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读懂三字经了吗?
华文丨传记丨历史丨统战丨宗教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华文新书早知道
《不简单的三字经》
刘琳琳 著
36.00元 16开
ISBN:9787507549300
华文出版社 2018年10月版
在一代代的流传中,《三字经》屡被增删,本书所依凭的版本,是明末版。作者将《三字经》原文分为五十四讲,对《三字经》逐字逐句地加以详解,并充分补充了相关背景知识,使读者一书在手,即可满足诵读《三字经》和理解《三字经》的两大诉求。
《三字经》作为传统蒙学读物,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因为篇幅所囿以及韵律限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并不能直观地体现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能熟记熟背却不明所以,看似浅显却难言其道。
《三字经》结末有一句“我教子,惟一经”,由此可知这部书的主要用途是家庭启蒙教育。所教的内容,是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顺序、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榜样。而这些内容,都是以浓缩提纲的形式呈现的,不加以释读,就难以发挥其功用。
本书在明末通行版的基础上,对《三字经》逐字逐句地加以详解,并充分补充了相关背景知识,使读者一书在手,即可满足诵读《三字经》和理解《三字经》的两大诉求。
因此,本书的受众不仅包括初学的稚童,还包括各位学童家长,他们都能从中有所受益。
作者
刘琳琳,男,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原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辞职创业,专事于汉字文化传播。曾任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专家组成员、数字电视国学频道总编辑;曾任教于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华北科技学院。出版专著《宋代傀儡戏研究》(台湾花木兰出版社)、随笔集《错绮碎锦》(香港开元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报告文学《螺河奔海流》(中国文史出版社)。另发表散文、小说近百万字。
目录
第一讲 为什么说“苟不教,性乃迁”?
第二讲 孟母三迁是择校还是择邻?
第三讲 养不教真的是父之过吗?
第四讲 琢玉和小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关系?
第五讲 孔融让梨于兄是最佳选择吗?
第六讲 IQ和EQ哪个对于小孩子更重要?
第七讲 “三”这个数字对中国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八讲 古时候春夏秋冬和东南西北是怎么确定的呢?
第九讲 五行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第 十 讲 六谷六畜与人类文明发展有什么关系?
第十一讲 国学和医学中的七情六欲是一样的吗?
第十二讲 九族到底是怎么计算的?
第十三讲 如何理解人生的十义?
第十四讲 训蒙比开蒙、启蒙更高级吗?
第十五讲 《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第十六讲 “中庸”这么高端的词为什么会沦为贬义词?
第十七讲 孝为什么是孩子学习的基础?
第十八讲 《周易》真的有那么难吗?
第十九讲 《尚书》里都写了些什么?
第二十讲 孔子为什么要梦周公?
……
第 五 十 讲 女孩子在学习上比男孩子有劣势吗?
第五十一讲 童星成年后会是一片坦途吗?
第五十二讲 没有一技之长的人能生存吗?
第五十三讲 功利性地学习是可耻的吗?
第五十四讲 给孩子留足够的金钱对吗?
精彩试读
第二讲 孟母三迁是择校还是择邻?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这一讲讲的是古代教育子女很成功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孟母”,就是“亚圣”孟子的母亲。孟轲从一个顽劣小儿成长为王师,被后世尊称为“子”,和他这位严母不无关系。严母之严,这一讲撷取了两个片段。
第一个是“择邻处”,又称“孟母三迁”。择是提手旁,说明这是一个动作。动作的依据是判断,要从若干类似的条件中“择”出最优的一个。第一迁,择的是墓地附近。择的依据,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大约是父亲早亡,家道衰落,需要一个低成本的居所。但小孟轲天资聪颖,善观察,喜模仿,看多了送葬的场面,便回家斩麻披布,哭号为戏。孟母看到,大为担忧,她说,这不是小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搬家。第二迁,择的是集市,邻居是一户卖肉的屠家。没多久,小孟轲又被这场景熏染,聚物为肉骨,削木为砧板,买卖为戏。孟母同样不以这戏为然,说,这不是小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又搬家。第三迁,择的是学宫附近。小孟轲的戏,也随之变成了对着先生行礼,晃着脑袋读书。这下得到了孟母的认可,她说,这才是小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不再有搬迁的想法。
对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来说,搬迁是一件高成本的事,但也不乏为了孩子的学习而“三迁”的父母。表面看起来,这些父母选择迁居和孟母的所为极为相像,所择的理想之所都是学校。而考量一下当代“孟母”们“择”的依据,还是有些问题的。择校之于择邻,境界简直不能同日而语。择校的目标是“名校”,所能得到的益处不过是高分和升学率。而在教育行政化和功利化的背景之下,这样的“美名”更多的是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结果,并不能体现其真正的教育实力。另一个消极的方面是,资源不公,唯一能体现公平的方案就是价高者得。与爹妈钱包丰盈程度成反比的是他们的时间,经济上的成功者往往会把教育的责任更多地推给学校,那么,现在的学校是否有足够的责任心呢?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如果缺失了家庭教育这一环,“名校”学生的“道德商”往往难以和他们的“得分商”相匹配。
择邻的目标则是“佳邻”,而未必是“佳校”。家长要给孩子择的,是一个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综合环境。身边的事、身边的人,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试想,如果小孟子从墓地学到的是孝,则孟母未必会二迁;如果小孟子从集市学到的是仁,则孟母未必会三迁;如果小孟子从学校学到的是网游斗殴等小混混的勾当,则孟母一定会再迁。
如今的城市,学校资源不可谓不充足,而“三迁”的成本,则不可谓不高,那么诸位父母要向孟母学的,就不仅是“择校”,而是要深思孟母三迁的动机,从而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帮助孩子择邻、择友。择的关键有二:一是父母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二是父母在与邻里交往时,表现的是赤裸裸的功利,还是发自本心的善。
……
本文节选自
《不简单的三字经》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不简单的三字经》
还可以↓
复制整条信息,打开「手机淘宝」¥Aj8hbOZbrik¥ 【立即享受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