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点摘要①】《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学派
2024-10-13




数字技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还在继续,在未来,数字技术将以更快的速度从“在线”向“在场”推进,将对人民精神生活产生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影响。无论技术如何变革,时代如何变迁,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字技术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有、精神生活平衡发展、实现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始终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对于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时刻面临着一些风险问题,未来的研究不仅要持续关注数字技术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优势,也要持续关注其赋能过程的阻滞因素和现实问题,提出有时代感、有针对性的对策,多措并举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黄冬霞,《探索》2024年2期,原题《数字技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机理、风险及其防范》,王志强摘)




“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旨趣



“第二个结合”既是回望过去的经验总结,也是展望未来的规律揭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百年成就史表明,没有“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推进,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辟与发展,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与拓展,就没有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进“第二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新文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更好中国方案。

(秦志龙,《文化软实力》2024年1期,原题《论“第二个结合”的三个基本问题》,王志强摘)




劳动替代危机下的人机关系



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能力的超越,我们应充分认识与发挥自身与人工智能之所长,以人机共生的视角看待技术,以协作的形式摆脱个人局限性。人机协同劳动,不仅能创造出巨大的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等各个器官得到锻炼与强化,塑造出更强壮的主体实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不断加深对人性本质的认识。虽然人工智能会对某些人类能力形成替代,却无独立自我意识和情感能力,只是存在于人的经验之中的非主体;但是它在规律学习、环境适应等方面具有一定自主性,又能够极大简化和便利人类劳动。这从正反两方面决定了人与人工智能的相互需要、彼此成就。当然,人机协同的关系并非一劳永逸,可能出现整体目标偏离、技术失效、人类的智力惰性等风险,为此,人类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保有人的独特优势,以向“善”和认识自己作为发展人机关系和技术的终极指向。

(崔中良、卢艺,《江汉论坛》2024年2期,原题《劳动替代危机下人机关系的颠覆与重建》,王志强摘)




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的协同



“工业革命”被认为是第二个千年后500年中改变世界格局的最重要事件之一。英国工业革命史揭示了技术变革与社会转型协同演化的过程,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制度体系和社会文化体系等子系统的正态效应和相互作用为工业革命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增长助力。一方面,技术变革是社会变迁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技术变革的成功扩散需要强有力的社会形塑,二者协同演进构成了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大数据、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组合联动引发的系统创新,将从速度、深度和广度上深刻地影响世界发展进程和人类发展目标,也为我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从“范式追赶”向“范式领跑”的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审思历史,期望为中国迎接新工业革命提供些许启示。

(邬晓燕,《科学·经济·社会》2024年2期,原题《技术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协同演化及当代启示——基于英国工业革命史的考察》,王志强摘)




“人—技关系”的高阶动态表征研究



对“人—技关系”进行表征的两种逻辑在现有研究中仍是孤立状态。要突破这一困境,必须兼顾“人—技关系”表征中的动态与高阶维度,找到将二者一并融入“人—技关系”理论的方法。卢安以机器具身、机器诠释学、人类具身、人类诠释学四种关系为基底的方法,能够对所有的技术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表征。而动态逻辑研究中最为突出的表征逻辑是“伪数学”方法。因此,在借助卢安的高阶逻辑完成了揭示意向性结构的步骤后,再引入评价“人—技关系”完成度的参数来显化动态维度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高阶动态“人—技关系”的形式化表征方法有其优势:首先,它可以详尽刻画“人—技关系”的动态变化;其次,它能够把握“人—技关系”的深层意向性结构;最后,它能以一般、简洁的形式化方法统摄由简单技术到复杂技术的表征。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伪数学的量化方法并未给出客观值,因此仅仅是表达概念上的量化思维,难以在现象上进行真实量化操作,更优化的方法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肖梦涵,《科学·经济·社会》2024年2期,莫斌   常达摘)




论因明的知识谱系



因明不同于西方逻辑,三支论式不是三段论,它们有各自的概念群,有自己的知识谱系。亚氏三段论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涉及的核心理论就是周延性、逻辑常项),亚氏三段论的必然性实质上就是有效性。亚氏三段论是一种纯粹的形式推理。这种推理实质上是以逻辑常项特征作为推理规则,因为逻辑常项决定逻辑变项的周延性,决定着必然地推出,即有效性。显然,亚氏三段论与三支论式特征迥异。虽然亚氏三段论研究的论证结构是形式的,结论又是必然地得出的,但亚氏三段论仍是产生于思想论证的。当然,这样的逻辑不仅应用于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演说,同样应用于当下我们的具体推理,因为它是普遍的。而三支论式的规则决定着它只应用于具体论证,而不是亚氏三段论所涉猎的那种逻辑真,不具有有效性特征,但它是另外一种“逻辑”。研究逻辑史理应从思想论证出发,包括逻辑史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而不能以当代的逻辑教育内容为标准评价不同文化中逻辑的优劣。

(曾昭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2期,莫斌   常达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学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