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的乡愁之⑧】为什么只能去深圳买萝卜?

2016-07-11 蒋荣耀 西葫芦


【原题】深圳的新世纪:并不惊心动魄的变迁 

(原载6月26日深圳商报读书周刊)


● 蒋荣耀



从粉岭发车、没车厢也没有扶栏的小火车,就是这一辆!(香港铁路博物馆图片)



1912年4月1日,沙头角的乡民惊奇地发现一列火车缓缓驶向了边界。这辆没有车厢也没有扶栏的小火车,在急弯处将坐在火车底板上的几位新界乡民甩了出去,这起有些滑稽的安全事故发生,在港九铁路的档案馆里留下了一笔。


1910年,广九铁路香港段正式通车,新的铁路运输为两地的交通发展带来急剧改变。而通向沙头角的铁路则在1928年被废止,今天还剩下一段轨距只有61厘米的路轨和一节火车头静静地躺在新界大埔的香港铁路博物馆。此外,如果今天你去中英街,还可以看到2号界碑香港一侧有一根奇怪的路灯杆,也是来自1912年铺下的铁轨。


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899年的租借新界改变了新安地区的版图,也给深圳带来了西方的文明。1899年,第一根电报线被装到了边境的市镇,1900年,电话进来了。尽管不久人们就会觉得习以为常,但是现代技术进入深圳的市镇,地区经济和社会潜移默化,仍然会带给我们对那个急剧变革年代无限的好奇。不是吗?


一列火车带来的……


在漫长的岁月里,深圳墟一直是这一地区的重要枢纽。那些从深圳湾来的小帆船带着各种货物,可以沿着深圳河一路向东,停靠在深圳河和清水河交汇处的港口。深圳没有通往东边大鹏湾的水路,如果走水路,深圳到沙头角要绕行几百英里,但陆地只要很短的距离。但是,有三种重要的物资,大米、鲜鱼和盐是大鹏湾有而深圳湾没有的。沙头角是深圳从东边运来大米、鲜鱼和盐的重要中转站,这些物资过去都是由苦力经庙坑关口运往深圳墟。



大沙头角的支线火车。


19世纪广州和珠江地区很大程度上依赖广东以外地区进口大米来填补不足,但深圳当时缺乏深海港口,承载比平底帆船更大的船只,因此没有办法从外省进口大米。


沙头角生产的盐都运往深圳售卖,并通过深圳运往深圳与东江之间的重要集市。深圳湾有丰富的鱼类,但水比较浅,无法养殖那些深水鱼类像石斑和珊瑚礁鱼。大鹏湾水深多岩石和珊瑚,水流干净,这些鱼类资源很丰富。很长一段时间,沙头角—深圳,沙头角—布吉—横岗成为非常重要的贸易线路。


港英当局在签订新界99年租约后,密谋将经济触角深入中国内地。1905年,港英当局进行的铁路评估中,沙头角被视为“内地与新界之间的热门过境通道“。在广九铁路已经提上日程之后,港英方面试图用铁路支线连接粉岭和边境沙头角,希望这条支线能促进新界东北的交通运输,并希望日后可进一步连贯新界西部青山、屯门一带。



天堂凹、好美的名字,在广九线上。



根据香港铁路博物馆的资料记载,1910年,广九铁路香港段正式通车,香港北约理民府建议在粉岭建一条铁路支线到沙头角,理民府是英国接收香港新界租借地后,最早设立的新界管治中心,当时北约理民府管辖大埔、沙田等地。1911年4月,香港政府同意修建窄轨铁路,由于广九铁路改用标准轨,原铁路英方一段拆下的窄轨铁路物料,正好用来修建支线。这是支线使用窄轨的由来。


资料记载,当时粉岭到沙头角没有道路通达,材料都用牛车和人力运送。1911年12月21日,粉岭至石涌凹一段首先通车,到1912年4月1日全线通车。


英国历史学家夏思义博士告诉笔者,起初港督是想将支线修建到惠州,但是清政府拒绝了,香港政府的计划作罢,铁路便只修到沙头角。


铁路对两地之间的商业流通意义重大。据广九铁路公司出版的《百载铁道情》所述,沙头角支线通车初期每天开行4班列车,配合广九铁路主线的时间表行驶,列车上设有售票员。支线全长7.25英里(约11.67公里),走毕全程需要55分钟。除了客运,支线兼办货运,主要是运送砖和煤。


通车时全程票价为2角,通车第一年乘客42940人次。1914年,支线也增设头等车卡,1915年后乘客增至六七万人次,支线首次出现盈利。全盛时期为1919年,乘客超过8万人次。


