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思库

其他

让厚重的历史变得亲切——《前四史解读》重磅推出

如果说被历朝历代尊崇为“正史”的“二十四史”是史书之冠,那么可以说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天花板”。把二十四史通读过至少两遍的“学霸”吕思勉先生,主张普通读者不必通览二十四史,但推荐读一读前四史:“正史卷帙大繁,又无系统,非专门治史的人,依我说,不读也罢。但四史是例外。此四书关涉的范围极广,并非专门治史的人也有用,读了绝不冤枉。……四史者,正史中为用最广,且文字优美,读之极饶兴趣……”确实,史籍不应该只是历史研究者的专属,历史爱好者也可窥其堂奥,通过阅读来拓宽自己的历史视野,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只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古代典籍汗牛充栋,且大多艰涩难啃,“一篇读罢头飞雪”,选读其中评价最高的当是聪明又实际的做法。即便如此,阅读也绝非无门槛。首先原著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就让人望而生畏,其次泛泛而读的结果只能是不甚了了。要想登堂入室,先需入门上阶。要想读懂、读通《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尚需一本优质的入门读物帮你快速“入坑”,并为深度阅读打下基础。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最近的新书《前四史解读》就是这么一部集趣味性、通俗性和思想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历史著作,作者王保顶博士称:“本书的解读,包括作者介绍、写作过程、内容结构、流传脉络、价值特点等,既是阅读经验的分享,更是对前贤伟大作品的膜拜与致敬。”按照“前四史”的成书先后顺序,他对其一一评介:将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这四位史家的家世生平娓娓道来,对成书背景和撰述经过备述其详,对结构体例和内容细致介绍。尤为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对前四史各自的特点、史学思想和成就进行探讨和评述并加以比较,有根有据,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地。无论是对历史学初窥门径的学生,还是想学习些正史知识的大众读者,打开这本书时都会发现,厚重的历史变得亲切起来了。01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新书速递 | 藏在地下的六朝繁华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日本诗人大沼枕山对六朝人物的激赏,其实也是对六朝文化的赞美。3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相继建都南京,史称“六朝”。六个朝代加在一起,时间也就300多年,却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明。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局部)光芒四射的人物也层出不穷,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到书圣王羲之、画圣顾恺之,乃至诗人陶渊明、谢灵运,说不尽的诗意浪漫,道不尽的魏晋风流。虽然被许多人视为偏安王朝,六朝却给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承汉启唐、苟安一隅的六朝,有着怎样的社会特征、文化特色?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浓烈兴趣,来自东邻日本的考古研究者藤井康隆,多次来到南京和周边江南地区实地考察,试图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文物和陵墓考古发现的分析研究,勾勒出江南社会在六朝时期的文化共性和演变。他的著作《中国江南六朝考古学研究》,在其博士论文《南北对比视野下中国江南六朝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增补而成,通过对深藏地下的陵墓和文物的扎实研究、细致考证,让湮没在岁月中的六朝文明逐渐清晰、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用考古丰富了历史图景。本书中译本收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3年5月9日
其他

开工啦 | 思库2023年新书预告

译走出漫长的19世纪,重新阐释作为区域性变革的明治维新将维新史从东方—西方、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04.从白到黄:欧洲种族思想中的日本,1300—1735[以色列]罗特姆·科纳
2023年1月28日
其他

南大读书节| 徐海对话徐兴无&思库团队直播

2022年10月25日上午10点,南京大学第十七届读书节在鼓楼校区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读书节,“南京大学凤凰书架”“凤凰传媒精品书展”“南京大学英烈展”“南京大学图书馆流动图书站”相继揭牌和开展。此次精品书展,是凤凰传媒继今年5月20日参加“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图书系列展”活动后,携旗下11家出版单位再次走进南大校园。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团队、译林出版社方尖碑团队都携好书参加读书节~明天上午,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专场为大家带来重磅直播活动~10.26徐海对话徐兴无时间:10月26日上午9:30—10:30地点: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图书馆一楼直播地址:凤凰书苑抖音号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文学系主任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思库生日月 | 10家出版社联合书单(文末福利放送)

草》《朝鲜策略》等著作,作者揭示了黄遵宪对日本与美国的政治、经济的全方面敏锐观察,对国际政治与东亚局势的深度思考。0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1个哲学问题》[英]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新书速递丨《中国哲学通史·隋唐卷》

