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抢到票的看这!津巴多北大演讲有你想不到的直播(上)
小友说:4月12日,友心人奔赴到了北京,为了去见我们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此次是津巴多教授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请看文末津巴多大大的彩蛋!
经过了11小时的跋涉,友心人从广州来到了北京。坐上了今日刚消毒过的地铁,
到达北京大学!
没错,这就是此次心理学与生活——2016年斯坦福大学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公益演讲的地点。演讲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办、和隔壁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由新曲线出版社承办。我们在北大的校门前,给此前得到众多点赞的粉丝发票。粉丝们手拿着新曲线提供的门票,笑得合不拢嘴(哪有合不拢嘴)
津巴多的演讲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当小友去到的时候,已有一条长长的队伍。
“你们这是排队看津巴多是吗?”
“是的”
“这队尾在哪儿呢?”
小哥指着看不见的远方“好像是那儿吧?”
演讲厅里,我们小友看到了新版的《心理学与生活》,还是原来的重量(砖一样的重量),还是一样的经典。
这里更是空前盛况、座无虚席
图:新曲线
究竟津巴多大大会跟我们分享什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新曲线
津巴多曾是“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发起者,这场实验,让扮演狱警和囚徒的普通少年陷入游戏情境里浑然不知、无法自拔。这个实验,也揭示了人为何会展现恶魔的一面。
然而,津巴多的研究并不止步于此。从察觉到社会体系里的恶魔,到着力让社会变得更好,津巴多更是在不断探索和改变社会。
图为津巴多用“你好”向大家问好
人是天使还是恶魔,这取决于环境
人是善还是恶?我们想着的是一个答案,我们做着的可能是另外一个答案,我们在不同环境下所做的,又是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
津巴多从他的高中同学——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得到启发,发现人无论善恶,都会在循序渐进的“指导”所臣服,做出惨绝人寰的罪行。
于是,他在电击实验的启发下,继续开展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同样,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下,身心健康的少年忘却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监狱环境中践行了“狱警暴虐囚徒”的现实悲剧。那么,人的善恶本源,在特定的环境里,在与环境的互动下,还能发挥多少作用呢?
科技发展隔绝了人的相见,也让我们缺少了“面对面”的社交锻炼
津巴多在研究“害羞”现象时发现,“害羞”人群远比我们想象得多,并且这个比例正随时间推移而上升。过去“害羞”意味着“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怕被拒绝)”,现在它的含义演化成了“不愿意与人交流”。而电子产品的出现似乎成为不与人交流的借口,在沉溺于电子游戏的同时,丧失了面对面交流锻炼的机会。没有机会学习和锻炼,更无法克服“害羞”。
图:新曲线
不作为,就是一种罪恶
人们以为与众不同容易犯错,但服从于大众的一致性,可能是件更大的错误。在旁观者效应中,所有人都保持观望,也许大家都怪罪着没有出现一位英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观望也会给群体带来消极服从的影响。津巴多认为,我们等待的英雄,就是自己。
图为津巴多由路人到英雄的变身状态
旧有“英雄”指拥有拯救社会的能力,背负着拯救社会的责任,单打独斗,威力无边。在无数个旁观者观望之时,也许一个触发点,就能启动大家的行动力,但这个触发点可以是任意一个人,不需要超能力,只需要一个不消极服从的意识、和行动的勇气。这就是津巴多所提出的英雄想象计划(HIP),
你可以点击这里,看看我们曾做过的“英雄想象计划”
英雄想象计划教导人们挺身而出,大声说出,改变世界。
津巴多告诉我们:只需要站出来,积极地离经叛道,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英雄。
我说这是彩蛋你会打我吗?
图为津巴多老人家为暖场而设的 闻音乐起舞
我这么萌,你怎么舍得打我?
对了,献上Keledoll的美照以及她为下集报道的预告
Keledoll:我要去采访津巴多了~
是的呢,友心人专访津巴多,我们在(下)集里告诉你我们跟津巴多谈了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