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亿中国网民,能为经济增长带来什么?

刘育英 国是直通车 2021-10-02

生机勃勃


首次超过10亿!


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


该报告通过统计数据描绘了中国互联网在2021年上半年的发展图景。


10亿网民都是谁?


截至2021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092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与2020年12月基本持平。


在性别上,我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1.2:48.8,与整体人口中男女比例基本一致。


在年龄上,我国30-39岁网民占比为20.3%,在所有年龄段群体中占比最高;40-49岁、20-2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8.7%和17.4%,在所有年龄段群体中占比位列二、三位。


随着网民规模基数增大,网民规模增速已经放缓。中国通过在落后和偏远地区普及信息基础设施、降低网络使用成本,促进了农民网民、中老年网民的增长。


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占网民整体的29.4%;城镇网民规模为7.1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3404万,占网民整体的70.6%。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8.3%;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较2020年12月提升3.3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4.8个百分点。


中国互联网适老化问题也取得进展。健康码普及及适老化服务的进一步完善,推动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6月,中国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为28.0%,较2020年6月增长5.2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尚有4.02亿非网民。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49.1%,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0.9%。非网民群体城乡差异逐渐消除。


数据显示,因为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54.5%;因为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20.0%;因为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4.0%;因为年龄太大/太小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3.8%;因为没时间上网、不感兴趣等原因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均低于10%。让非网民向数字社会迁移,是未来绕不过去的挑战。


网民时间花哪了?


据该报告调查,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26.9小时。那么,10亿网民的时间都花哪了?


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广泛渗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8.88亿人看短视频,6.38亿人看直播,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生活方式;8.12亿人网购、4.69亿人叫外卖,人们的购物方式、餐饮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3.25亿人用在线教育,2.39亿人用在线医疗,在线公共服务进一步便利民众。


短视频、直播作为新兴应用方兴未艾。报告分析称,2021年上半年,短视频作为基础的用户表达和内容消费形式,贡献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时长和流量增量,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应用。


又如网约车,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97亿,较2020年12月增长3123万,占网民整体的39.2%。网约车已经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总订单量超过43.1亿单,与民众生活结合紧密。滴滴事件敲响了数据安全的警钟。报告认为,国家不断加强行业监管力度,筑牢安全发展底线。在安全与发展并重的理念下,网约车自动驾驶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互联网及科技企业不断向四五线城市及乡村下沉,带动农村地区物流和数字服务设施不断改善,推动消费流通、生活服务、文娱内容、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应用基础服务愈加丰富,为用户带来数字化便利。


10亿网民背后的力量


支撑中国庞大网民规模的,是坚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根据国际测速机构数据,我国固定宽带速率在全球17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8位,移动网络速率在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位。


5G已覆盖到县域和乡镇。截至2021年6月,我国已累计开通5G基站96.1万个,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城市、95%以上的县域地区、35%的乡镇地区。截至2021年5月,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数量占比超过38%,位列全球首位;5G应用创新案例已超过9000个,5G正快速融入千行百业、呈现千姿百态,已形成系统领先优势。


10亿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爆发出巨大力量。尽管数字化服务的基本功能多为免费,但数字消费的海量隐性价值正逐步积累并释放巨大社会福利。


在消费领域,网络零售成为消费新引擎,上半年交易规模达6.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移动支付蓬勃发展,撬动餐饮、外卖、旅游等多个线下服务场景。数字消费将线下消费与线上消费、实体消费与虚拟消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有机融合,形成了新的社会价值。


截至2021年6月,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汽车联网设备的使用率分别达19.8%、13.3%、12.3%,均属于成长型产品,潜在消费规模大,发展前景广阔。


由于网民广泛参与互联网的“打底”,各传统产业纷纷利用新技术进行全方位改造,实现了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


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加速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无人拖拉机、无人抛秧机、“5G+智能大棚”等智能设备推动了农业生产养殖过程的精准感知和智能决策,助力农业发展从信息化走向标准化和智能化。


数字技术与制造业产业融合提速。截至2021年6月,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3.7%和73.7%,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准备度持续提升。


我国数字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尽管人类社会已在21世纪创造了辉煌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严峻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向东眺望,希冀中国能给出破解之法、开锁之钥。在第48次《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高质量的数字经济发展为破解人类共同挑战提供了可行方案。


全新监管时代互联网走向何方?


今年,中国官方加强对互联网的治理。一方面,对平台反垄断的监管持续加强。2021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并实施《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有关部门先后对互联网领域多起涉嫌违法违规问题开展调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对平台“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


另一方面,数据保护的立法执法加速推进。在立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出台,标志着我国信息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初步完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反垄断监管强调市场公平。《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的实施,标志着全新互联网监管时代到来。


张晓表示,数据安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相关立法和执法加速推进,《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出台。数字治理立法及监管的方向日益明朗,“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问题纳入到法律监管,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市场和产业发展,同时也将对互联网商业模式和发展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互联网协会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表示,对互联网平台经营及数据安全加强监管,旨在引导互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推荐阅读

绿色转型与经济增长,可以“齐步走”吗?


马源:平台企业实施封禁等拒绝交易行为具有两面性


刘金瑞:互联网平台封禁现象的法律定性需要严谨审慎



编辑:陈昊星

责编:魏   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