公元6—7世纪,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鼎盛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的一个灿烂的开放时期,唐王朝营造了三教并行的学术环境,儒释道三大思想派别互相攻错,又相互融摄,各秉所宗而各弘其旨,从而显示出各自的学术气韵。点击下方蓝字即可购买当当京东经过六朝的社会动荡,隋唐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相对稳定和统一的时代,在哲学思想上也呈现出特有的形态。我们可以将6世纪末到10世纪初的隋唐两代理解成一个连续的时代。隋唐时期,作为中国哲学思想主要法流的儒释道三家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而且三教之间的互动与思想交织也非常频繁。于是,要理解隋唐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发展与特色,应从三家思想之交互关系这一整体来加以观察。这不仅与对于隋唐中国哲学思想的理解关系甚大,也关联到对于宋明理学的深刻把握。儒儒家思想自两汉以来大都依附在经学的形式下得以开展,而隋唐儒家经学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嬗变。隋唐儒家为了适应中央集权需要的统一的思想要求,大都在传统经学的基础上,融合汉魏六朝以来的经学成果,兼采南北经学的不同风格,力图形成具有统合性质的经学形式。此间,儒家经学经过隋代二刘(刘焯、刘炫)的兼通群经,对于南北朝经学进行了初步综合,到了唐代孔颖达撰定五经义疏,最终以《五经正义》的形式完成了它作为帝国统一意识形态的历史使命,并成为国家开科取士的思想教程。虽然,这种以大一统为思想主旨的儒家经学在若干观念方面对于六朝以来的思想略有发挥,但整体来说,经学的桎梏使得这一时期儒学的创见极少。如皮锡瑞所言:“唐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故论经学,为统一最久时代。”儒家经学谨守家法与官方意识形态,在哲学思想方面远不如释、道两家积极有为,多所创发。虽如此,淡泊儒门中也有少数学人,敢于冲破藩篱,为儒家学说略添风采。如颜之推、王通等学人就敢于不拘泥于儒家经法,而援佛、道来充实儒家学说,重振儒门统序。等到中唐之后,韩愈、李翱又在佛、道思想的刺激下,重新审视三教之间的界限,并试图以重建儒家的道统与心性之学,来找回儒家在性命之学方面的信心。虽然这些努力还不够精致,却不同程度地开了宋明理学思想之先河。相对于释、道两家而言,儒家在隋唐哲学思想的发展中是比较薄弱的一支。儒学不振,甚于六朝,难怪宋代儒者叹喟唐代“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释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在六朝时期获得了思想上的大发展。六朝佛教哲学就佛教思想中的心性之学开展了丰富的论辩与创发,形成了俱舍、成实、涅槃及地(论)、摄(论)等不同思想的法流与学派,佛教心性论思想中的空/有、真/妄、染/净、生灭/寂灭、本觉/始觉等重要观念,都在激烈的讨论中获得了中国化形态的思想发展,同时也留下诸多悬而未决的思想问题。可以说,六朝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最初的创生期,思想之活跃甚于儒、道两家。而隋唐佛教宗派,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在延续与解决六朝佛教思想中的遗留问题,而又融合了新的经教,从而有系统地统合而成的思想宗派。有学者认为,六朝到隋唐佛教的嬗变是一个“由诸学派到诸宗派”的发展,即是说,隋唐佛教思想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宗派形式。隋唐佛教宗派思想各具特色而又交互影响,特别在心性论思想方面,各宗思想展开了不同的哲学论说。这些不同的哲学论说,较为鲜明地表现了各个宗派在思想与宗义方面的不同旨趣。虽然近来学界对于中国佛教宗派的观念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从哲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以不同宗派的思想论述来观照隋唐佛教,仍然不失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书写中一种重要的阐释方法。隋唐佛教从哲学思想方面来看,以三论、天台、华严、法相唯识等义学思潮为主流,各家学说自立权衡,而又有体系地依据不同的佛教经论来发挥自家宗义。如天台讲“性具善恶”与“一念三千”,华严重“性起无碍”与“理事不二”,法相唯识主“八识缘起”与“转识成智”等。于心性染净所依等的性质,不同宗派也各有立说,皆有所据。在不同宗派思想的关系方面,隋唐佛教根据不同的佛教经论,极富创造性地进行了重新组织与判释,乃至于儒释道三教思想之间的次序,也在隋唐佛教的判教系统中呈现出新的架构。禅宗虽然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重视心传而反对义解,却不妨说是以一种新的思想形式,别开生面地发展出佛教心性论与修学新观念,在顿悟渐修等思想方面展开了非常丰富而复杂的论说,把印度禅转化成为最具中国化特色的中国禅学法流。可以说,隋唐佛教在哲学思想的组织与创作方面形成了中古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一页。此外,律宗、净土宗、密教等不同佛教流派在隋唐时期也都有重要的发展,但是这些宗派重于修行实践的开展,在思想义理方面创发很少,因而我们从哲学史的角度可以略而不述。道根植于春秋时期,由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哲学思想,在经过了庄周、宋钘、尹文、慎到、田骈及《吕氏春秋》《淮南鸿烈》《文子》《列子》的分殊彰显,又经过汉初(高、惠、文、景)的政治化、魏晋的玄学化和二张(张角、张陵)的宗教化之后,至隋唐可谓枝繁叶茂,恢廓宏远。唐末杜光庭列唐代《老子》注解者“六十余家”,计250多卷。《新唐书》增录杜氏所未录者14家、40卷(另有6卷佚),还录《文子》注24卷,《亢仓子》2卷。在解注老庄的学者中,既有万乘之主的帝王,也有隐姓埋名的布衣庶民;既有高居庙堂的显贵,也有逍遥山林的道士。在这之外,还有一大批学者虽不解注老庄,但善谈老庄之学,其中有著名道家(教)理论家,也有熟读六经的显儒,形成了唐代新的老学和新的庄学,出现了《玄珠录》《坐忘论》《天隐子》《玄纲论》《太白阴经》《阴符经注》《阃外春秋》《玄真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无能子》《化书》《谗书》等大批著名道书。这些道书皆禀老庄之意,各阐扬于一端。老、庄、文、列在唐代享有至高的政治与学术地位,老子被唐王朝奉为宗祖,并一再追封。祖述老庄的道士、女冠被视为皇族本家,地位在僧尼之上,明经科考试加试《老子》。唐朝还置崇玄博士,“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王公以下研习老庄成为时尚。道家、道教哲学在隋唐达到如此空前的繁荣,可以说不负那个时代给予的空前宽松与自由的学术环境。这除了统治阶级的有意倡导,也有其自身的原因,这些原因汇合时代背景,凝成特殊的性格,大致说来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道家和道教不可截然分开,道教在历史上充当了文化载体。作为一种宗教,道教不仅承传了先秦道家以来的人文精神,也保存了道家所有文献。如果不是道教学者努力搜罗道家文献并把它们编在《道藏》中,或许道家也会像先秦的墨家及其后学一样渐失其传。在隋唐五代,的确难以将道家和道教分得那么清楚,它们在思想性及方法论上彼此没有根本区别,区别只在道家和道教学者有的是职业道士,有的是隐士,有的则是出入禁中的官宦人士。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他们各自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倾向性。所以,应该将道家和道教合起来看待,因为在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其次,隋唐五代的道教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思想转变,即由对自然物理及其宇宙本体的关心转向对生命现象及其本体的重视,从而身体与心性学说兴起了。这种思想转变是宗教超越所引起的,即从由炼造和服用外部自然精华而得到超越,转向在自己身心现实存在中发现宇宙的精神而得到超越,也就是外丹道教向内丹道教的转变:存在于宇宙及其所有自然现象中的精神实质,也同样存在于自己的身心当中,生命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后者不是抛开了前者,而是实现了自己的转换。最后,从六朝到隋唐五代,有一个“重玄”的思潮贯彻始终。它根源于老子的“玄之又玄”,起因却在于对魏晋玄学“以无为玄”的反思,其中佛教中观学说对道教理论的辩驳有力地推进了重玄学说的产生。道教原本不是主张辩论的,即便是东汉的魏伯阳、东晋的葛洪这样一些理论大家,也只是讲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不主张讨论问题。佛教的进入,改变了道教的传统,逼迫道教学者对一些问题做出回应,而对佛教问题的回应转变成了道教自身理论的建设,也催生了一批思想家。隋唐道家和道教学者都在不同程度、有意无意地回应佛教的问题,他们的思想过程中也都会透出“重玄”的史影,而这又可以称为道家、道教本身的义理化。(以上内容摘自书中)内容简介隋唐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儒释道三教之间的互动与思想交织颇为频繁,特别是佛道两家思想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成为隋唐哲学思想的典范。隋唐儒家努力消化与融合佛道两家的思想创造,重新阐发儒家的心性思想。本卷以颜之推、王通、韩愈、李翱为代表,阐明了隋唐儒家心性论思想的变化与特点。佛教是隋唐哲学的重要代表。本卷分别就三论、天台、法相、华严及禅宗的哲学思想,如三论的二谛说、天台的判教与性恶说、法相的万法唯识、华严的性起与法界圆融说等,进行了详密的阐释。而对禅宗由印度禅到中国禅的思想转型,尤其是禅门中的顿渐之争及禅法思想中的一行三昧、游戏三昧等观念,书中进行了新的阐发。隋唐道教在心性学理论方面有非常系统的观念,特别是在佛教影响下的重玄思想,把道教哲学推到一个高峰。本卷对隋唐道教之道与气、道体与心体、体道与行道、穷理尽性、安静心王等理论,以及道德相须、体用双举、三一为归、形神合一等辩证思维,都作了系统说明。从三家思想之交互关系这一整体出发,对隋唐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与特色加以观察,这不仅对于理解隋唐哲学思想关系甚大,也关系到对宋明理学的深刻把握。作者简介龚隽,1964年生。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重点是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出版著作有《作为“知识”的近代佛学史论——在东亚视域内的知识史论述》《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等6部。主编《汉语佛学评论》。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李大华,1956年生。哲学博士。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出版著作有《自然与自由——庄子哲学研究》《隋唐道家与道教》等。主编《文化与生活方式》丛书与《宗教与社会》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夏志前,1971年生。宗教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出版译著《走进中国佛教》、合著《多维视界中的宗教》、古籍点校《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等。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译文多篇。目录导论第一章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新书速递 | 日本对滇西沦陷区的统治

