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络脉简介

2016-05-18 中医宝典


  在中医学概念中,络脉为经脉的分支,以连络表里经脉或脏腑。 络脉有三种,分别为别络、浮络、孙络。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每条经脉出一条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别络。


  浮络是浮行于全身浅表部位的经络,主要分布在皮肤表面,用于传输散布气血,濡养全身。


  孙络是别络分出的最细小的分支,作用于浮络相同。


  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内络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周身,无处不至。包括别络、浮络、孙络3类。


一、别络


  别络是较大的分支,共有15条,由手足三阴三阳经在腕踝关节上下各分出一支络脉,加上躯干部任脉之络、督脉之络及脾之大络所组成,故又称十五别络、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分出的络脉和任脉、督脉、脾之大络的络脉都由络穴分支,故均以络穴命名,具体是:


  手太阴络脉 - 列缺

  足太阴络脉 - 公孙

  手少阴络脉 - 通里

  足少阴络脉 - 大钟

  手厥阴络脉 - 内关

  足厥阴络脉 - 蠡沟

  手太阳络脉 - 支正

  足太阳络脉 - 飞扬

  手阳明络脉 - 偏历

  足阳明络脉 - 丰隆

  手少阳络脉 - 外关

  足少阳络脉 - 光明

  任脉之络 - 鸠尾

  督脉之络 - 长强

  脾之大络 - 大包


二、浮络


  浮络是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孙)络脉365条,“天人相应”推演的结果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人体十二条经脉,365条(孙)络,它们的血气都向上注于面部而行走于孔窍。这365条孙络是怎么计算来的呢?是“天人相应”推演的结果,即以应一年之日数365天推演而来,并非实际解剖而得来。


  《内经》多篇中论述“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体则有365腧穴、络脉、溪谷、骨节与之相应数目的记载,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气穴论》:“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会穴,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会穴,亦应一岁。”《气府论》:“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及《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络脉论》说道:“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细小。”此孙络非365条,而是不计其数,似现代解剖之毛细血管,按此理推算,当过亿矣。按照当时的医学发展情况,不可能是解剖而得,也是推演而来。


四、循行分布规律


  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是有规律的:


  十二经脉(十二正经)的络脉从本经络穴别出后,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


  任脉的别络散布于腹部而下行;


  督脉的别络散布于腰背部而上行;


  脾之大络别出后散布于侧面胁肋部。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率浮络、孙络,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


五、文献论述


  《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或指较小的络脉。意为:络脉也称横络 。


  《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意指经脉的位置较深,而从经脉横行别出位置较浅的分支则称为络脉。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藏象学说

  1. 藏象学说简介

  2. 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3.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4. 藏象五系统

  5. 脏腑关系


  1. 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2. 精气学说

  3. 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


阴阳学说

  1. 阴阳简介

  2. 阴阳特性

  3. 阴阳变化

  4. 阴阳属性

  5. 阴阳关系

  6. 阴阳临床应用

  7. 阴阳相倚

  8. 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简介

  2. 五行归类的方法

  3. 五行的相乘、相侮

  4. 五行的相生、相克

  5. 五行的制化、胜复

  6. 五行的母子相及

  7. 五行指点

  8.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

  9. 中医五行归类表


相关文章

  1. 中医学简介

  2. 中医史

  3. 中医治病的实质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5. 中医的起源

  6. 中医的历代称呼

  7. 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


  1. 中医辨证“辨症”

  2. 病因辨证:外伤证候

  3. 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

  4. 病因辨证:七情证候

  5. 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

  6. 脉象分类与主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