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华:旅美独立学人,关系—交流研究者;国际注册高级婚姻家庭指导师、REBT咨询师;译者、写作者;教育与环保公益事业积极参与者,译作&著作:《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虎妈的女儿》《直觉养育的力量》等。
性话题的去禁忌化、去神秘化、去羞耻化刻不容缓
看点
性话题的去禁忌化、去神秘化、去羞耻化刻不容缓。
不要假设任何行业、任何职位、任何身份、任何年龄的任何男士在性的意义上安全、绝缘。
如果防范失败,遭到了性侵,怎么理解和走出阴影?
性侵带来的伤害更多是心理层面的,那种耻感、恐怖感是社会文化建构的。
本文共2272字8图,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这个热浪滚滚的夏天,米兔(MeToo)运动席卷中国社会,营造了一个话语场,对于性侵的祛魅,功不可没。
家有女儿的父母(绝大多数养儿子的父母以为儿子没有被性侵的危险,未必!此处不赘。)总不免担心女儿的性安全。担心有理。被性侵、被性骚扰的女孩子多了。
很多女孩子没有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性侵:不仅生理上的,更重要还在于心理上的免受伤害。
在我们的文化中,涉性话题是一个禁忌。直至今天,能够大大方方地同女儿讨论相关话题的父母也不在多数。
父母们往往旁敲侧击,对女儿帮助有限,甚至加重了神秘、恐怖气氛,让孩子以为失去“贞操”、遭遇性侵是一件天大的丑事,是世界末日,人生都被毁了,甚至,谈论这个话题本身就是羞耻的。
结果,没学会如何防范,万一发生,担心父母责怪、怕父母的天空崩塌、怕被非议侧目……不敢告诉父母、伴侣、朋友,甚至不敢报警,默默承受,自我伤害,自责、自卑、陷入抑郁。
性话题的去禁忌化、去神秘化、去羞耻化刻不容缓。米兔运动的出现正当其时,无论它TA续多久,对性侵、性骚扰的传统认知都是一次荡涤,改变了人们的谈论方式和感受方式,功莫大焉!
米兔运动中,受到性侵指控的人包括公益人、媒体人、教授。有些指控者对遭到某类人的性侵感到“想不到”,有些评论者斥责性侵嫌疑人有辱其职业、身份,表明人们对某些职业、身份、地位有神圣化、理想化倾向。
这既不是事实,也非常危险。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预设,受害者本来可以提高警惕,有助于规避受害的情景;即便侵害发生,也不至于那么吃惊,觉得那么不可接受,心理冲击不致于那么大。
父母们,请告诉你们的女儿:
不要假设任何行业、任何职位、任何身份、任何年龄的任何男士在性的意义上安全、绝缘;
任何男士都可能在某个时刻只剩下本能,最好不要把自己置于那样的情景;
如果处于那样的情景,最好用语言让对方恢复理性(哀求常常无效);
如果语言也无效,呼叫、报警、实施坚决的抵抗
……
有人问:如果实施抵抗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呢?
我的回答是:被性侵一次,和失去生命,只能二选一的话,保全生命更重要。防卫当以生命安全为底线。
当然,这个回答背后的观念是,生命比性更重要。
在当今社会,这个结论是可以接受的。
倒回去几十年,女人的性比命更重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如果女人不能保全自己的“贞洁”,那就是死路一条,自己不自尽,旁人的唾沫星子也能淹死她,爹娘父兄、公婆丈夫也能饿死她、逼死她。
那样的日子过去了,不过,透过米兔运动中受害人、评论者的表述,还是可以看到,当代人,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自己,仍然受制于传统贞操观,很多摩登女性同样没能摆脱男权文化把女性视为作性对象、性存在观念的束缚。
女人首先是人,女性性器官是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它绝不在任何意义上大于生命本身。
如果防范失败,遭到了性侵,怎么理解和走出阴影呢?
高二女生小文同我谈起米兔运动时感叹:“性侵好可怕呀!”
为什么?你自己或者同学中有没有人有过这种经历?
没有。
性侵为什么可怕呢?
不知道。
你觉得,性侵和被人砍掉一条腿,哪一个更严重?
不一样吧?
为什么?性器官是身体的一部分,腿也是身体的一部分,被人砍断了腿,很痛,性侵的话,身体还没有那么痛啊?
那倒是,可是……从小父母和周围人说起都很严重。
怎么个严重法?
不知道……你知道有个台湾女作家自杀了,她遭到过性侵。
我知道这个故事。去年春天,年仅26岁的台湾女作家林奕含自杀,媒体报道她在中学时代遭到老师性侵,也提到她患有抑郁症。自杀因为抑郁——多年前的性侵导致抑郁,进而导致自杀,她不是死于性侵,而是死于一种观念,这太令人遗憾了。我不希望有更多的林奕含。
和很多人一样,我眼前的女孩对性侵的恐惧非理性,对于为什么这么严重,却不甚了了,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思考和讨论这个话题。
性侵可怕的意识来自于她周围成年人的塑造。
我希望帮助她勘破、消解这种意识,克服对性侵的非理性恐惧。
实际上,性侵的可怕之处并非生理意义上的——没有被砍掉一条腿那么痛;而是精神、心理意义上的——也就是文化建构的。
性侵带给受害者的耻感、恐怖感是文化建构的。
性侵当然不是什么轻松愉快的事情,要极力避免TA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但是,万一发生了呢?
并不是世界末日、人生就毁了啊!
不同的受害者对性侵的感受、反应不同,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
每个人对性侵的理解不同,视之为万劫不复的人观念的底色是传统贞操观,囿于传统文化对女性性工具化存在的认知。
完全可以超越这套观念,摆脱其制约——米兔运动中那些站出来的女性就是这样!
性侵就是性侵,是人权问题,是性自由权被侵犯,是法律问题,不必成为心理问题!
——全稿完——
• end •
编辑: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
文:彭小华
3. 中国式养育的过与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