把精力放在鸡毛蒜皮上,也是浪费。比如私下约朋友玩,通常只约地点不约时间,睡到自然醒,各自到了汇合。为了玩还赶时间,那就脱离了放松的本质。
我也看到自己在群体里稳的一面。同学朴门的大都是九零后年轻人,聊嗨的时候,常常几分钟就一次大笑,白天上课、实践,晚上常常篝火夜聊到很晚。原来以为自己是那个笑点低的,没想到他们笑点更低,我也只浅浅一笑,想睡觉就回去睡觉。我知道什么时候该阖,不会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信号才放手,也不会因为在乎别人的眼光而违背自己的内心。
同时,我的确比以前接纳度更高了,能从每个人身上看到值得学习的部分。比如,我会有兴趣去听星盘,母系社会这些讨论。如果是以前,我会觉得学了望诊,不需要简单的分类工具了,听都不会听。知识性的东西,如果抛弃了你对实际地点、实际人的感觉,仅仅靠总结出来的死规律,会不准的。而现在,我也会听一听,会联系到中医角度、传统文化的部分,觉得这个分类体系也挺有趣。我也了解了自己和父母之间达不到深度沟通在星盘上的限制。但这仍然不会影响我有能力打破限制的信心,不过是再确认了现阶段我不需要把精力放那部分。
实际上这里的生活,让我发现一些与父母沟通障碍的原因——我没有发现他们真正的美。当我与父母沟通的时候,带了很多高高在上的视角,说了很多他们听不懂的话。当他们内心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无知的时候,会通过努力捍卫自己熟悉的领域,通过证明自己是对的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人年龄越大,越怕失去价值,越怕被遗忘被忽视。
当我在农场跟人学钩花,学缝纫的时候,会想到我妈妈其实很厉害,她可以看一眼别人的成品就知道针法;我爸爸会盘炕、柳编、看云。。。这些都是多么宝贵的遗产。我已经打算好下次回家要跟他们学什么了。
工业化让商品变得廉价易得,手作的价值几乎被淹没。然而,当人开始进化,自然会降低物欲,开始注意无形的、具有更高价值的部分。珍惜的前提是能感受到,所以觉知是关键。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来农场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体验理想与现实到底有多大差距。我对祖传家园的描述,总让听到的人觉得很美好,但空中楼阁。比如,有人质疑不用现代农法会颗粒无收;有人质疑真正干农活的时候会又累又苦,读书人无法接受;有问你在里面怎么赚钱;最常问的是现存的土地政策让“祖传”根本不可能实现,很多人直接把自己“掐死”在祖传这个词上...我总说,老司机上路,遇到障碍,眼里不是障碍,而是出路。
来农场,我看到了、体验到了一个梦想的结果。
一片土地给人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富足感。农场主崔崔说,她们在上海封城期间,甚至幸福到内疚的程度,因为看新闻很多人吃不上饭,吃不好,而他们在农场还只吃菜心,菜帮喂动物。
我也看到,在自己的节奏下,喜欢干农活的那一面。这与小时候在爱玩的时候,放假被迫干活干家务的痛苦感觉完全不同。在自己愿意的劳作过程中,是创造,是发现快乐与美的过程。
课程中是要轮值打扫卫生,做饭,第一次掌勺19个人的三餐,没经验,量也不够,累了胳膊,但并没觉得苦,反而让我看到更多可能性。每天看着屋顶的蜘蛛入睡,因为过于潮湿几次从床板爬出来的千足虫,也都抵消不了每天看着风景刷牙的心情。
所以我能现象,怀着梦想建设自己的一片土地时的模样。
当然,没有风险预测的“项目”不是好“项目”。我会预估自己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的储备。我也看别人失败的家园经历,那些基本上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内在自我没有提升的前提下的贸然尝试,会出现生存问题、合同,人际关系等各种焦虑。所有的问题,都是自我的问题,自己的内在要更平衡,不然一点点风浪,就会被恐惧打倒,疫情就是一个试金石。
现在的我,欢迎质疑,那只会加速我的思考,让我准备更充分,有些还能磨练我的耐心。

