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识人体经络 - 足太阴脾经

2018-02-03 徐大平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足太阴脾经经脉起于大趾端内侧,在此接纳足阳明胃经之气。上午九至十一点(巳时)足太阴脾经当令,本经属脾,络胃,脾经与胃经相表里。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本文从足太阴的要穴主治开始,详细介绍了本经的主治、循行线路和穴位功效,想要对经络有所了解的读者不妨仔细揣摩~


足太阴脾经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足太阴脾经要穴主治歌(12穴)

 

1、隐白

隐白摄血健脾气,隐白有健脾摄血之功,善治各种出血

诸血暴崩经衍期,主月经过时不止、崩漏、吐血、便血

心脾疼痛腹胀泄,亦可理气止痛治心脾疼痛及脾胀、暴泄

中风梦魇狂疝气。醒神清脑治中风、尸厥、惊风、梦魇、疝气

 

2、大都

大都清热心脾经,大都可清心脾两经之热,治烦心、热病

热病腹胀便难行。亦治热病、腹胀胃痛、呕逆、便秘、闷乱

 

3、太白

太白治脾力最专,太白为土经土穴(脾经“输”穴),亦为原穴,治脾之力最强

一切腹痛大便难,有健脾理气、和胃化湿之功,治脾胃诸疾

体重节痛心脉缓,亦主体重节痛及心痛脉缓及痔漏 

咳喘痰多泄痢痊。培土生金治肺虚痰多,腹中切痛及泄泻、痢疾

 

4、公孙

公孙健脾调冲脉,公孙为八脉交会穴,可健脾理气,通调冲脉,主脾胃诸疾 

胃痛腹胀饮食败,治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腹胀腹痛、便血痢疾

失眠妄言心痛悸,与内关相配治心烦失眠、体重嗜睡、发狂妄言、心痛心悸

痛瘕经血胎衣塞。腹中积块、胎衣不下、月经不调

 

5、商丘

商丘化湿痔瘤败,商丘健脾化湿,治痔疾痔瘤、黄疽、咳嗽

癫狂嗜睡痛足踝。亦治癫狂、善笑、嗜睡及足踝痛

 

6、三阴交

三阴交主三阴病,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主三阴病变

泌尿生殖妇人宁,治遗精阳痿、癃闭遗尿,痛经崩漏等男、妇科病

健脾利湿补肝肾,具有健脾利湿,补益肝肾之功

调和营血经络行,主痿痹、半身不遂等经络病

泄泻腹胀痛肠鸣,亦治腹胀肠鸣、消化不良等脾胃病

皮肤瘾疹卧不暝。可调和营血治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及失眠

 

7、地机

地机健脾调月经,地机有健脾渗湿、调理月经之功

女子经带男遗精,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精不足、遗精

小便不利及水肿,亦治小便不利、水肿

腹痛呕吐泄痢停。亦可调脾胃治腹痛、吐泻

 

8、阴陵泉

阴陵泉主利小便,阴陵泉可通利小便,化液行水以治水

癃闭遗尿腹胀满,主小便不利、遗尿、癃闭及水肿

健脾利水除逆喘,有健脾利水之功,治心胸满逆

带下遗精力独专。亦可固精止带治阴挺带下、遗精滑泄

 

9、血海

血海主治诸血疾,血海为血聚之处,有调经血、和营血之功

痛经崩漏月经闭,主妇人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

腹胀淋证小便痛,亦可利小便治气逆腹胀、小便淋痛

调和营血主诸皮。调血分治皮肤诸病,湿疹、瘾疹、瘙痒

 

10、冲门

冲门降逆兼理气,冲门可降逆利湿、理气消痔

腹痛疝气消积聚,主腹痛、腹中积聚疼痛、疝气

妊娠浮肿胎气冲,妊娠浮肿、胎气上冲、赤白带下

小便不利止泄痢。亦主小便不利、尿闭、泄痢

 

11、大横

大横调肠通腑气,大横可通腑调气、调肠胃而止痛

腹痛便秘止痢疾;主腹寒痛、洞泄、便秘、痢疾

 

12、大包

大包宽胸养诸经,大包有统血养经之功

脾之大络气血行,为脾之大络,统属诸气血之行

周身疼痛百节纵,主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百节弛纵

胁痛气喘刺之轻。亦治胸胁痛、气喘

 

经脉循行(原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译文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根,分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经穴诀

二十一穴脾中州,

隐白在足大趾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

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

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排,

腹哀食窦天溪候,

胸乡周容大包尽,

从足经腹向胸走。

 

主要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概要:

 

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1)隐白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大都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附注: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太白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附注: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公孙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附注: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5)商丘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附注:足太阴经所行为“经”。

 

(6)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附注:(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7)漏谷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8)地机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附注:足太阴经郄穴。

 

(9)阴陵泉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附注:足太阴经所入为“合”。

 

(10)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11)箕门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12)冲门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主治: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附注: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13)府舍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腹痛,疝气,积聚。

附注: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14)腹结

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腹痛,泄泻,疝气。

 

(15)大横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附注: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6)腹哀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附注: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7)食窦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附注: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8)天溪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19)胸乡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胸胁胀痛。

 

(20)周荣

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21)大包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主治: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附注:脾之大络。

 


|作者介绍|

徐大平,主任医师,中医教授,中医养生专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获得“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1996年至今在《现代养生》杂志社培训部、编辑部工作,现任《现代养生》杂志社副社长。擅长于针灸和内科杂病诊治,并长期探讨、研究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与应用。

 

2008年出版了《自己是最好的医生》DVD光盘,介绍了颈椎病、抑郁症、便秘、脂肪肝、慢性胃肠病、痛风、感冒、肩周炎、网络综合症、头痛与偏头痛、腰痛、失眠症、肥胖症、疲劳综合症、慢性鼻炎、脱发、打鼾等17个病种的发病原因及保健方法,教给人们轻松按压经络穴位,操作保健操,推荐膳食小偏方,既保健又治病。此光盘已由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强力推荐、北京北大商学网教育有限公司制作、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大新华书店经销。

 

来源:现代养生(2010-04),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