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道·专题|他们活跃在冬奥服务保障一线,以奋斗姿态,赴冰雪之约!

工人日报 2023-02-17


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

还有5天时间

冬梦飞扬

追梦的脚步一刻不停

在冬奥会的服务保障一线

活跃着一群可爱的劳动者

他们以奋斗姿态,共赴冰雪之约

↓↓↓↓


科研工作者林生兵:

用碳纤维编织“飞扬”梦


2月2日~2月4日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

在3个赛区进行传递

为“飞扬”破解材料难题

提供组装保障的

是林生兵和他的团队

冬奥火炬“飞扬”由上海石化负责生产

外壳使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

“碳纤维质量只有钢的四分之一

但强度是钢的七到九倍”

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总经理

林生兵介绍说

2020年6月

林生兵团队接到通知

为火炬“飞扬”研制外壳

困难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飞扬”外壳采用碳纤维

燃烧口在内壳和外壳之间

这要求外壳

能经受住8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

而一般树脂和碳纤维复合材料

只能经受2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

几经周折

他们才在金山一家民企破题

这家企业研发的

第三代聚硅氮烷树脂

能满足耐高温需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飞扬”旋转上升

如丝带飘舞的造型如何实现

他们辗转找到东华大学三维编织团队

用200多锭碳纤维

从经向、纬向、法向3个维度

像编织羊毛衫一样解决了造型问题

2020年10月初

林生兵带上两支“飞扬”外壳

兴冲冲进京“赶考”

向冬奥组委汇报展示

没想到,点火后1分钟不到

火炬竟出现两个火焰点

外壳还蹿起一股小火苗

且有起泡、开裂现象

回到上海

他们马上进行综合分析

判断是外壳成型温度不到位

且速度过快产生热胀冷缩

于是,他们在烧制时

先慢慢升温,再慢慢冷却

并找到一家制氢单位反复测试

烧制时间由原来的半天延长至1天

2021年春节后

林生兵再次进京,终于完成使命

正当他以为能松一口气时

2021年3月

他和团队又接到了新任务

量产“飞扬”火炬

“飞扬”火炬配件研制和量产

由来自不同省市

不同性质的单位完成

总装难度不言而喻

特别是火炬内部的减压阀

储氢气瓶安装属世界难题

需要在一虎口的距离

将压力从420公斤力/M2

减至接近标准大气压

且保持稳定流量

难度可想而知

为此创新研究院专门成立了

11人的服务保障团队

以及13人的组装团队

由林生兵担任负责人

当“飞扬”火炬样品通过

冬奥组委检测和第三方验收

专家评价“飞扬”具备

“轻、固、美”特点时

大家开心地笑了

鲜为人知的是

这期间,林生兵接受了一次手术

术后还先后接受4次巩固治疗

但每一次

他都是从病房回家稍做休整

就重新奔赴“战场”


气象站观测员韩文兴:

精准“把脉”气象风云


相比夏季奥运会

冬奥项目受气象条件影响更大

降雪、气温、风速等气象要素

直接影响运动员能力的发挥

北京冬奥会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

组建了一支

由48人组成的气象服务团队

包括现场服务团队、外围服务团队

城市运行服务保障团队等

全国先进工作者

佛爷顶国家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员

韩文兴就是团队中的一员

佛爷顶国家气象观测站

位于延庆区北部,海拔1224.7米

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

有人值守的高海拔气象站

该气象站

在北京西北天气系统上游地段

通常是冷空气来袭时

北京率先受到影响的站点

这里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2摄氏度

最大风力12级

全年大风日数达110天

1978年1月1日

佛爷顶气象站建站

1992年2月

韩文兴上山工作

30年来的近一半时间

他都是在这个环境恶劣的

气象站里度过的

现在,气象站里的人工定时观测

和定时发报基本取消

只保留雪深、积雪等

个别人工观测项目

观测业务量明显减少

但对综合业务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韩文兴将工作重点

逐渐转向对观测设备的维修维护

“只有保障观测设备正常运行

才能获得稳定可靠的观测数据”

