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预告丨矢志不渝:贞女现象与明清社会

思库君 School思库 2022-06-18





贞女现象是明清时期特有的社会现象,指已订婚但尚未结婚的女性在未婚夫去世时,或为未婚夫终身守节,或自杀以殉。贞女现象自明朝后半叶开始成形,然后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其惊人之处在于,尽管有文人的严厉批评,有父母的焦虑反对,贞女现象仍然在传播。

2022年6月19日(周日)上午10点,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作者卢苇菁做客思库马提尼×天一文化讲坛直播间。她将从多个角度,论述贞女现象的成因、发展、影响,并带领我们由此探讨明清社会、政治、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征。


卢苇菁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妇女史、清代社会和文化史。除本书外,还著有《包办:清代的婚姻与亲密关系》(Arranged Companions : Marriage and Intimacy in Qing China,2021)等。


▼ 视频号直播,点击预约按钮提前锁定

                                             


20世纪的很多话语把年轻女性视为无声的、顺从的受害者,《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反驳了该观点,表明年轻女性是历史变化的行动者。贞女现象在明清历史中并非边缘,而是一种核心现象。


作者卢苇菁把贞女现象放在政治、文化、思想、地方、家庭等多重历史语境中,描绘了贞女现象的演变怎样与更大的历史变迁交织在一起,深入而广泛地影响到明清社会的公共和私人领域。


明清时期报道和赞美贞女的做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国家奖励贞女的传统到民国初年仍然存在,文人对贞女现象的讨论也没有停止。新成立的民国政府继续奖励贞女。1914年,袁世凯颁布了奖励模范个人(包括贞女节妇)的法令。



对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贞女不过是儒家性别压迫的象征,是专制主义的产物。当两性平等作为一种新价值观出现时,贞女的坚守成了最不合理的事。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改革者认为,贞女现象应该取缔。当袁世凯正在“褒扬”节烈的时候,胡适、鲁迅等人已经把《新青年》杂志变成了自己的发言地。似乎在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不久,贞女现象终于寿终正寝。如今只有在《卧虎藏龙》那样的通俗电影中,人们才会想起贞女的信念。


1930年成立的著名学术团体美国伯克希尔(Berkshire)女性史会议在2008年授予此书“首部著作奖”。卢苇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考察贞女现象的内在矛盾的学者,通过缜密的档案研究,从男性书写的文本中,巧妙地挖掘出了这些女性的动机和欲望,使性别成为我们在理解男性学术和女性能动力时不可或缺的因素。




直播主题


矢志不渝:贞女现象与明清社会

直播时间


6月19日(周日)上午10:00—11:30

敬请关注


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

江苏人民出版社

“天一文化讲坛”视频号

扫码关注,观看直播




相关图书


伯克希尔女性史会议书籍奖“首部著作奖”

探究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与性别问题的经典之作


《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
[美]卢苇菁 著
秦立彦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

中国封建末期的贞女现象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关于礼与女德最激烈、最持久的意识形态论争。

本书从家庭冲突、国家政策、地方历史、学术论争以及贞女个人的主观观点等角度,对中国封建末期贞女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旨在对贞女现象及其与当时社会制度、文化、经济、思想变迁的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探讨女性与其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勾勒贞女现象之形成、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它的反应,通过判析围绕着贞女现象的矛盾冲突,揭示这种行为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本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索贞女的心理、情感、理想和生活历程,并由此解释是什么影响了这一时期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及她们如何看待和表达尊严、责任和爱情,从而为了解中国封建末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



                                                     
  

- THE END -

🍁

文字 | 小羊驼
编排 | 欣欣

 了解更多请关注  


新浪微博超话:School思库

小红书:马提尼

抖音:江苏人民出版社



 加入社群 



加入「思库1号院」

获取更多新书资讯

参与思库福利活动

添加思库君个人微信(schoolsikujun)

欢迎来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