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这首歌,你还会不会情难自己,泪流满面?
文|闲云
这些年,每到中秋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听一首歌:《乌兰巴托之夜》。
这首歌应该算是蒙古国的一首民谣,已经流行十几年了。至今,我听到过许多人演唱的版本,不管是通俗风,民族风,还是摇滚风,似乎什么形式的都很好听。
我尤其喜欢“最美女中音”降央卓玛演唱的《乌兰巴托之夜》,她那深沉、委婉的嗓音,似绕梁的云雀,缠绵耳畔,且直指人心。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一次逛街的途中。当它从一家蒙古风情的小店里飘出来时,宛如天籁。
这家店的主人是一位三十多岁的蒙古汉子,为人朴实、粗犷而热情。后来,我们成了朋友。
据说,他的家乡在内蒙古东部兴安盟的一个地方,是科尔沁草原地区一个比较偏远落后的小县城。他离开家外出闯荡已经十多年了,春天的时候刚到本地,便在步行街开了这家专卖蒙古族用品的小店。
《乌兰巴托之夜》,第一次听,我的感觉是震撼;第二次听,我流泪了。
“有一个地方很远很远,那里有风有古老的草原,骄傲的母亲目光深远,温柔的塔娜话语缠绵,乌兰巴托的夜晚,那么静,那么静,歌儿轻轻唱,风儿轻轻吹;乌兰巴托的夜晚,那么静,那么静,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这首歌表现出了来自草原的人们对乌兰巴托美丽夜晚的深切向往,其中,还有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无限思念。
都说,《乌兰巴托之夜》的迷人之处在于,展示了美丽又静谧的夜色,炽烈且醇厚的乡愁,而实际上,它还有更真实的东西让我感动……就是那纯粹是音乐,是风中的乐符,云里的音标,天际的歌谣。
随着悠扬的旋律,婉转的歌声,让我震撼的不仅是耳朵,而是灵魂。音乐有时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东西,它不分民族,不分人种,也没有地域和语言的界限。虽然,它或许只是来自某一个很小的角落,却能传遍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乌兰巴托之夜》最动人心弦的地方,是其中马头琴的伴奏,深情圆润,低回宛转的马头琴,能演绎一种自然的质感。比如森林、湖泊、岩石,比如,风儿,草儿、花儿……以及天苍苍野茫茫下,牛、羊、马群,孤独的牧者,还有,清澈的月光中骄傲的母亲,温柔的塔娜和把酒当歌的蒙古汉子……正是这些,让《乌兰巴托之夜》成为了经典!
后来,《乌兰巴托的夜》这首歌,还成为了贾樟柯电影《世界》的主题曲。我知道,这首歌也是贾导的最爱。只是这部电影我没看过,但我看了剧情梗概,影片讲述的是一群从小县城走出来的打工者,在都市里漂泊和恋爱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蒙古人爱喝酒,而漂泊的蒙古人呢,会更爱喝酒吧。我曾经在他店里看到过那种用大大的皮囊盛装的蒙古烈酒。
我可以想象,在静谧的夜晚,他常常会独自一人,在微凉的夜风里,皎洁的月光下,徘徊、斟酌。然后,渐渐地,他醉了,不知道月的流泻,风的喧哗,也不知道花的低语,只知道故乡的夜晚,那么静,那么美……
朋友的这家蒙古风情小店只开了半年,因为他说挣不到什么钱,而且,自己也想家了,想念瘫痪在床的老母,想念蹒跚学步的幼子。我问他,真要回家吗?他说,不知道,也许会先到青岛看看,那里有他认识的一个老乡,生意做得很不错。
总之,在中秋节前,他离开了。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每到中秋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首歌。宽厚、粗犷、辽阔、苍凉、忧伤的《乌兰巴托之夜》呵,是否依旧?而当你再听这首歌的时候,还会不会想念远方的故乡,慈详的亲人,久别的爱人,还会不会情难自己,泪流满面?
祖籍草原的台湾诗人席慕容说过,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是呵,月色撩人,乡愁若酒,酒不醉人人自醉!
亲爱的朋友,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如果你醉了,如果你醒着,都请听听这首《乌兰巴托之夜》吧,因为它是那么静,那么柔,那么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又及:9月19日,“吉祥三宝”的父亲,著名歌唱家,也同为蒙古汉子的布仁巴雅尔老师,因心梗去世,年仅58岁。在这月圆时刻,愿在天堂的他,心向明月,魂归故乡!
读原创美文,请点击最上方蓝字“法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