海拔2198米、垂直落差900米

海陀山作为

冬奥会高山滑雪竞赛场地

自然环境优越

但在申办时

海陀山还是探测盲区

气象部门根据天气气候评估需求

开始在海陀山核心赛区

建设气象观测站

缺少历史气象数据怎么办

由于佛爷顶气象站的海拔和

高山滑雪赛道的终点位置差不多

比雪车雪橇场馆的高度稍高一点

韩文兴常年坚守积累的气候资料

就成为海陀山竞赛场馆设计的

重要气象依据

海陀山比佛爷顶高出上千米

从山脚到山顶共十几个气象站

需要逐个巡查周边环境和运行情况

维护设备、细致检查供电

和信号、更换存储卡甚至是蓄电池

一趟下来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返回

不在佛爷顶值班时

韩文兴会主动参加海陀山的

气象数据采集

他与同事们攀爬在陡峭的山坡上

采集气象数据为冬奥气象服务

提供精细精准的数据支撑

“工作要更加认真细心

一点错误也不能出”

在家门口举办冬奥会

韩文兴充满期待也深知责任在肩


通信工程师李东:

通信保障“流动卫士”


“从2008年到2022年

从夏奥会到冬奥会

从32岁到46岁

虽然岁数也不小了

但还是喜欢和队友一起战斗的感觉”

1月23日凌晨1时24分

在鸟巢完成冬奥通信保障演练任务

李东发了一条朋友圈状态

李东是中国联通北京市四区分公司

网络部经理

从1995年开始

他就一直从事网络技术工作

他曾参加过中非合作论坛、服贸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文艺演出

等30多场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工作

北京2022年冬奥会

和冬残奥会期间

李东担任

北京赛区中国联通四区

流动支撑保障团队

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经理

他将带领团队主要负责鸟巢

主新闻中心、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

冬奥村、国家体育馆

冬奥接待酒店、首都国际机场

等场馆的通信网络支撑保障工作

作为赛区覆盖面最广

技术难度最高的通信技术团队

流动支撑团队有80多人

成员都是各专业领域的技术骨干

他们以及时响应

高效支撑为目标

为各场馆通信团队提供

技术、应急、备件等支撑服务

被称为

赛区通信网络保障的“流动卫士”

“光缆线路保障、疑难故障处理

应急通信等工作

都需要我们团队协助解决”

李东解释说

除了处理急难任务外

流动支撑保障团队

还牵头制定了

各场馆的通信保障技术方案

和应急预案

因为人手紧张

李东向单位主动请缨

申请带队到一线参与网络保障工作

每个点位都需要有人时时盯守

晚上演练时

李东和同事们

在寒风中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

通信网络保障工作关系着

冬奥会比赛、计分

转播、媒体等环节的顺利进行

“在工作中要精益求精

不能有一点疏忽”

李东说

他所在的团队

平均年龄34岁

保障任务重、工作时间长

很多岗位还需要闭环管理

因为工作太忙

加上疫情防控需要

李东最近和家人见面的次数

少之又少

我每天结束保障工作回家

经常半夜11点多了

等忙完这阵

去给女儿买个‘冰墩墩’作礼物”

李东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有幸为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

都做出贡献

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工道第 214 次推送


记者 | 钱培坚 裴龙翔 陈俊宇 窦菲涛

编辑 | 陈晓燕 王维砚


『往期精彩』


工道·专题|地方两会上的职工声音④:将是否建立职代会等制度作为申报和谐企业的必选项、科学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定额”基准


工道·专题|地方两会上的职工声音③:爱心驿站被纳入山西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将护工费纳入医保统筹


工道·一周速览 | 王东明: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江苏滨海县建立工企互助绩效“晒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