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舆情从1.0到3.0,画蛇添足被误读,当地政府自取其辱,莆田两死三伤凶案舆情与真相分析

法之剑 2022-11-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河堤中路 Author 河堤中路

就是这个悬赏通告,让这个事件进一步升级,这个事件已经进入到3.0版本。


这个两死三伤的故意杀人案,1.0版本是,凶杀案本身。2.0版本是,网民发现犯罪嫌疑人有很大的委屈,而四处求助信访无用,愤而杀人。3.0的版本是,当地镇政府悬赏通告,活的2万,死的5万。有网民质疑,这是用3万元钱在鼓励网民杀人灭口呀。我在第一眼看这个通报,也感觉出这个味道。


一、我们先分析一下这个舆情发酵的原因:

这事不怪网民,出现这个舆情,当地政府纯属活该,属于没有卵子找个茄子的节奏,为啥这么说?


这个案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当地有关部门不作为,包括基层组织的不作为以及各级信访部门的不作为,这也是2.0版本舆论发酵的主要原因。凶手的求助贴文,历历在目,都没换来回应,只换来网民的支持,以及对不作为的愤怒。

因为此事,涉及到当地政府,理论上,当地政府应该避嫌,尤其不要冲到舆论前面,不要自己发酵舆情和树立靶子,这样问题,就是专业问题专业干,本来这就是公安机关的事,完全交给公安机关破案就可以了,但政府发布悬赏通告,这就比较新奇,因为此前我们发现的悬赏通告基本都是公安机关发布,而这次政府发布就让人读出了不同的味道。


政府发布悬赏通告,再结合政府部门在这个案件中的不作为,所以必然让网民联想翩翩。这也是舆论争议的主要原因。


二、发现活的给2万,死的给5万,舆情为何发酵?




其实,网民这个担心,是有网民的逻辑的,因为,有关部门正在接受调查,那么舆论必然有一个期待,就是假设政府不作为,会怎样?而政府是否不作为,这个犯罪嫌疑人是关键证人,那么他会被杀人灭口吗?这是网民的一种担心。


而悬赏公告死的5万,活的2万,又带来一种暗示,就是鼓励灭口,而多拿3万赏钱,这个逻辑还真不怪网民误读,因为完全是符合逻辑的。


犯罪嫌疑人是故意杀人案,只要凶手拒捕,那么对凶手下死手,一般都会认定为正当防卫,两者一结合,再加上联想想象和脑补,这个悬赏公告,就在有些网民心中形成完美闭环。这就是舆情3.0版本的主要内容。

三、活人2万,死人5万真实意思是什么?


发现尸体悬赏5万,发现活人悬赏2万,网民担心凶手被杀人灭口,符合网民逻辑,只不过,这也是侦探小说看多了。


只不过这种逻辑并不准确,这个悬赏通告的真实意思又是什么呢?


我们看通告内容:

第一,奖励两万情形:

请各家各户倒查自家视频监控(10月10日14时至今),如经查证属实,将一次性予以奖励2万元;请广大群众留意周边异常情况,发现入室痕迹、衣物、食物被盗、闪躲身影以及可疑声音等,经查证,对破案有重大帮助的,将一次性予以奖励2万元;

第二,如发现有不明尸体,经查证是欧某中的尸体,将一次性予以奖励5万元。

事实上,这个悬赏通告的真实意思,并不是网民想象的这样的,因为这个凶手是流窜的,可能出现的痕迹非常多,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不止一个2万,而死人,最多就一个5万,一次性5万。这就是事件的真相,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必要想多了。


另一个角度看,其实,人活着,还可能澄清一些事实,而人死了,那么此人此前的发帖,就会成为无法反驳的证据,我们可以看到若干份此人的网文,对于政府来说,人活着是更有利的。

四、这个案件应该怎样处理舆情呢?

1、破案的事交给公安机关。

2、治病的事交给医院。

3、当地纪委监委赶紧调查事件真相。


这个事件的真相可能是:犯罪嫌疑人想要400多平宅基地,而村里审批100多平。凶手想违建,村里不让,这才是邻居和村民阻止其盖房子的主要原因。

林生斌舆情真相大白,总结这个事件背后的林林种种,形形色色

首汽女乘客跳车事件的舆情真相

留学生舆情背后有推手?

国际舆论战终于打响!第一仗就是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

面对暴力舆情事件,官方及时发声绝不能缺位,南京警方坚决对谣言说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