深圳站。



三个西饼屋的出现……


蒸汽机火车进入沙头角,使得整个完全封闭的小渔村成为深圳地区率先踏上现代化的地方。


从火车乘客人次的变化,可以看到沙头角的角色变化:一方面,沙头角的贸易对象由过去主要通向深圳河腹地(深圳墟)以及北面的布吉等内陆,转向新界和港岛地区;另一方面,沙头角的贸易地位在1920年代前有一个相当大的提升,之后逐渐衰落。


曾经在新界工作和研究多年的夏思义博士告诉笔者,据他对沙头角地区老一辈的调查,在1920年代(1925年),沙头角墟至少有84间商铺,如果加上比较小的糖果铺,集市大约为100家商铺。另外还有18个比较完善的盐厂、10至12家妓院。


商铺的变迁耐人寻味。有一些是因为父辈去世后把商铺传给后代,子孙会改变商铺名字。还有一些则是商铺性质发生了变化。根据对留存的庙宇的碑刻比对,发现1894年提到的42个商铺中,只有8个出现在1906年,7个出现在1920年碑刻上。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许多商铺都关闭了。


三个西饼屋的出现,说明有外国人在市镇居住,或者说西方的食物进入这一地区,可能已经获得当地人的认同。稍晚沙头角墟还出现了咖啡馆,这也是西风东渐的一个证明,只是不清楚其主人是否当地人。



在老一辈记忆里,这里有五家卖家具的商铺。一个银匠提供客家人制作的戒指、耳环、项链。八个蔬果店。九个鱼贩,其中五个只批发。三个裁缝和一个鞋匠。一家当铺。


在1925年出现的一个鸦片馆、一间赌坊、五家旅店是19世纪没有的。鸦片馆只有一个,1917年中英签订了一份停止鸦片贸易协议。但是由于边境混乱,无法对此有效控制。赌坊的出现说明地方治安的混乱。沙头角赌坊两层楼高,每一层的面积并不大,第一层西边是一个40平方英尺的大方形房间,房间有门直接通向客栈集中的街道。当时人们在这玩的赌博游戏主要有“宝斗”、“字花”和“牌九”。赌坊生意热闹。


鸦片馆、赌坊、旅店和妓院的出现,说明了当时市镇经济的新动向,那就是说明市镇上有数量不少的流动人口,包括外国人、军人和驻扎此地的公务人员(海关关员)等。另外,出现一家赌博坊,这说明非正式的军事力量在此地具有控制力。


穿越边境的“苦力”……


沙头角墟市因为最靠近边境,自然会带有边境特有的一些特色。和沙头角不同,深圳墟在1920年代则拥有沙头角不曾拥有的东西。


1920年代,深圳墟大约有500~600家店铺。其中例如书铺、油商、棉被制造厂、酱油商这一类的商铺,是深圳墟有而沙头角没有的。


深圳墟有如此大的规模,说明在1920年代它仍然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此外,它仍然是包含东西南北各地物资的集散地。以书铺为例,从1910年代开始出现的现代学校,所用的大批书籍,都只有深圳墟才有卖。如果要买书籍、棉被或蔬菜批发(例如为准备新年的萝卜糕而需购买大量萝卜)则要去深圳。



依赖市镇生活的底层人士,在20世纪之后也出现了变化。在1900年之前,除了到海外打工外,苦力多是年轻男子。但1900年后,苦力则由女人来承担。很多商铺与做苦力的女人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1920年代的资料显示,沙头角的苦力(女)曾经去荃湾运菠萝,往往耗时一天。之后,最大的苦力贸易开始流入走私领域,他们穿过边界走私的多数是糖、煤油、烟草,都是由墟市的商铺组织。1920年代,许多曾经是职业“苦力”的妇女都会参与走私生意,她们穿越边界或沙鱼涌警戒线,沙鱼涌当时是香港通向惠州的中转码头,也是走私者的天堂。



【推荐“深圳的乡愁”系列

  1. 【深圳的乡愁 ⑦ 深圳历史上这里的学校有多牛你知道吗?

  2. 【深圳的乡愁 ⑥】1840年代,洋人的深圳“朋友圈”

  3. 【深圳的乡愁⑤】桥与渡口:跨世纪的纷争

  4. 【深圳的乡愁④】1875春天,两个“深圳墟”打了一仗

  5. 【深圳的乡愁③】快来,这里卖海鱼咸鱼野猪山鸡大米番薯还有美丽的……

  6. 【深圳的乡愁②】19世纪,一个深圳墟市的诞生记

  7. 【深圳的乡愁①】160年前深圳人的日常生活


西葫芦是原创微信公众号,专注挖掘深圳的陈年旧事。深圳不是由一个“小渔村”一夜长成国际都市的。我们将用照片、故事和可信的史料告诉你,一个有深度有厚度的深圳。西葫芦订阅号:westhulu。欢迎订阅、评论和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