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缅甸为中心、中国云南西部和印度东北部为两翼的“中缅印”跨国战场是国际反法西斯盟国在亚洲—太平洋战线上对日作战的交会处与结合部。纵观中国抗日战争各战场,滇西抗战因日本切断滇缅公路援华线而起,战场所涉区域具有跨越国界和抗战主体盟国联手的显著特征,有别于中国抗战其他战场,呈现出“入侵火速、占领期短、手段残酷”的特质。日本占领滇西期间,根据该地域的社会特点,采取了种种统治手段,即总体上实行军政统治,通过“以华制华”的政治思路就地建立伪政权,并对少数民族采取区别统治。移植缅甸“军政统治”模式日本自发动太平洋战争占领东南亚伊始,就迅速建立起由入侵日军操纵各地行政管理的军政政治系统。这种管理由日军司令官掌控一切最高权力,各级行政机构的工作由日军司令部负责监督。日本的军政统治先是在东南亚地区实行,后来也涉及二战时的一个特殊战场——滇缅战场。它由纵贯战场南北的滇缅公路相连接,战火波及中缅两国边境线。抗战时期的“生命线”——滇缅公路(腊勐段)从中国角度而言,滇缅战场既是中国抗日战场的外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组成部分。而就日本方面来说,在其南方战役的蓝图中,对滇西的作战计划在于切断滇缅公路。从最终结果来看,占领滇西是日本缅甸战役的战果扩大。因此,日本一直将“缅北—滇西”战场视为一个整体应是无疑。与之相呼应,日本在实施军政统治时也将两者一并考虑。日本对缅甸实施的是更直接、更全面的军政统治,占领滇西后,日本遂将其在缅甸的军政统治模式“移植”至滇西,成立了“军政班”这一具有典型军政统治特征的机构,并在滇西实施统治。从始至终,占据滇西的日军第56师团指挥官不断发号施令,掌控一切军政大权,其统治方式符合军政统治的类型。推行“以华制华”,扶植伪政权侵华战争中,日本在军事、经济侵略的同时,亦强化政治控制。日本帝国主义一直在中国培植亲日力量,为对广大占领区的中国人民实施有效而方便的统治,不遗余力地扶持与操控由中国人组成的各种伪政权以及各种政治组织,以实施“以华制华”的统治目的。日军在滇西颁布推行“良民证”沦陷后的滇西,一部分国民党政府官员弃民而逃;普通民众处于高度恐慌状态,为躲避战乱流离失所;土匪、地痞流氓则浑水摸鱼,大肆抢劫;少数民族地方势力纷纷武装自保。滇西与缅甸有所不同的是,日本在实行军政统治这个大前提下,同时以“以华制华”政治策略为指导,“因地制宜”,通过利诱、威胁、分化、拉拢等各种伎俩,拉拢和勾结滇西各地的一些地方头面人物,在滇西沦陷区炮制了各级伪政权。在滇西主要的沦陷区龙腾一带,日本先后扶植了龙陵县伪政府、腾冲县伪政府以及各级地方伪政权,采用警察镇压、机关管控、欺骗宣传等措施对滇西人民实施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统治。以“泛泰主义”笼络少数民族势力日本帝国主义“以华制华”的政治伎俩还有一个体现,就是常常利用中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特点,极力挑拨中国民族间的内部关系,通过制造分裂来破坏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具体途径往往表现为对少数民族实行区别统治,以便各个击破,达到最后灭亡中国的目的。譬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内蒙古进行武装侵略的同时,极力拉拢蒙古族王公贵族、宗教上层,最终成立了伪蒙疆政府。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西北回族军政要员威胁与利诱兼施,建立伪回回国,而实权操于日本侵略者之手。1942年日军攻陷缅北、滇西后,鉴于滇西的主要民族傣族与泰国主体民族泰族间的深厚历史渊源,便大力加强对“大东亚共荣”和“泛泰主义”的宣传,试图对以傣族为主体的缅北、滇西地区施加影响。日本利用当地民族众多、关系错综复杂的状况,竭力挑拨民族关系,对少数民族地方土司政权恩威并济,拉拢以土司、山官为代表的滇西各少数民族。同时深入乡、镇、村、寨,派驻“行政班”,以武力为后盾,扶持各地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维持会”,以帮助日军占领和有效控制地方秩序。芒市·日军罪证遗迹碑上述手段的目的是以民族分化的方式,使各民族与中央政权脱离,削弱抗日力量,以便其宰割。身陷囹圄的土司家族中有坚持爱国立场,支援中国军民抗日者;有与日军合作,协助日军建立伪政权者;也有见风使舵,虚与委蛇者。无论怎样,那些选择与日本合作的傣族上层精英,究竟是受“大泰族主义”的感召还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而作出的选择的原因尚需进一步考察,但日本帝国主义“以华制华”的政治伎俩在分化滇西地区少数民族团结方面取得了成效。点击下方蓝字即可购买当当京东“抗日战争专题研究”《日本对滇西沦陷区的统治》雷娟利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对谈 | 赵冬梅x张莉x黄茜:从细节中重新认识中国女性历史的复杂性

9月4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冬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围绕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女性系列精选版展开对谈,对谈由《南方都市报》高级记者黄茜主持。对谈稿已经主讲人审定。01.打破有关传统中国妇女的刻板印象黄茜:今天我们的分享会主要围绕两本书展开,一本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伊沛霞的《内闱: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另一本是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历史系教授高彦颐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两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学者,一位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冬梅老师,另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老师。欢迎两位老师!前段时间历史剧《梦华录》热播。在该剧中,几位小姐妹突破了身份和性别的界限,在一起轰轰烈烈地搞事业。宋代的女性真的能活得这么飒、这么有风采吗?伊沛霞教授的《内闱》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宋代妇女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首先请两位老师谈一谈,这本书里有哪些内容让你们觉得刷新了对宋代妇女的认识。赵冬梅:这两本书都不是新书,它们翻译过来有十多年了,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把西方人研究中国的所谓“他山之石”成建制地翻译过来,让中国的读者能够了解海外的人怎样看我们的历史。“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由刘东老师主编,至今已经34年了,我是这套书的译者,翻译过两本书。这套书一方面是要让中国的读者了解海外的学者对中国的观感,另一方面是要让中国的学者、中国的学术界能够相对迅速地了解到西方的同行在做什么。赵冬梅教授翻译的两本书这些在海外的学术生产环境中生产出来的书,有两个特点。一、完整,基本上每一本书不管题目大小,都做得很完整——这个标题之下应该做什么,这本书是自洽的,结构上是完整的。二、它面向的是对中国不够了解的读者,所以会相对浅出,翻译过来之后刚好填补了一个空白。我们这边学术的东西是纯学术的,不太平易近人的。所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出来一本就火一本,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普通读者当中。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这两本是写宋代女性的《内闱》和写明清女性的《闺塾师》。尽管我不做妇女史研究,但是宋代的妇女史我是肯定要读的,而且我教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女性的东西也是要关注的。这次我重读这两本书的感受就是,这两本书有一个很强烈的企图,就是要打破有关传统中国妇女始终处在被压迫的状态、处在无声的状态的刻板印象。尤其是《闺塾师》,你会发现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着女性写作者,而且出现了出版女性作者著作的小高潮,这是我们之前不能想象的。还有一点就是,在传统中国,我们三个人坐在这儿对谈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在传统中国的社会规范当中,女性是被限制在inner
2022年9月8日
其他

活动预告 | 赵冬梅×张莉×黄茜:重读中国女性历史

活动嘉宾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嘉宾黄茜《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活动日期2022年9月4日15:00-17:00活动地点SKP
2022年9月1日
其他

访贺萧:女性史永远不能脱离更广泛的性别安排来理解

今年是《危险的愉悦》中文版面世的第20年,20年来,这本书多次再版,受到了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持续关注。作者贺萧是海外著名汉学家,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资深特聘教授,曾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长期从事中国劳工史、女性史等领域的研究。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女性系列推出之际,贺萧教授接受了我们的线上书面访谈,并对读者提问做了解答。贺萧思库是什么吸引您并引导您进入中国史研究领域的?贺萧:
2022年8月25日
其他

“那黄黄的正是柠檬的酸,那酸酸的正是柠檬的黄”

有人说:出版是门玄学。不少好书销量过不了万册甚至化作纸浆,却总有些原本不被看好的书爆冷成了热销款,成了出版江湖中的黑马。这后头会不会有什么神秘推手或是幕后故事?为了揭秘,广西师大出版社策划了一期特别书单,邀请10家出版社盘一盘各家黑马的独到之处。江苏人民出版社从这几年出版的众多图书中找出了一本拥有黑马气质的小书:《知觉的世界:论哲学、文学与艺术》。《知觉的世界》内、外封起初,它的名字是《梅洛-庞蒂1948年广播稿》(Causeries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直播预告丨矢志不渝:贞女现象与明清社会

贞女现象是明清时期特有的社会现象,指已订婚但尚未结婚的女性在未婚夫去世时,或为未婚夫终身守节,或自杀以殉。贞女现象自明朝后半叶开始成形,然后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其惊人之处在于,尽管有文人的严厉批评,有父母的焦虑反对,贞女现象仍然在传播。2022年6月19日(周日)上午10点,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作者卢苇菁做客思库马提尼×天一文化讲坛直播间。她将从多个角度,论述贞女现象的成因、发展、影响,并带领我们由此探讨明清社会、政治、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征。卢苇菁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妇女史、清代社会和文化史。除本书外,还著有《包办:清代的婚姻与亲密关系》(Arranged
2022年6月1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独家|贺萧写给中国读者的话(2022.05)

贺萧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2022年5月25日(本文译者:换换)我们将在6月中旬与贺萧教授进行一次书面访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观点想与贺萧教授交流,请于6月10日前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2022年6月2日
其他

弱者的反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书评

Esherick,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特聘客座教授,著有《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2022年1月24日
其他

北京的人力车夫丨译著联合书单,2021年度推荐

“译著联合书单”的前身为“我是编辑我推荐”,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介国内的优秀译著类新书。书单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旗下品牌“索•恩”发起,力邀国内众多知名出版机构和品牌参与,定期整理发布,向读者推荐有料、有趣、有颜值的翻译作品。此外,我们也欢迎更多阅读类自媒体加入到这项工作当中,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译著联合书单建设成为一个连接译者、编辑、媒体和读者的知识共享平台,更好地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列文森奖获奖作品,城市史研究经典,从市井角度看民国政治∣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美]史谦德
2022年1月19日
其他