学校不教种地
在去火车站的路上,20岁刚出头的同学说,如果一个人会种地,会盖房子,会做饭,还需要工作吗?
我:不需要。
那为什么学校不教种地呢?
我说,还好,还有一些自然教育和传统教育学校在教,教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不过真的太少了。
这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本书——《大山里的未来学校》。我们小时候读书,也体验了农村的苦,也被教育城市生活如何好,上学是唯一的出路。然而没人说,在城市会呼吸什么样的空气,喝什么样的水,吃什么样的食物,孩子的教育是否会变成无意义的内卷。也没人说这些东西不对时,会让人生病,身体上、精神上的病。还好,人们开始看到农村的优势,看到土地和自然的宝贵,开始有了新农村建设,开始有了各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尝试。
一切都在路上。

02
朴门与中医
一切接近自然的东西,底层都是相通的。
中医看病,不只看病症,要从整体看一个人的精、气、神状态,还要看这个人的家庭社会关系状态而导致的精神上的影响。看多了,就不会被症状牵着鼻子走,能看得越来越深的层次。
朴门有个原则,也是从全周期的角度看。一个商品,要看到它出生到死亡全过程耗费的能源——产品的生命周期成品。
(生产1公升瓶装水需要耗费200公升水)
当我们这样去看一个商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时候,就不会被美好愿景、环保概念、时尚标签蒙蔽,你会知道他们真正在干什么。环保的电动车,电池报废后的污染怎么处理;一个风力发电机本身要价值几百万。。。再深一些,不算生产武器能阻止战争吗;元宇宙是解决的问题多还是会产生更多问题;以至于,人类整体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
朴门有个伦理,是分享盈余。
判断一个中医好不好,也要看这个医生有没有“盈余”,就是他自己的状态好不好。
首先是自己够好,够中正,才能映照出别人的偏(病)在哪里;就像练功,自己够松,才看得出别人哪里不松。其次是自己够好,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光芒,关照到别人,自己也不费力。还从全周期角度讲,一个医生,即使治好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治疗时,当你对别人意志过用,也会产生反作用力),到头来还是要耗费大量资源来治自己,所以一点都不环保。
从这个角度讲,一个自给自足的个体,能把自己照顾好,健健康康的不生病,就已经是一种存在的价值了。在这个基础上积累,每个个体好了,每一个家庭好了,这个社会自然就好了。爱自己,才会爱别人。“支离其德”的本意是要精神内守,学会爱自己。而不是被一些“我应该”绑架着强行调取里面的能量——散。
朴门的内核,是效法自然。一个好中医的治疗,是看得懂病人的气机与病机,适时的引导一下,搭把手,加速自愈;一片荒地,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若干年后也会变成森林,运用朴门会加速这个过程。
在中医里,没有毒药,只有用错的药。在朴门里,没有害虫,没有杂草,没有垃圾,每个元素都是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农民恨不得绝地三尺的杂草水花生,既是中药,也是猪饲料;连外侵物种一枝黄花都可以用来做染料;很多草都是绿肥;不可回收的碎塑料可以塞在瓶子里做建筑用的塑料砖。。。
“无用之用“不是真的没用,是隐形价值,缺少的是了解。
朴门还是一门高级的管理学。
好的管理老板会越来越轻松。好的朴门设计也是,每年投入的不管是时间、金钱还是精力,会越来越少。
好的团队,是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充分发挥他的特长,每个人干他擅长且乐意干的那部分;好的朴门设计,也是共生合作、是制衡之道、是自我循环。
15天的朴门永续国际通用基础课结束了,然而我的朴门才刚刚开始。。。



“我们”在原宿2022 系列

月月:当我谈独立农场时,我在谈什么

月月:让我找回平静的七件小事 | 原宿日常

小小:幸福在原宿/印象


明日预告

朔:《旅鼠游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