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十八年:看救亡图存之路上的各界仁人志士
华文丨传记丨历史丨统战丨宗教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谈及近代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求索历程,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求索之路。从引进西方技术开始,失败后转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失败后再转为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如果说本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晚清最后十八年1》通过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的历程,生动展现出“为什么要从引进西方技术转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那么,《晚清最后十八年2》便以惨痛的实例,成了“为什么要从引进西方政治制度转向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精确的注脚。
《晚清最后十八年2》接续同系列第一部,讲述了义和团运动到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晚清政局的变迁。甲午惨败后,洋务派李鸿章失势,变法派康有为上位。然而变法图强最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野心家的工具——改革是共识,是晚清最大的利益蛋糕,更是派别政治的决斗场,无论是慈禧太后、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义和团、亲西方势力等,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轮番登场。最后八国联军借护卫使馆之名兵临北京城下,动荡混乱的大清朝局再次重新洗牌,有人出局有人上位。
本书作者黄治军寓严肃的历史事实于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之中,将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这两个历史事件的本末娓娓道来,全方位展现了义和团、晚清官员、西方列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的种种表现,且对这段时期一些历史之谜,如照会疑案、克劳德案等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解答。作者以通俗活泼的方式,展现了晚清时期的整体风貌与各阶级众生相;而书中那些谨慎细致的推理,又使得他展现给读者的晚清时代足以颠覆人们对晚清的刻板印象。
《晚清最后十八年2》
黄治军 著
人们通常以为,晚清政府之所以再三败给西方列强,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是由于科技上的落后。然而,《晚清最后十八年2》却通过对一个个真实可信的历史事件的描绘与分析,告诉我们,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晚清政府其实并非一穷二白。如果说两次鸦片战争确实是帝国主义列强以先进的大炮轰开了国门,经过洋务运动的洗礼,晚清在技术层面的“开眼看世界”明明已渐渐有了成效。只是,技术的进步无法阻挡晚清的失败,晚清更加严重的问题,不在技术也不在制度,而出在思想意识上。
在《晚清最后十八年2》中,读者可以看到晚清各个阶层的人在救亡图存之路上的表现。义和团怀抱朴素的爱国情怀,却又带着狂热的宗教情感无差别的反对一切西方文明成果;满族亲贵和端王集团为掌握大权,不惜搅乱局势;最高统治者的慈禧为维护自己的权力安全,可以拿任何人做替罪羊;交战的关键时刻,前线的总督在想着如何推卸责任;清流派人物成了自己不切实际幻想的牺牲品;而洋务派忙着跟侵略者“东南互保”,哪管外面水深火热。作者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将如此种种一一展现出来,引发人们深入思考:尽管晚清政府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武器,但晚清社会自上而下却并没有真正“开眼”。百姓只知有君,不知有国;权贵只知有家,不知有国。既然真正的国家意识尚未广泛培植起来,爱国主义的萌芽就难免只能停留在最朴素的阶段,或因为个人的贪欲自行凋谢。如此一来,晚清如同一盘散沙,再先进的武器也不能使他们在精神上站起来,再先进的制度也无法在这样的土壤里生根。除非那种被作者称为“全民腐败”的思想意识被根除,一次次抗争失败,一次次沦为列强俎上鱼肉,几乎不可能避免。
国家,只有成为人民的国家,才能真正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即便拥有了一身“橙武”,也只会是个把一手牌打烂的“青铜”。《晚清最后十八年2》以平易近人、嬉笑怒骂的方式,在介绍历史的过程中,让读者明白了梁启超大声疾呼“新民”的原因,明白了新文化运动先驱反对落后思想的决心源于何处——对这些从晚清时代走来的先进中国人而言,“与时俱进”从来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或一句口号,而是侵染了中华民族的血泪与屈辱的深刻教训。这或许是《晚清最后十八年》系列能够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之一,也是其最有吸引力之处。
购书看这里☟
还可以↓
复制整条信息,打开「手机淘宝」€W0PIYFRSW3R€【购买此书】
《历史的沸点》第三卷:大一统前北朝的铁血迷乱
《忽必烈》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儒教大宗师”
名家说史:中国古代名君
这本简说史堪比中国版《冰与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