知新 | 思库2022年新书预告

本周,我们以「温故」开头,盘点了2021年思库的热门好书。那么在美好的周末,思库君就以「知新」为大家预告我们2022年的FLAG新书。快来看看,有哪些值得你期待的好书?新的一年,继续关注思库,一起变得更酷!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2022年1月15日
其他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2022年新书预告

译海外中国女性史研究开山之作,勾勒宋代女子的日常生活美国历史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伊沛霞教授力作1995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获奖作品《缀珍录:18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美]曼素恩
2022年1月13日
其他

温故 | 思库2021年度热门书大盘点

我们也在上海、北京等城市举办了新书分享会活动,许纪霖、雷颐等学者都分享了对于《北京的人力车夫》这本书的观点,给读者们带来了更多思考的角度和启发。“小人物·大时代”
2022年1月10日
其他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丨译著联合书单,12月推荐

“译著联合书单”的前身为“我是编辑我推荐”,自201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介国内的优秀译著类新书。书单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旗下品牌“索•恩”发起,力邀国内众多知名出版机构和品牌参与,定期整理发布,向读者推荐有料、有趣、有颜值的翻译作品。此外,我们也欢迎更多阅读类自媒体加入到这项工作当中,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译著联合书单建设成为一个连接译者、编辑、媒体和读者的知识共享平台,更好地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费正清奖、列文森奖获奖作品∣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美]周锡瑞
2022年1月6日
其他

新书速递丨影响近代东亚格局的门户开放政策是如何出台的?

