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放弃个人追求来反哺父母,你愿意吗? | 日食心理学 · 社群
小友说:上周末的《奇葩说》讨论着,父母要去住养老院我们该不该支持。亲子之间的抚养关系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传统的孝道牵制着子女,另一方面更加独立的个人追求也吸引着子女。当我们的追求与父母的意愿产生背离,我们要不要用“听从父母之命”来反哺当初的养育之恩呢?
两周前的星期二,一个话题成为了当天的热点:“女儿嫁老外,父母崩溃”。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是有点疑惑的,为什么女儿嫁老外,父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原来是父母在 10 年前用尽积蓄把女儿送到国外读书,并事先表示过,不同意女儿嫁给外国人。不料到毕业后,女儿跟父母说要留美工作并且嫁给老外,已经退休的老人家便崩溃了。父亲更是觉得,送女儿出国读书是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
进入评论区域,网友的言论更是多样化。一方认为现代的子女只惦记自己,享受着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却没有履行好对父母的义务,希望子女做决定时,能多为父母考虑一下。另一方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难道父母送儿女出去不就是为了她有更好的未来吗?还有一种言论是让小友觉得分析得十分合理。他们表示该报道太过片面,仅仅说出父母的想法,而缺乏了女儿一方的想法和反馈,让整个问题都从单方面进行传播,使我们无法看到更客观的事实。
在当天,我们尝试把问题引出到日食心理学的社群讨论中,并收集了大家对该事件的看法,看看大家认为,问题是出在哪个地方。(列举群友言论意在呈现多元观点,不代表友心人立场,也欢迎老友们在评论区提供自己的观点哦。)
沟通问题型
父母是很难强迫,但想沟通也不容易,双方僵持下去就变成冷战了。
——FrancesTMorphy
父母不愿意的原因看起来主要是觉得女儿出去以后就“没人照顾自己”,出发点就是把女儿与养老的作用等同起来,那所以女儿做的事情只要和自己认为的“能给我养老”矛盾之后就会反对,即使今天女儿妥协了不嫁出国门了,明天也会因为别的事情而冲突。
——西如
我觉的女儿的问题在于没有努力尝试去和父母沟通解决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而是选择了回避问题,我觉哪怕父母再反对,自己的观点还是应该提出来,如果在沟通无果后觉得自己留在国外并没有错,就申明自己的态度,自己以后的人生是自己掌控的,赡养的义务和责任也会负不会推卸逃避。 父母的问题在于1.长期对孩子太过强势的掌控,过分地期望孩子能够遵循自己的想法,长时间下来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变得不可调和 2.对子女对自己的孝顺投入的期望不合理——父母期望孩子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并且不能接受除此以外的情况。
——PS
社会保障型
因为保障不健全引起的安全感缺乏,物质条件满足可以减缓这个感受。她女儿对于父母的养老问题做出回应,并且付诸行动。就可以解决两代人现在面临的问题,要心理断奶,首先要实现生理断奶的条件,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减轻依恋要先减少他们物质层面的担心,再适度满足他们情感上的依赖,这才能解决问题。
——Chris
我个人觉得,应该考虑社会养老体系的健全。如果一个家庭在老人赡养方面没有太多经济负担,甚至有一定的社会养老体系支持。那么赡养中物质的一方面就可以不用给孩子那样的压力。 精神方面,我们应该关注的老去一代的情感诉求,社会有没有足够多老人社团组织的建设,让老年人除了孩子之外,依然可以精神愉悦。 毕竟任何亲密关系都要分离,与其哀叹远离的必定的分离,不如认真的活着,温柔的老去。
——尧尧clara
意志选择型
理想和家人谁很重要的这个命题貌似本身挺看父母的态度的,就是如果父母给孩子造成了这个困扰并且让孩子选择,那其实父母就是认为家人更重要的,他们当然会希望孩子留在身边。如果父母不存在这种要孩子做选择的要求,那证明父母是尊重孩子的决定的,孩子去留就看自己更难舍弃哪样(其实父母与理想也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吧)。
——东移
选择不是父母所决定的,他们不仅仅是个玩偶,而人生该有他们自己决定。至于父母现在的喜好,应该是可以在培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而结果,并不是能被控制的。就像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说历史是循环往复向前,而又有多少例子是说历史是一个个随机事件的结果。而个人所能看到的周期,或者历史演化的周期,其实并不对等。用一句谚语做总结,儿孙自有儿孙福。而孝顺是个相对的伪概念。这是我的理解。
——豪哥
在中国传统观念当中,“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的观念一直存在,即使如今时代很开放,子女的婚姻问题似乎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子女的婚姻似乎一定要有父母的支持才会幸福。虽然如此,我认为婚姻应该是两个人的事,即使是养育自己的父母也不该人为限定不能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应该和什么人在一起的标准。这样做无论原生家庭还是再生家庭都不会幸福。有些父母会用“为了你好”为理由干涉子女婚姻,但这里的父母更直接:提出养老的问题。文化差异的确是很难接受的坎。但仔细思考,女儿和丈夫的生活与女儿对父母的赡养没有必然关联。即使在国内,女儿也有自己的生活而不能时刻在父母身边。父母和女儿的关系再亲密也有界限。
——流水线上的兵马俑
建议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留学的钱是自己赚的,想来父母也不会提那么多要求。
——牛小米
要根据现实情况,如果父母都有隐疾,还是近一点照顾比较好。
——罗振东
让父母了解赴美养老慢慢软化也不是问题啊,而且妈妈似乎是对见不到女儿很难过(这一点未来可以用机票解决),父亲则是迫不可待要逼女儿回国…人类会把别人划分成内群体和外群体,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很大恐惧和排斥……但是这个过程是可以干预的~
——Camille
其实,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能每天都发生,比如“我是否应该为了父母而放弃自己想要做的工作”等。其实关于这类的问题,小友认为重要的不仅仅是选择问题,而且是责任问题。不管你是否放弃想要做的工作,背后的责任是由自己去承当。我想当把责任问题理清楚后,选择问题也许会迎刃而解吧。
回归到家庭的问题上,其实在现代化进程中,高龄的父母会因为知识和观念不一致而与子女发生不少的冲突。
其实许多父母在退休后,社交层面会出现一定的减弱,对子女的思念就会逐渐加强。通过跳跳广场舞、打打麻将或和街坊唠嗑唠嗑来维持日常社交,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但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内心可以惦记着自己,所以我们也可以像电视广告中常说到的广告词,记得“给家里打一个电话,报一个平安”。
小友AI:
“妈,你担心我出国就不回来了吗?”
“出国可没有酱油鸡红烧排骨紫苏炒鸭炖肘子麻辣香锅……”
“那我不出了(ಥ_ಥ) ”
老友们,你们如何权衡父母与梦想之间的关系呢?欢迎留言哦~
【插播广告】
许久没听电台
突然发现日食心理学里有把温柔的声音
给我带来安静的思考
(点击下图去试听)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点这里阅读转载须知,如需加入白名单,请提供微信公众号ID。
- To explore more -
我猜,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