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海洋世界》豫园开展在即!北故宫,南豫园,再度精彩相遇
(本文转载自豫园商城服务号)
在乾隆皇帝最重要的居所——重华宫里,摆着一部他最爱喜欢的画册——《海错图》。闲来无事的时候,他总爱翻翻它,并将它收录在书画巨著《石渠宝笈续编》中,留给后人一睹这部旷世奇作的机缘。
乾隆皇帝喜欢动物。他曾亲自召集两位重量级宫廷画家余省和张为邦创作动物画本,并令傅恒、刘统勋、兆惠等“八大臣”抄录典籍,配以图说。于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少见的《鸟谱》和《兽谱》得以问世。
但清宫“海陆空动物三部曲”中,最传奇的《海错图》却并非官修,而是由杭州钱塘人聂璜,历经几十年,遍访各地江海湖泊,考察绘制而成。“错”,种类繁多的意思,早在汉代,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
聂璜其人,史书记载寥寥,只知道他字存庵,号闽客,生卒年不详,是一位生物学爱好者,也是一位擅长工笔彩画的高手。他大约从1667年起,在浙江台州和温州,生活了20多年,完成了《蟹谱三十种》一书。之后,聂璜对水生物的兴趣渐浓,经年流连于南部水域,试图寻觅更多的海洋生物,几十年终成《海错图》。遍览全书,聂璜没有一句提及进献皇帝云云,可见意不在庙堂。
《海错图》用色绘形大胆,想象瑰丽,色彩明艳。聂璜笔下的海洋生物,一些是经过实地考证并请教渔民后,描绘并加以注释的,所以画风写实而细腻。而有些物种则是单凭好奇心和民间传说杜撰出来的。他走访渔市,探究舶客、旅人、渔民口中的谜之生物,然后将其想象具象化,于是画风飞扬——长着鹅毛的鱼其实是飞鱼,而有着蛇身的鱼则是海蜇……继而延展出一幅幅萌态海怪图卷。
在展览中,憨态可掬的海怪和颜色艳丽的大鱼共生于3D屏幕之上,制造出一汪亦真亦幻的艺术海洋。
中国古代缺乏比较自觉的海洋意识,本土文献中也鲜有海洋地理知识的介绍。而300年前的《海错图》凭借其“复合图文”的实证态度,率先走出艺术领域,进入到分类科学的范畴。
聂璜提到的动物几乎涵盖了无脊椎动物门和脊椎动物门的全部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后人可以依据其记录鉴别至科、属及种,正是一部初具现代博物学意义的画本。
这部四册本民间作品在康熙年间修成后,一度消失在民间,后于雍正四年被副总管太监苏培盛交入清宫造办处。乾隆继位后非常看重这套书,曾连下数道圣旨征调这本书,还命人将其重新修补、装裱,置于重华宫内,时常翻阅。
一个久居内陆的皇帝,通过这部四册本打开了其脑海里对大海的向往。而本次展览则通过高科技立体重现了这部古代大型海洋百科全书。
螭(chī)虎鱼
近代中国的大型鱼类知识,大多由西方传教士介绍过来。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士的汉文地理学书籍《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坤舆图说》,不仅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了欧洲的世界地理学说,还介绍了若干地理大发现以来关于海洋动物的新知识。
聂璜在《海错图》中兼容并蓄。他的方法更接近西方那种观望、勘察、分类、客观记录和比较分析的态度。但他画笔下的鱼儿则充满灵动感,是可凝想的、认同自然生命的象征,这是源自古老东方的哲学。
故宫里的海洋世界——海错图多媒体综合展
立即扫码购票
▼
好产品 星泓造 | 安康天贸城:高品质城市产品引领未来城市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