“门户开放”是1899、1900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就中国问题向西方各国发出的两次照会中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20世纪初的对华政策。经过后来的华盛顿会议,门户开放成了多边国际条约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义。可以说,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了近代东亚的格局和历史进程。美国历史学家格雷戈里·摩尔在《1901—1909年的门户开放政策: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中,研究了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的历史和演变,分析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任期内的中美关系。摩尔认为,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在亚洲追求的是被动而非主动的外交政策目标,在处理中国问题时存在局限性和刻板印象,未能充分了解和尊重它所面对的文化,这对处理当下的中美关系是一种教训。点击下方图片购买中美的早期相遇直到1830年代,在华美国人都是以个人身份来到中国,两国政府之间并无联系。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参与在华贸易的西方国家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都无法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这很可能影响了19世纪时大家对中国人的看法: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让中国人接受现代世界的自由贸易和国际贸易体系。1832年,杰克逊政府试图与北京商定贸易条约,但协商失败。当时,美国正在努力扩展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正式贸易关系。贸易并不是中国吸引美国人的唯一因素。19世纪初期,宗教复兴,海外传教运动兴起。在这场运动中,美国人来到中国传教,这些传教士通常来自乡村地区,在新英格兰或纽约接受教育,他们非常严肃,毫不妥协,把自己视为上帝意志的传播工具。他们的资源十分有限,而且,他们沮丧地发现,单凭布道很难把基督带到中国。于是,传教士转向人道主义行动,希望借此让人们皈依基督。战略考量也发挥了作用。出于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兴趣,美国派出了海军舰队巡逻中国沿海。大约到1860年,舰船的数量已经从起初的两三艘增加至三十多艘。美国内战期间,该舰队曾被征召回国,内战结束后再次回到中国水域。多年来,舰船的数量时有变化,但足以保护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彼时,中国人也开始注意到并努力了解这片他们后来称为“美国”(“美丽的国家”)的土地。对一些中国人来说,美国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正如很多美国人认为中国能带来无限机遇一样。随着西方国家强势踏足中国土地,中国政府官员首先试图搞清楚这些西方力量,美国自然也成为他们的监察对象。“反华墙——美国的围墙正在筑起,中国的围墙已经倒下。”19世纪中叶,美国发现了金矿,中国人蜂拥而至,这也让美国人通过一种新的方式认识了中国人。这些被经济机会吸引到美国的移民并不想被同化。最终,太平洋沿岸的中国劳工引发的敌意导致中美关系在19世纪的最后数十年间发生了严重的问题。美国政府正努力地与中国建立正式的贸易关系,而美国商人(跟其他西方商人一样)则更关心哪种商品能更好地卖给中国人。美国人在19世纪初期涉足yapian贸易,货品来源于土耳其。yapian贸易增长迅速。除了yapian,美国人也尝试把棉花、煤油、人参、海豹皮、檀香等商品销往中国,但还是yapian的利润最高。作为交换,美国人也在中国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不仅有茶叶和丝绸,还有肉桂、咖啡、家具、糖果、鞋子等等,甚至还包括一些流行的欧洲商品(特别是法国制品)的廉价仿制品。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英国在yapian战争中的胜利,为西方商人开辟了新的中国港口。紧跟着英国人的脚步,美国连忙派出凯莱布·顾盛前往中国商议贸易条约。稍事耽搁之后,在伯驾和裨治文两位中国通的协助下,顾盛促成了1844年的《望厦条约》。早在条约签订之前,中国已经允许美国拥有与英国同等的通商条件,顾盛条约只是正式确定了其有效性。条约规定,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获得的同等特权(割让香港岛除外)。但是,英美之间还是存在差异。居住在新通商口岸的美国人可以建造房屋、医院和墓地,这实际上为美国人在中国从事医疗和传教活动奠定了基础。美国人可以学习中文,其治外法权的范围扩大到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重要的一条规定,因涉yapian贸易而违反中国法律的美国人,均按照中国法律办理治罪,美国政府不得有所偏袒。此外,对那些打着美国旗号在中国从事违法活动的其他国家,美国将采取措施制止其行为。然而,美国始终无法调动必要的资源执行这几条内容,yapian贸易也继续在扩大。最后,条约规定,二十年后将再次审查条约内容,并可根据需要作出修改。实际上,中国人自己也意识到要以对待英国人的方式同等对待其他西方夷人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美国人感激中国——这种感激之情理应由皇帝获得,而不是由英国来给予美国在中国同等的通商条件。于是,中国人抢在英国人前面采取行动,实施起了中国(而非美国后来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英国和美国对待中国的方式不同。英国主要基于他们对待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经验来决定他们的对华政策。但是,美国视中国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其对华政策强调的是外交手段,而不是武力。美国认为,由美国主导的中美商贸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这个愿景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美国时刻保持警惕,以防任何势力危及其利益。第二,美国进入太平洋地区,以确保美国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实现预期的增长。他们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寻找港口,在日本寻找更多开放的口岸,还到台湾去寻找煤炭。豆瓣新书速递页面yapian战争后中国开放门户以及战后签订的和约,都让人以为中国对美国商品的需求会大量增加。然而,预期的贸易繁荣并没有实现。部分原因是中国人对美国产品缺乏兴趣。美国销往中国的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主要包括棉制品、小麦、面粉和煤炭,而数量较少的产品有铁、鲸油、皮革、木材等等。另一方面,美国人继续购买以茶叶和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导致出现贸易逆差。在某些年份,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规模是向中国出口规模的两倍之多。美国对华贸易增长有限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并不像美国商人以为的那般富有。中国的贫富差距悬殊,一小部分中国人较为富裕,但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贫困当中。YP战争后的几十年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叛乱以及洪涝、干旱、饥荒等破坏性自然灾害,这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经济状况。山姆大叔手持贸易条约,脚踩在正被德、意、英、俄、法剪开的中国地图上。©J.S.Pughe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1890年代,不仅是传教士,其他美国人对中国的兴趣也不断提升。之前的欧洲和现在的日本竞争者使得美国商人更加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他们迫切要求实施更有力的对华政策,这个要求也得到了其他对远东感兴趣的群体的支持。田贝(1885—1898年间的美国驻华公使)的看法也反映了这些日益增长的关切。起先,田贝支持以温和的方式对待中国。但后来,他断定中国政府软弱无能,无法保护美国传教士和美国的利益。他还认为,中国无力抵挡俄国和日本等列强侵略的野心。美国的对华政策应采取更强有力的立场。然而,美国决策者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便是门户开放政策。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门户开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美国对华关系的一部分。而且,它反映了美国早在独立战争时期对公平商业机会的承诺。义和团运动后,中国面临着解体的危机,海约翰于1899年和1900年发出的照会是对此的回应,也是对美国商人保护在华贸易之要求的回应。海约翰发出照会的目的是确保美国在不动用武力或寻求联盟的情况下实施现有的政策。内页展示美国宣布门户开放政策,就相当于承认了中国的情况已经发生改变,因为其第一次照会明确承认了德、法、俄、英、日在1894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划分的势力范围。美国没有积极地参与到租借地抢占当中,但在美西战争中获得的菲律宾群岛和关岛也让美国在亚洲有了一席之地。即便如此,列强抢占租借地确实威胁到了美国通往中国的道路。然而,列强抢夺贸易特权和其他特权已是既成事实,麦金莱政府也不能改变。面对这种情况,美国要么加入抢占的行列,要么采取其他措施。美国最终选择了向各国发送外交照会,要求“在各国的‘势力范围’内,贸易和通航条件⋯⋯要绝对地平等”。这就是门户开放的第一份照会。这份照会得到的回应基本上都有所保留。比如,日本声明自己愿意履行美国的提议内容,“前提是其他收到照会的国家都接受同等的条件”。海约翰,美国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反对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主张“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第二份照会源于义和团运动造成的混乱。眼看中国进入混乱无序的状态,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发出了第二次照会。此次照会跟上一次照会收到的答复方式差不多。不过,“美国政府的政策所寻求的解决方案⋯⋯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完整”的字眼显示出海约翰发出的既是一份单边的政策声明,也是对各国尊重中国领土完整的呼吁。在照会中,美国政府承诺寻求保持中国完整的解决方案,海约翰以这种方式告诉其他国家,他们可以同意这份声明但并不一定完全遵守声明的内容。门户开放照会也许是麦金莱政府在寻求新的亚洲政策时能想到的最理想的办法,它是反殖民主义和经济帝国主义的结合体,也是对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种抵制。抑或它只是在满足含糊的行动要求的同时又不做得太过分的一种方式。甚至可以说,它是无关痛痒的。有人把门户开放政策描述成美国“软实力”在中国的运用,或许也十分准确。徐中约认为:“门户开放更像是美国对原则的声明,而不是正式的政策,因为它既没有表现出意志,也不具备用军事力量执行的权威。”徐中约指出,声明发出后瓜分中国的浪潮减退,但这并不是门户开放照会在起作用,而是因为列强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所以是“各国之间的均势挽救了大清帝国,使其免于马上瓦解”。不论如何解读,1901年麦金莱的逝世把实施和解释门户开放政策的问题留给了他的继任者——西奥多·罗斯福。(本文选自《1901—1909年的门户开放政策
2022年1月6日
其他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教育界在自身何去何从的问题上展开了大讨论,最终确定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政策。在战时政策之下,战地服务和征调成为1937—1942年学生服役主要途径。然而当中国抗战艰难地持续到1942年时,兵源近乎枯竭。1942年10月,为了改良役政,国民政府不得不改颁法令,征召学生从军,从而掀起了学生从军的初澜。1944年,豫湘桂战役的失败促使蒋介石下定决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1944年秋,国民政府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全国知识青年积极响应,纷纷从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成为抗战中最响亮的口号之一。2009年的热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众人齐唱《知识青年从军歌》(图片来自网络)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时正值暑假,“读书还是抗战,求学还是救国?”成为许多学生亟需面对的问题。8月,学生陆续返校。但是,由于很多学校被日军恶意蹂躏,校舍遭轰炸而毁坏严重,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谋划教育机构西迁事宜。中央大学在8月底率先西迁。而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也开始陆续向西迁移,三校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湖南联合组建了长沙临时大学。然而,历史上西晋、北宋和晚明的三次南渡,最终都没能重返。在这种历史记忆下,南渡即意味逃亡,一些师生并不愿随校迁移。国难当头,许多热血学生弃笔从戎。在赶赴新迁学校的路上,一些学生就直接从军了。清华大学的杨德增便是其中一员,他回忆道:“同学多人在南京平津流亡同学会招待所住。时南京陆军交辎学校正招考大专三四年级机电系学生,成立技术学员队,予以汽车修护短期训练,毕业后分发至陆军机械化部队,担任战车汽车修护技师。北平学生当年发动抗日宣传,计有“一二·九”及“一二·一六”两次抗日大游行,今日已进入正式对日作战,有此良机参加部队,实现当年志愿。故我校机电系三年级同学多人相互转告集会协商,决定放弃大学最后一年学业,投笔从戎,报名参加陆军交辎学校受训,计有胡笃谅、张厚英、吴业孝、梁伯龙、黄茂光、李天民、吴敬业和我。另外报名参加受训者尚有北洋工学院、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上海雷斯特工学院等同学,总计全队共计27人,其中女生仅有我校张厚英一人。”当时的学生属于稀有人才。据相关统计,1937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在校人数共计才30976人。其中,文类(文、法、商、教育)15562人,实类(理、农、工、医)15414人。因此,对于学生应该何去何从,社会上展开了激烈争论。“同学中一部分觉得应该有一种有别于平时的战时教育,包括打靶、下乡宣传之类。教授大都与政府的看法相同,认为我们应该努力研究,以待将来建国之用,何况学生受了训,不见得比大兵打得更好。”双方各执己见。长沙临时大学对从军活动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按照政府的规定,安心求学。长沙临时大学常委会决议:“凡学生至国防机关服务者,无论由学校介绍或个人行动,在离校前皆须至注册组登记以便保留学籍。”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到长沙临时大学演讲时则大声疾呼:“际兹国难当头,你们这批青年,不上前线作战服务,躲在这里干什么?”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也是从军知识青年中的一员(图片来自网络)1彻底改革论彻底改革论者主张废弃正规教育,实行战时特殊教育,以短期培训的方式,迅速造就为战争服务的人才。他们主张实施彻底改革的教育政策,要求“高中以上学校除个别与战事有关者外,为配合抗战,均应予以改组和停办,俾员生应征服役,捍卫祖国。即初中以下学生未及兵役年龄,亦可变更课程,缩短年限”。他们认为建国须从救国做起,教育就是要在抗战中培养优秀分子充任干部,提出将学校变成各种训练班,如大学及专科的文法商教育各学院、普通中学及师范学校,分别或合并成为民众教育人员或民众指导人员的“培养所”;理工医农各科及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斟酌战时社会或军事的实际需要,分别或合并设立各种技术训练班。为适应抗战需要,应尽量删除不必要的课程,除基本课程必修外,应抽出1/3或一半时间学习与抗战直接有关的新课程。力求各科教材对抗战起积极作用,特别着重强化政治教育,增加经济的生产教育,开展文化的科学教育。关于教学方式,他们提出可将全国分为许多区,指定某大学服务某区,学生一方面上课(不限课堂),一方面实地工作,如医科从事救护、工科从事军工建设等等,由教授领导,以实际经验为教学之本。他们还以欧战时各国大学生参军参战的史实统计来鼓励青年投笔从戎,如称:“英国剑桥大学学生百分之九十从戎”,“法国参战一年,已有教师三万从戎”,等等。张治中就将其治下的湖南省全省中学改为军事训练班。1937年12月,一天下午,有几十个高中男女学生要求见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这就是今天代表多数同学的意见,要向主席请愿的”,请示关于今后学生运动的方针,而后提出“实施战时教育,分配战时服务”的要求。张治中在回忆录中说道:“我看出了他们不甘放弃他们应负的责任,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所掀起的热情在他们的血管里奔流。经过几小时的谈话后,我送别了他们,我说:‘你们回去对各同学说:现在赶快预备。只要你们能够吃苦,能够耐劳,能够努力,就不愁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一定负责指示你们学生运动应走的道路,并且负责领导你们!’”张治中和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商量后,到省府会议上去讨论,最终决定召集四千个男女学生军训6个月,然后分发各地进行民众训练运动。2维持现状论主张“平时教育”者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让学生从军是短视行为,是一叶障目;教育为百年大计,不宜轻易更改,战时教育应维持平时教育的原状。何况,现代战争是参战国整个民族知识的比赛和科学的测验,大学的使命是高深学问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与其把多年培养的教育从业者送去参战,不如将其留在后方作为储备人才。胡适在庐山谈话会上也曾向蒋介石提出:“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教育,是常态的教育。”他们也列举法国的例子:欧战时法国只要环境允许,学校决不停课。日俄之战期间,日本大学也未停过课,相反因报国心切,人人希望在学术上拥有成就。所以大学自动停顿正中敌人之计。他们认为:“科学家应研究解答凡与抗战有关,而为自然科学家所能尽力的问题,然而本身研究可不能放弃,放弃会使国家落伍……第一因为科学的研究工作在先,应用于抗战在后……第二因为培植科学研究者,即建国工作之一……第三因为为抗战所做科学工作,不能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全部,若把全部人力用于抗战需要之应用技术,而舍其他似乎不能直接应用于抗战的研究,则不仅使纯科学在中国中断发展,且将使抗战所需应用技术停滞落伍。”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表示:“尚有一个学生能留校上课,本人当绝不离校……至于学生最近要求变更课程,乃绝不可能之事,此实有事实上之困难,院长亦无法办到,各教授亦无此种学识,无法授课。”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说:“现代战争是参战国整个民族知识的比赛和科学的测验,大学的使命是高深学问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纵在战时,仍不能完全抛弃其责任,否则不妨直截了当改为军事学校。”9月4日,在讨论“招大学生参战”的国防参议会上,军事思想家蒋百里指出“不可利用大学青年之热血赴前线参战,仍当尽力设法完成其学业,勿使其失学”,“言时泪下,全座感动”。王世杰对于蒋百里的想法深感认同。1938年1月1日,他辞去了教育部部长一职,除了政治原因,可能也是因为他不想继续在战时教育的争论中煎熬了。3平战兼顾论还有一派人主张平时教育和战时教育要兼顾。如西北联大常委、原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提出兼顾求学与从军、战地服务,主张:“在抗战期间,大学教育应以修业两年为一阶段,使各大学学生轮流上课,及轮流在前线或后方服务,满一年或两年后再返回原校完成毕业。各大学教授亦应分别规定留校任教及调在政府服务两部分。”著名教育家、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教育专门委员、国防最高委员会教育专门委员张伯谨则提出:“在教育之宗旨及制度上不应变更,但非一成不变的现状维持;在学校的课程及办法上应当改换,但非改弦更张的澈底改造。因为什么呢?
2021年12月4日
其他

