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国工程 | 为保港珠澳大桥使用120年,“必须精确到1毫米!”

2016-06-30 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



“这是小问题,我干工程这么多年了,不用换新的。”东人工岛清水混凝土施工班组长孙标在施工现场与质检员李旭朋起了争执。

 

2016年3月,在敞开段中墙的一段墙身模板合模后,李旭朋发现模板的边角突出,高出2毫米,他坚持要求更换模板。“这么高的模板,这么窄的空间,哪那么容易换?”孙标反对。但在李旭朋的据理力争下,施工人员硬着头皮将模板换下了。

 

“必须精确到1毫米以内!”同样是制作清水混凝土,在挡浪墙模板拼缝的施工作业中,Ⅱ工区工程部副部长吴平给工人们念了“紧箍咒”。作业队伍技术负责人赵灵远与工人们很不理解吴平的较真劲儿。在他们看来,即便拼缝略微多过1毫米,也不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刚开始特别不适应,有抵触情绪,没少争吵过!”

 

类似的事不仅仅发生在东人工岛。在沉管安装团队中,一支由25名精通电气焊的年轻人组成的航修队在施工船舶、西人工岛、桂山岛之间忙碌穿梭,他们负责沉管二次舾装、管内电气管线等工作。在为第一节沉管安装导向托架时,因螺栓固定后与固定前出现了几毫米的偏差,被连续两次要求拆掉重装。

 

这让他们觉得很不服气:偏差只比设计方案多了2毫米,就要求重装,简直强人所难。虽然不情愿,但他们还是按要求重新进行了安装,直到标定数据在允许范围内。


 

为什么一定要精确到1毫米?对于这样的坚持,一些工程人员在心里打出了问号。随着工程的展开,这个问题渐渐有了答案。

 

按照设计方案,岛隧工程的清水混凝土工艺是从德国引进的。与传统混凝土不同,清水混凝土“素面朝天”,不需要二次修饰,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着大理石般的光泽。由于一次成型的特点,哪怕一个轻微的划痕也会影响建筑的平整度,这对模板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精细化施工才能把活干好,工作上必须要求精益求精。”吴平认为。

 

当然,美观并不是精细化施工的终极目的,质量才是。120年的使用寿命对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施工要求,重重的担子压在每个工区、每位工程人员的肩上。

 

航修队的兄弟们渐渐了解到,导向托架的安装精度直接关系到沉管隧道安装的精度,绝对不能出现纰漏;在上海振华舾装项目上,沉管两端的钢封门“焊接得不好就会影响水密度”,这关系到每个造价超过1亿元的沉管能否“出征”;在水下45米深的海底,碎石垄的铺设精度影响着沉管的安装……

 

“现在工人们的质量意识明显提高了。哪怕拼接临时模板,也有‘精确到1毫米’的理念。”再次谈到严苛的施工标准时,赵灵远表示了认同。现在,东人工岛的工人们已经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习惯,用行动实现清水混凝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块要比一块好”的目标。



 

在航修队,每次导向托架安装完成后,施工人员都会主动核对数据,只要出现1毫米的偏差,就毫不犹豫地重新走向工作岗位,确保每一次的安装精度;在深海基床碎石垄的铺设上,工程人员宁可“自找麻烦”,增加施工步骤,也要确保质量,创造出了垄间高差2毫米的奇迹;在舾装项目上,一名30多岁的工人通过努力,焊接产品报检合格率达到100%,已成为顶尖的电焊工……

 

“以产品的零缺陷,保大桥使用120年。”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者们希望,在大桥建成后,人们能乘车经过东、西人工岛,穿过海底隧道,领略伶仃洋上海天一色的风光。(工人日报记者 赵琛 彭文卓 刘友婷)

 

猜你喜欢

大国工程 | “滴水不漏”的沉管是怎样炼成的?


大国工程 | 在伶仃洋里扎下两座人工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本期编辑:朱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