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这次你赢了(一)

法之剑 2021-06-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甬上煌言 Author 贼叉

美国人搞意识形态斗争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好莱坞,时时刻刻宣扬美国是世界领袖,要带领全世界人民对抗外星球,地震、海啸、史前怪兽等等等等。美帝天天说我未必会是最好的,我未必会是最强的,我未必会是最牛叉的。


嗯,美国就叫魏碧慧。


除了好莱坞,美国用尽一切办法来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比如美国驻华大使馆 早早地开通了微博。面对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企图,我还经常驳斥他家的各种荒谬言论。不过就在昨天,大使馆发了一条微博我却怎么也吐槽不起来。



图中的这些孩子全是亚裔,四名华裔两名印度裔,但是这些孩子是不折不扣的美国公民。


有人说:这有什么关系?反正都是华人。


真的没关系么?


显然不是的。因为那是身披美国国旗的华人,是为美利坚效忠的。


又有人说:不就是个数学竞赛么?值得这么上纲上线的么?


值得。


现在越来越多IMO的参赛选手成为了数学最高奖Fields奖的得主,包括解决了Poincare猜想的Perelman,还有陶哲轩,以及这些年名气最大的Scholze,无一不是IMO金牌乃至多枚金牌得主。越来越多的IMO参赛选手走上了专业研究数学的道路,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IMO是当下最好的数学天才选拔机制。包括现在中国籍的几位工作最好的青年数学家:许晨阳、张伟、恽之玮、刘若川等人,也都是从奥数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曾经我们也在IMO中所向披靡,但是现在?


以前我们的奥数强到什么地步?某前国家队教练说过这么一句话:90年代,中国如果出三个队,那么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写)的前三名就是:中国一队、中国二队、中国三队。


然而我们已经连续四年没有拿IMO团体冠军了。上次拿还是在2014年,对,正好是上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的年份。而今年的团体冠军又双叒叕是美国队,也无怪乎人家能这么嘚瑟地发帖来炫耀,除了骂一句“小人得志”之外,似乎真的没什么更好的办法。


数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没有数学就没有现代工业,也更不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做学生时候看见Fourier变换、Laplace变换就痛不欲生,然而用起这些数学工具带来的现代科技可是爽歪歪。可以说,数学的运用涉及到当今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的人生是被数学所支配的人生,哪个国家掌握了最前沿的数学,那么很可能就掌握了未来。


那为什么不是赢得了当下?


因为数学的发展是超越历史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数学是为了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后的人类做技术储备的,现代科技的数学基础基本都是几十甚至上百年前的。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把世界数学强国排名,可以发现几乎就是世界强国排名。除了中国的数学排名明显落后国力排名,其他国家应该说是八九不离十——当然我们的数学现在也不差。


支撑我们国家现在的科技基础,几乎还没有用上当代数学家的成就,但是再过一百年呢?


数学研究确实不需要太多的人,但是我们国家仍然大量需要有一定基础的科技工作者来进行科学研究——数学是纯逻辑的游戏,比经验往往来得更可靠。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得到的荒谬结论往往包含了真理,只有人会骗人,而数学是不会骗人的。


中国数学会在推广和普及数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建立了完备的从小学到高中一条龙的选拔机制,确实挑选出了一大批具有数学天赋的孩子。然后又有人提出了质疑,主要有两条:一是这些人很多都没从事数学研究;二是这些人很多留国外了;三是没拿到Fields奖。


这实在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数学的中心在美国和法国,这都是牛叉了多少年的主。法国不必说了,美国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发了笔人才的横财,从全世界范围内薅了一大票数学家;而苏联的解体又让美国薅了上万基础数学的人才过去,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数学领头羊,不去跟最好的学,跟谁学?


而且对留在国外的这些数学精英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并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因为贪图安逸的生活所以这些人留在国外,对于很多学数学的人来说,良好的学术环境往往比优渥的待遇更具有吸引力。留在国外做出一流成果的可能性高于回来,这是很多人留在美国的原因。


我们当然要高度赞扬那些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和学术地位毅然回国的科学家,但是只要不是出卖祖国换取个人利益而留在国外的,我们也不能横加指责。换做是你,不见得能做得更好。


至于说不做数学了,那就更好理解了。谁规定的奥数拿金牌就一定要做数学了?只要是为国家、为社会能做出贡献,又何必在乎学什么呢?你只看到了他在数学上的天赋,没准人家在其他方面的天赋更加可怕呢?而且像付云皓、姚建钢、邹瑾等一大批金牌选手投身到了奥数的普及工作中去,这样段位和眼界的老师来指导学生,对学生是莫大的幸福,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工作没有意义。


Fields奖来衡量就更加是让人哭笑不得了。我读大学前压根不知道Fields奖这个东西,只知道诺贝尔奖,读了大学之后才知道。可见这是个很小众的奖项,然而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的媒体谈到奥数言必称Fields奖,从诺贝尔之问转移到了Fields之问,有些媒体跑得还真是挺快的呢,我看不比香港记者差啊。


要拿Fields奖,要有出色的工作,要看导师,要看推荐人,要平衡方方面面的关系,事实上很多没拿Fields奖的数学家的工作一样很出色,但是也许当年这个方向有个更牛叉的那就没戏了。就像今年的Scholze和Birkar都是几何的,其他诸如Brendle这样证明了微分球面定理的工作也就只能靠边站了——毕竟一届Fields奖不能把奖都发给几何学家吧?


何况数学这个事情和古董一样是传承有序的。同样的工作,如果是普通教授的学生和Fields奖得主的学生得到的赞誉完全是不一样的。数学的圈子也是江湖,不要觉得就中国人是这样,老外也一样。


随着许晨阳等人的爆发,我相信也许很快我们就能见到大陆本土的数学家拿到这个大奖了——如果我们不自毁长城的话。


但是现在看来并不是太乐观,因为曾经引以为傲的选拔体系正在逐渐瓦解。


事实上,我们在数学教育上是有天然优势的。


前几天看到这么一条新闻:李湘的女儿王诗龄上的国际学校,一年学费20万。学校全英文教学,小小年纪的王诗龄的外语说的跟老外一样好。不过王诗龄在自己微博上晒了一道数学题,却是槽点满满:18+9=?


别说一年级,估计中国很多幼儿园的孩子都能脱口而出:27。王诗龄的做法是:把9拆成5+4,然后18+5=23,再23+4=27。我不知道这个是什么鬼原理,但是如果我小时候要采用这么诡异的算法一顿竹笋炒肉是少不了的。


汉语在数字的发音上的优势对英语是压倒性的,更别提法语之类的“高级货”了。比如我们读99,念做九十九,而法国人要读成Quatre-vingts-dixneuf——20乘以4加10加9.所以你要是问法国人20乘以4加10加9等于多少?得到的答案就是20乘以4加10加9。。。


汉语在数字上独特的音节对于早期的数学学习来说绝对是神器。而九九乘法表更是可以让老外目瞪口呆。之前网上流传的一张很噱头的所谓画线做乘法:



本质上就是列竖式做乘法而已——所以这种哗宠取宠的做法在国内完全不会有市场。


在初等数学的教学上,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就连英国这种出了牛顿、Thurston、Wiles这么多大神的国家都把上海的小学数学老师请过去帮忙,要我说这才是该禁止出口的非卖品。


(未完待续)


满纸荒唐言 浅驳《中美贸易战的无为与有为》

人生,登一次泰山才算是完美!(下)

人生,登一次泰山才算是完美!(上)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免费医疗?听起来很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