关于宦官,你可能不知道的知识点(附宦官历史书单)

宦官是了解中国历史绕不开的角色。有学者将宦官比作“皇帝的影子”“君主的代理”,可见其重要地位。我们印象中的宦官形象,大多来自古装剧,比如《九品芝麻官》里的李莲英、《新龙门客栈》里的曹少钦,还有《绣春刀》里的魏忠贤……不过,影视剧对于宦官形象的塑造,往往比较单调、刻板。作为一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宦官制度的背后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内涵。「思库」今年推出了日本著名汉学家三田村泰助的《宦官:侧近政治的构造》一书。该书曾获“每日出版文化赏”,畅销半个世纪,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是一本了解宦官历史的“大家小书”。让我们随三田村泰助教授一起看看,关于宦官,你可能不知道的一些知识点——电影《九品芝麻官》中的李莲英形象(图片来自网络)宦官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西方学者的传统观点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宦官出现在亚述女王、新巴比伦王国的开创者塞弥拉弥斯统治时期。据此或许可猜想宦官制度是和古代远东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产生的吧。神奇的是,历史上东西方的宦官活动时期高度重合,都始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在著作中记载,任用宦官是波斯人的风俗,他们对宦官的信任远超普通人,同时希罗多德还大赞了一番宦官的忠诚。这里的波斯宦官所处的时代,应是公元前6世纪前后。另外,从希腊人热衷于生产、贩卖宦官可知,当时社会上已经认识到宦官的作用。正广泛地使用着。据希罗多德记载,希腊人在小亚细亚西部古都艾菲索斯(《圣经》中作“以弗所”)和吕底亚王国首都萨第斯,高价贩卖宦官给波斯人。而萨第斯更是知名的宦官制造地。至于中国,在几乎同时期的春秋时代,诸侯们已经在使用宦官了。宦官群体甚至活跃于政坛,当中一些宦官更做过弑君、进谗谋害太子之类的坏事。这里说的是春秋时代的宦官,即周室东迁(公元前8世纪)之后的事,更古老的宦官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一直以来学术界都以《周礼》中记载了宦官制度为由,认为周代已有宦官。可是《周礼》本身就是一部不大可信的文献,故此说曾饱受质疑。随着学术的进步,宦官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项发现呈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出土于中国商代遗迹中的甲骨文。据日本甲骨学权威白川静博士所说,当中一片甲骨刻有一词。这个象形文字所示的情况非常直观。左边的是男性生殖器,右边的意为“切断”。羌位于商王朝的西边。这片甲骨记载了商王武丁向神询问要不要把抓来的羌人阉割成宦官一事。武丁所处的时代为公元前1300年左右,可知公元前14世纪已经有宦官了。这或许是日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关于宦官的文献记载。这么一来,宦官的起源应更为古老,而殷商之后的周代应也有宦官,从而中国宦官的历史应足足有四千年以上。宦官的存在有什么必要性?上述商王接受神灵的启示,将异族羌人阉割为宦官,同时这些羌人在献祭俘虏的仪式上会被杀掉祭神。此时的宦官明显是胜利者为了感谢祖宗神,祈求保继续打胜仗时的一种祭品。另一方面,把战俘中的男性性器官割掉是为了向其他民族示威。我们常说要把敌人“煎皮拆骨”。但真做起来时。阉割的效果无疑要更大。这种思维一直流传到后世。汉武帝时,在井上靖的小说中出现过的著名西域城邦国家楼兰送王子到汉朝为质,武帝很淡然地大手一挥便下令把人家的王子给阉了。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楼兰王逝世,楼兰国希望汉朝廷归还王子好继承王位,但汉朝廷方面以王子已是残缺之人为由拒绝了。汉武帝作为征服欲的化身,他的所为固然残暴,但那有如烈日般的征服者气魄着实雄浑。说到征服就肯定要说到种族复仇。按希罗多德的记载,古希腊科林斯的僭主佩里安德在殖民城市科西拉挑选贵族的孩子送到萨第斯阉割。据说这是佩里安德为了报复曾经虐待过他的科西拉。综上,宦官的第一个作用是向被征服的异族夸示力量的象征,其实质是古代人特有的残暴与神圣行为混合而成的产物。征服方是绝对不会阉割自己的亲族的。那么,为什么要把去势之后的异族留在宫内驱驰呢?可以说,宦官是脱离了一切正常人际关系的透明人。但是,宦官群体对于君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最初的君主是神灵的代言人。因为神与人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所以君主天然具有了支配普通人的权力。不过,这里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那就是君主的真实身份要严格保密,不能让百姓知道。说到底,君主不是神灵本身,他是以一介人类的身份发号施令的。因此君主的侍从不能是普通人。只有保持神秘感才能为百姓所敬畏,一旦与百姓接触,便有可能暴露自己也是普通人,即便是一些流言蜚语也是不好的影响。毕竟这些黑幕曝光了的话,自身权威也将随风而去。况且后宫里还有很多君主打着神灵旗号攫取而来的各种宝物、美女和神器,都是普通百姓无法享有的东西。那么,如果不能用普通人当侍从的话,应该用谁才好呢?此时,作为与外界绝缘的底层居民,地位有如家畜禽兽的宦官实为不二之选。可见,宦官制度是君主为了能在神灵的名义下过日常生活而创造的制度。这种现象非中国独有。希罗多德就曾说过,宦官是“君主为了控制臣下而设置的,扮演着维护君主神秘性的角色”。电视剧《后宫》中的汪直形象(图片来自网络)宦官也能当宰相吗?唐代的宦官专权始于李辅国。唐肃宗为避安史之乱,逃到今天宁夏的灵武县,彼时李辅国在旁服侍。李辅国会读会写,算术了得,外表耿直但内里阴险狡诈,他和唐肃宗宠爱的妃子张氏勾结在一起,在战乱期间一手掌控了军队的指挥权和诏敕、重要文书等工作。安史之乱结束后,众人回到京师,但这一体制依然保留,所有政令必须要有李辅国的签名,就连宰相的上奏都要先给他过目。后来唐肃宗在宰相的提醒下终于醒悟过来,制止了他的僭越行径,恢复本来的体制。当时,唐玄宗已经退位隐居,和高力士、公主及一众歌舞艺人住在临街的长庆楼内,每天看看行人,看看风景,悠然自得。有时候父老乡亲隔着大老远高呼万岁让他听到了,还会被叫过来赏点酒喝。李辅国也曾混在里边讨酒喝,可是玄宗嫌他身份低贱,不肯赏酒,李辅国就这样恨上了玄宗。为了报复,他竭尽所能地挑拨玄宗和肃宗的父子关系。一次。李辅国趁着唐肃宗卧病在床,假传圣旨,带着私兵全副武装地闯到长庆楼,想把玄宗偷偷地押到深宫里软禁起来,但在高力士的怒喝之下作罢,于是便使计将高力士这根眼中钉流放到了云南。后来,李辅国以宦官之身当上了兵部尚书,这是唐朝建国以来第一次由宦官执掌正规军兵权。然而他不满足于此,还想要宰相的位置,结果失败。此时,曾经同阵营的张皇后忌惮李辅国的权势,于是将太子叫到唐肃宗的病床前,嘱咐他除掉李辅国等人。可是太子害怕,不敢动手,吓得大哭,皇后没法,只好和另一个皇室成员合谋,藏了两百个力气比较大的宦官在长生殿内,想将李辅国一众一网打尽。岂料风声走漏了,李辅国反而说动了太子到自己这边,同时带兵杀了皇后等人,扶太子上位,是为唐代宗。李辅国终于坐上了心心念念的宰相之位,大权在握。他对唐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这就是史上第一个宦官宰相。唐代宗虽然内心不满,但李辅国手拥兵权,不得已之下只好称他为“尚父”,以礼待之。电视剧《大唐荣耀》中的李辅国形象(图片来自网络)明太祖压制宦官的举措为什么失败了?明太祖煞费苦心定下周密的措施来制约宦官,但很快就失败了。想来,失败的原因不在于措施本身,而在于更深层之处,正因为深层处有了裂缝,才引发了一连串蝴蝶效应,最终让制约宦官的所有措施付诸东流。那么,这个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首要原因窃以为是太祖封自己的皇子为诸侯王,同时赋予当中一部分诸侯王以特殊任务。明太祖效法汉高祖,铲除功臣,封朱姓子孙为王。他特别允许守备北部边疆的诸侯国拥有军队,而且该诸侯国的王一定是朱家人。毕竟比起异姓臣下,还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子孙更靠得住。可惜,尽管明太祖比汉高祖多算了一步,他依然失算了。他没想到北京住着一个不世出的豪杰——燕王朱棣,即日后的永乐帝。其次,明太祖未能预测尊儒会给下一代带来怎样的影响。明太祖的长子早逝,让他白头人送黑头人,所以继承人的位置落到了皇孙建文帝身上。负责教育建文帝的便是朝中的儒生官僚。建文帝少时读西汉历史,读到了吴楚七国之乱时,问老师如果现在皇帝与诸王之间爆发了类似七国之乱的叛乱,能不能断然出兵讨伐诸王。老师回答可以。当时诸王中最具威胁的便是建文帝的叔父燕王朱棣,叔侄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可以说,没有一个圆滑老练的宰相给年幼的建文帝拓宽视野,光靠认死理的儒生灌输肤浅的历史知识,才造成了这场危机。再者,向幼帝灌输儒教思想,导致他长大后视宦官为污秽的亡国符号。明太祖制约宦官,目的只是将宦官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内廷,建文帝却误会成要消灭宦官,对宦官群体打压不遗余力。彼时的宦官什么都没做就稀里糊涂地被打上了和汉唐时期的宦官们同罪的烙印,这让他们十分愤懑。燕王起兵造反之后,很多宦官立马转投到燕王阵营,将欺凌自己的建文帝的情况事无巨细地报告给燕王,让一度陷入劣势的燕王最终反败为胜。内战持续了三年多,最终以叔父燕王的胜利告终。燕王登基称帝,是为永乐帝。永乐帝雄才大略,是史上第一个跨过戈壁沙漠征讨蒙古的汉人皇帝,他还大幅度修改了明太祖费心劳力构思的国家百年大计,其中之一就是重用宦官。这里必须说一下三年多的内战所造成的君臣之间的鸿沟。永乐帝攻陷南京之际,出来迎接的文武百官在前一年还是敌方阵营的人。永乐帝虽然能干大事,但他终究是个人,也有猜疑心,或许他的猜疑心要比常人更重。彼时发生了一件事,给他造成了很大冲击。他让名儒方孝孺给他写登基诏书,方孝孺不仅拒绝,还斗胆大书“燕贼篡位”四字。永乐帝应该是想和方孝孺等士大夫阶级高层打好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到头来却被狠狠扇了一巴掌,于是他干脆组建特务组织专门检举朝中的不稳定分子,而接过这一任务的便是宦官。这一特务组织名叫东厂,位于东安门外北边,故有此名。东厂是造成有明一代人人自危、万马齐喑的部门。明成祖朱棣宦官一般的结局是怎样的?一些宦官尽管权倾一时,后来却落得个晚景凄凉,要么被杀,要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命好的沦为净军,命坏的不得好死。当然,也有一些宦官功成名就,安享晚年。多亏了这些宦官中的强者,他们使得宦官群体在群众中的骂名愈盛,最终遗臭万年。可是事实上,宦官和普通人的人生没有什么不一样,大部分宦官只不过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宫内做事,过完了平淡的一生。明制,紫禁城的正北方——内城北门即北安门处设有安乐堂,是供患病的宫内宦官和宦官小厮,即所谓“火者”养病疗养的地方。假如宦官不幸病逝,还有专门负责收尸的宦官。他们申请到铜制的出入证后,出北安门到净乐堂——宦官的火葬场,然后从内官监处领取收尸用的棺材,从惜薪司处领取火化用的柴火。净乐堂位于内城西北门——西直门外。没有亲人的宦官和宫女死后便在这里火化。净乐堂有东西二塔,塔内挖有深坑,火化后的骨灰便倒到里面。当宦官这件事在某种意义上和落发为僧是一个道理,都是“出家”,所以死后不和家人埋在一处。为求有个人帮自己收尸,有点小钱的宦官聚在一起,一人出一点成立个“老衣会”“棺木会”“寿地会”之类的小一体,为死去的成员请和尚念经超度,办个还算风光的丧礼。(以上内容摘编自《宦官:侧近政治的构造》)宦官:侧近政治的构造[日]三田村泰助
2021年11月30日
其他

