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养创新人才方阵!教育部发布会聚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教育这十年

发布会

6月14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四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发布会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分会场设在湖北省。本场发布会依然采用“云发布”的形式,全程线上发布快跟小研一起去看看吧——

(教育部主会场)

发布会上,洪大用司长介绍了研究生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跟小研一起来看——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两周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明确要求“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这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先后实施两轮综合改革,加快建成研究生教育大国,整体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稳步迈进,取得历史性成就。


0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铸魂育人走深走实


十年来,研究生教育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重点举措,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建设显著增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博士、硕士学位点布局不断优化、数量稳步增加,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由建设初期的9所增至37所。


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全面深化,先后印发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意见、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政策文件,推动“导学思政”,充分发挥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


研究生党建工作不断强化,自2018年起连续开展两批“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遴选培育工作,示范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研究生课程思政全面加强,2021年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99门、教学名师和团队99个,强化示范引领。


研究生爱党报国信念更加坚定。在庆祝建党百年、举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等重大历史关头,广大研究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实际行动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02

以服务需求为导向

结构类型更加优化


十年来,研究生教育紧密服务“四个面向”战略部署,持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完善。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中医等一批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由1个调整为8个,形成了涵盖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为进一步支撑知识创新、科技服务和产业升级,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新版目录即将印发实施。


分类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5%增至2021年的58%,博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5.8%增至9%,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等重要、分类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重点学科领域不断加强。理工农医类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12年的1944个增至2575个;“双一流”建设中,理工农医类学科占比达78.5%。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持续加强,甲骨文等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冷门绝学”得到传承发扬。


在国家急需领域主动布局人才培养项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主攻方向,2021年超常规布局集成电路、公共卫生等人才培养专项,今年还将继续部署相关专项,有目标、有重点、成建制地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采取专门措施加强党的建设、中共党史、考古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急需学科建设。研究编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包括中华早期文明、国际传播、量子科学与技术、高端装备等数十个急需领域,近期即将印发实施,今后每年更新,持续增强对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响应能力。


在交叉学科领域创新机制。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出台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对交叉学科发展作出制度性安排,200多个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双碳等700多个交叉学科点。


区域布局持续优化。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博士点占全国的27.6%;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政策倾斜支持,促进西部地区博士授权高校占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达到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放管相济,更加灵活,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周期由10年缩短为5年,放权32所高水平大学自主设置学科专业,赋予所有单位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二级学科自主设置权限。十年来,各单位自主设置了近5000个二级学科点,通过动态调整主动撤销了1700多个学位点,约占全国学位点总数的10%,存量结构不断优化,快速响应需求能力显著提升。


03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培养改革全面深化


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坚守质量生命线,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整体上显著提升,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切实增强——


全面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印发加强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规范研究生异地培养等文件,完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2019年以来深入开展“学位挤水”行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强化质量监管。持续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2014-2021年撤销103个学位授权点,196个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加大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力度,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不断提升。


分类培养模式持续创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模式更加成熟,坚持开门办研究生教育,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培养,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水平企业联合培养的格局逐步形成。认定建设了108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探索了农业硕士“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带动全国高校建设科技小院300多家;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得到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广泛认同。


导师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导师队伍由2012年的29.8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55.7万人,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构建了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助力导师能力提升。


课程教材建设全面加强。组织专家编写出版各学科专业《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共计1500多门课程,为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指导。在2021年首次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评选出研究生优秀教材48本。


学风建设持续加强。会同中国科协连续10年面向新入学研究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视频上线后年均点击量突破1000万人次。


科研贡献更加突出。近年来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超过30%为在读博士生;嫦娥飞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航母入列,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04

以追求卓越为目标

一流大学体系加快构建


“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生力军。“双一流”建设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带动一流大学体系加快构建——


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加强,建设高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


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从2015年的60%增长到2020年的72%。持续提升吸引海外人才能力,引进汇聚了一批国际顶尖学者。


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招生选拔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培养大批基础学科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工科人才。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增强。建设高校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连续取得重要突破,取得了全球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并网发电、自主研发国内第一座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研制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研发我国首款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建设高校已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3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的主要支持单位中,有11个来自建设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多个高校智库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和培育单位。建设47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马藏、儒藏、清华简等一批重大学术研究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高水平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举办硕博层次合作办学机构71个、合作办学项目276个,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物医学、环境生态等领域组建数十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引领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双一流”建设引领带动各地建设了410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和1387个地方优势特色学科,高质量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体系正在形成。经过不懈努力,首轮建设总体实现了阶段性目标,若干所高校逐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铸就辉煌!研究生教育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及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共同努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相比,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相比,与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相比,研究生教育还有巨大的努力空间。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教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知重负重,奋力前行,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扎实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体系,不断开创研究生教育事业新局面,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专家点评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10年飞跃

杨卫


一、规模凸显,为民族腾飞开辟人才库容


近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体现在博士生规模的壮大,尤其是STEM(对应于我国的理工农医)博士生规模的壮大。在以研究国际关系闻名的美国乔治敦大学,有一个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该中心在去年8月发布了一篇研究报告,题目是“中国在STEM博士发展上大大快于美国”。报告披露:当前美国大学每培养2名STEM博士,中国大学就要培养3名;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延续下去,到2025年,中国就能够培养美国两倍的STEM PhD博士。该报告同时指出“考虑到中国对中美之间高等教育和高技术竞争的投入力度,关于 STEM 博士培养规模这一差距可能会削弱美国的长期经济和国家安全。” 同时该报告也表示“一个国家培养的博士人数仅是在STEM领域未来竞争的一项指标 ”。我国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应该是我国成为世界教育大国的最后一座里程碑,也是与我国成为世界学术产出大国相伴而行。


二、重视质量,为求是创新注入攀升动力


上述的规模扩大是在重视质量的前提下完成的。我国在2007年就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工程,使得培养质量稳步攀升。采取的主要步骤有:


(1)审慎控制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增长,2010-2021年期间的学位授予年增长率比之前的30年增长回落10个百分点以上;


(2)推动质量监控,对学位的审核逐渐从反映师徒关系的导师许可制,到包括多名研究生导师的导师组许可制,再到嵌有盲审环节的学科许可制;


(3)每个授予学位的人均学术产出逐渐攀升。


今后,应该从加强对学校、学科品牌的荣誉建设,加强个性化培养措施等方面来进一步提高质量。


三、体系构架,为学位制度打造四梁八柱


在过去的十年,我们的学位制度得到了大发展,四梁八柱都立起来了。这表现在:


(1)学位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目前已进入国务院审议阶段;


(2)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学科与专业教育的双轮驱动,并从纯学科延展至交叉学科;


(3)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完成,成为学科和专业学位评估的出发地,国际著名教育排名机构,如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开始尝试以我国的学科体系来进行学科排名;


(4)双一流建设启动并完成第一期,成为各大学发展的最强音;


(5)放权与规范并进,形成阶梯性的研究生教育自主办学体系。


上述进展体现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的逐渐发展成熟。


推荐阅读

1.学科思政 | “中国经济为什么行”:与时代同行,用行动回答

2.一键get办事流程 | 学院、部门历史档案查阅小窍门

3.“五好”导学团队网络展评 | 守教育报国初心 担筑梦育人使命

4.“五好”导学团队网络展评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5.我为祖国做科研 | 上天入海,他们用激光为祖国看世界


来源 |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编辑 | 张雅楠

责任编辑 | 杨丽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