新书试读丨《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上市

最近,罗振宇老师的推荐,带火了「思库」这套低调又热血的“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很多人不清楚这套宝藏丛书的情况,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四点:一、项目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南京大学实现“双一流”建设卓越计划项目。二、丛书坚持把学术创新放在第一位,坚持填补以往学术研究的空白,不做重复性、整体性的发展史研究,以此推动抗战历史研究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内容涉及日本侵略者研究、抗战军事、敌后根据地、沦陷区和伪政权、战时政治与对外关系、战时经济与社会、战时教育文化、战时人物研究、日本侵占东南亚、日军暴行与审判、抗战档案典藏研究、抗战专题档案解读等方面。三、丛书由南京大学牵头,由史学泰斗、南京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张宪文领衔,联合我国在抗战历史研究方面有深厚学术基础的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及台湾中国近代史学会,组织两岸历史学者共同组建编纂委员会。中央档案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也积极支持。四、项目自2015年酝酿、启动,至2021年开始编辑出版,是一项巨大的学术工程。百余位学者、教授,六年时间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丛书出版规模将达100卷,目前已出版9卷。今天推荐试读的新书——《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研究》,课题新颖、感人又发人深思:抗战胜利后,面对滞留中国的约320万日本侨俘,中国人民没有报复和仇杀,而是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积极遣返,即使在解放战争期间也未停止。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合作,继续协助愿意回国的日侨归国,展现了中国人民宽厚仁爱的民族品格,体现了中国政府高瞻远瞩的政治胸襟。日本侵略扩张政策不仅给亚洲邻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战争灾难,而且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造成几代人的亲情割舍、生离死别。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爱和平;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点击图片直达购买内容简介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遣返滞留中国的约370万名日本侨俘,即使在解放战争期间遣返工作也未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又“送还”剩余的4万名日本侨民,体现了中国人民不计前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的民族品格。编纂战后中国的日本侨俘遣返史,记录近代东亚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移动事件,介绍中国各地遣返日本侨俘的内容和特点,不仅有助于人们牢记战争灾难、汲取历史教训,而且有助于理解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演变和当代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书摘试读战后在华日本侨俘人数多、规模大,尤其日俘更是成建制地存在,这无论对意欲消除日本在华势力影响的美国、苏联而言,还是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而言,都是潜在的“隐患”或“不稳定因素”,但如何快速遣返日本侨俘也是一个棘手问题。中美日曾在上海、东京等地召开联合会议,制定遣返日本侨俘的计划,成立相应的遣返负责机构。日本战俘大多负有血债,深知罪孽深重,愿意尽快被遣返,但也有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勾结地方实力派,妄图残留中国,以待他日“东山再起”。那些长期在华活动或从事营生的日本人,特别是在日军刺刀保护下的开拓团团民,经历日本战败投降后的惊惶不安后,大部分人愿意尽快回国,但也有人不忍放弃在华财产,或因与中国人的婚姻关系,或因日本失败后的衰败景象等而不愿回国,于是或隐匿逃避遣返,或争取战后中国“征用”。日本侨俘面对遣返的心态并不完全相同,既因人而异,也因面临的接收环境而异。如何将这些日本侨俘快速集中、加强管理、施加教育,清除其头脑中军国主义“毒害”和“影响”;如何将这些日本侨俘编队、检查和甄别战犯,并运送至遣返港口,以及他们在运送途中经历了哪些故事;如何看待中国的“宽大”政策在日本侨俘中的影响;等等。这些似乎明明白白却又朦朦胧胧的史实,一直萦绕于脑海,总是试图厘清。为什么总想厘清战后在华日本侨俘遣返的史实呢?
2021年11月22日
其他

罗振宇喊话产品经理:这个系列的书,要尽可能都找来…… | 文末福利

得到电子书上线2年多以来,罗振宇老师特别撰文推荐了这10本书。尤其是“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丛书”“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罗老师曾喊话电子书负责人:这个系列的书,出版社追回一本,我们就争取上一本。
2021年11月17日
其他

“小人物·大时代” | 许纪霖、周育民对谈《北京的人力车夫》

11月13日下午,江苏人民出版社邀请知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周育民和界面文化记者林子人做客“上海最美书店”钟书阁,与读者们分享他们对《北京的人力车夫》的阅读感受与思考。01
2021年11月14日
其他

纯粹——李安山老师印象

屈指算来,与李老师交往15年了。15年的编辑生涯不算短,是在伴随着编辑出版李老师重要学术著作中不知不觉度过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三部书:他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非洲卷》(2013年)和独著的《非洲华人社会经济史》(2019年)、刚刚出版的130万字皇皇大作《非洲现代史》(上下册)。李老师著书,我编辑出版书,书是15年间与李老师讨论的唯一主题,李老师本人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纯粹——一个纯粹的学者。李安山老师与李老师结识,缘于钱乘旦老师的引荐。大概在2007年前后,钱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世界现代化历程》陆续完成,交予我出版,因为经费的原因,完成了总论、东亚、中东、西欧、北美、拉美六卷(这六卷随即获得了当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我斗胆向钱老师请示:既然名为世界现代化历程,六卷并不完全。钱老师鼓励我做全,他负责推荐人选,于是加上四卷:苏东卷、大洋洲卷、南亚卷、非洲卷。这四卷没有立项经费,也没有预支稿费一说,我分头联系后都如期编辑出版,十卷本《世界现代化历程》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其中非洲卷钱老师推荐的就是李老师。钱老师事先打过电话,李老师约我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他的研究室见面。《世界现代化历程·非洲卷》我如约而至,经过长长走廊,两旁门牌显示都是知名的学者。李老师研究室并不大,四壁皆书。李老师比较瘦弱,戴副高度数的眼镜,给人一副儒雅的感觉。我对非洲历史所知甚少,担心见面后无话可谈,陷入尴尬。然而与李老师聊的时间并不短,请教的无非是关于非洲的常识性问题,但其中谈到关于按手印的话题印象十分深刻,多年来一直铭记于心。李老师说到自己坚持一个原则,经常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凡对象国签证时需要按手印的,一概不去。这源于发生在非洲华人中的真实的历史:近代大批华工到非洲做苦工,华工和移民南非的华人在当地受到的歧视令人发指。1906
2021年11月11日
其他

金字塔、撒哈拉沙漠、乞力马扎罗的雪和黑奴的泪丨在这里读懂非洲

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2021年11月2日
其他

在浙江发现中国历史丨《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新书分享会

10月23日,以“在浙江发现中国历史”为主题的《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20世纪初的浙江》新书分享会在杭州晓风书屋举办。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知名作家、评论员魏英杰,与本书译者、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徐立望共同围绕本书展开关于海外汉学研究的讨论。图
2021年10月29日
其他

写在开篇丨人人都是思想者(内含福利)

你好,我是「思库」。一直在努力,推出更多蕴含思想、体现思力、激活思维、启发思考的学术作品,建造一座思想之库。苏格拉底说,不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过。来,漫漫人生,一起school。(福利在文末⬇)#1「思库」中有什么“看世界各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始自1988年,由著名学者刘东教授创办并主编。囊括了费正清、魏斐德、史华兹、杜赞奇、谢和耐、宇文所安、易劳逸、韩书瑞、瓦格纳、杜维明、斯波义信、沟口雄三等海外著名学者的代表性著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持续的贡献,在学术界、出版界享有盛誉,是公认的图书品牌。已出版204种。这套丛书被誉为“当代中国出版的奇迹”,在国内知识界影响深远,是我们的旗舰产品。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许多精彩力作——“从全球史的视野看待由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同一颗星球”丛书,亦由刘东教授创办并主编。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以“全球史”的宏大视野,对人类与环境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进行思考和再叙述。这里既包含千百年来人类繁衍兴盛的古老话题,现代资本与人性贪妄的惨痛教训,也包含未来命运的戚戚忧思与长远谋划。已出版11种。“借西方之眼看东亚”西方日本研究丛书,亦由刘东教授创办并主编。如果说,美国的中国研究是从费正清正式起始的,那么,美国的日本研究则是从赖肖尔(赖世和)正式起始的,而他们两人又恰是密切的合作者。最早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推出的《中国:传统与转变》,就是他们两人合作的《东亚:传统与转变》的中国部分。这便是西方学界的知识谱系,故,此丛书可看作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姊妹篇”。已出版13种。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院史工程”清华国学书系,亦由刘东教授创办并主编。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同仁孜孜于将书系中每一部文存皆编纂成“最佳的一卷本”,其根本意义在于“亟欲缀集早期院友之研究成果,以逼真展示昔年历程之艰辛与辉煌”,使今与后之学人藉此深入了解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与文化,继承前贤的学术志向和学术精神。已出版25种。我们以出版高水平的人文社科学术图书为目标。学术作品并非象牙塔,也可以是我们进入生活、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原创全球史知识工程”我们正在与著名英国史学者钱乘旦教授合作进行全球史视野下的大国史研究著作出版。《英国通史》,由英国史专家钱乘旦教授主编,代表了中国学者英国史研究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德国通史》,由德国史专家邢来顺教授、吴友法教授主编,是迄今为止水平最高、内容最全的德国史。“通史”,我们是专业的我们精耕“通史”。《英帝国史》,由英国史专家钱乘旦教授主编,被誉为“中国学者撰写英帝国史的扛鼎之作”。《中国美学通史》,由著名美学家叶朗教授、朱良志教授主编,获得了权威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研究,永远是不倦的我们深耕“专题”。今年的重磅工程——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由历史学家张宪文教授主持,对抗战研究相对薄弱的领域和专题进行深入研究。人文社科学术图书出版基地我们希望做的每一本书都是精品,从内容领域到展现形式,都精心打磨。《吾国与吾名》,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最新的《向北方》,已入选今年的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好书”7月榜单;《第三帝国史》,代表了中国学界第三帝国研究的前沿成果;世界音乐家传记丛书,是了解古典音乐、音乐家多彩人生绝不可绕过的一套宝藏丛书。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思想者。我们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各自经历生活,以独有的视角思考世界。……好书太多。欲知详情,敬请关注「思库」后续。(福利快到了⬇⬇)#2「思库」要做什么现在的「思库」主要做以下四件事:①信息。发布新书讯息、相关书评、活动讯息,推出精选书单、书摘。②分享。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新书发布会、讲座、读书会。③故事。揭秘好书背后的故事,包括但不限于作者、编辑、出版社。④福利。不定期发放各种福利,包括但不限于赠书。(每出新书必有赠,可期待!)(大大的福利⬇⬇⬇)#3「思库」的礼物是什么关注微信公众号+将此条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截屏发送至公众号后台,我们会从中随机抽取20位用户,每人赠送200元限额兑书权限,即:「思库」出版的所有图书(书目详见“书库”菜单,已无库存的除外),您可任意选择想要的书,只要定价累计不超过200元即可。活动截止时间:2021年11月9日24:0011月11日公布获奖名单。▲欢迎添加思库君微信加入「思库」大家庭群内也会有不定期抽奖哦期待再会。
2021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