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锻造高精尖,北京十大超千亿产业集群——

北京发布 2024-03-30
↑点击上方“北京发布”,订阅权威信息!

刚开年,北京经济就传来喜讯:年产千万台高端手机的小米智能工厂在昌平投产(相关消息:小米北京昌平智能工厂今日正式落成投产,年产千万台旗舰手机)。这座新工厂瞄准世界级“灯塔工厂”的目标,高度智能化的生产体系自主研发比例接近100%。

这样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在北京已有103家。
培育“白菜心”、锻造高精尖,北京不断探索智造升级和高精尖转型路径。2023年,北京重点培育的十大高精尖产业集群收入全部突破千亿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三万亿元,智能装备产业突破五千亿元。
持续增长的高精尖产业,已经成为稳定首都经济大盘的“压舱石”。而就在7年前,北京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和落后产能淘汰快马加鞭,不少人还对产业发展何去何从充满困惑。最大的疑问就是:北京还要不要发展制造业?
关键时刻,北京在全国率先提出高精尖产业构想,并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十大重点发力的产业。
显然,北京不是不发展制造业,而是要转向高端制造业,尤其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作为一个服务业占比超过84%的城市,北京制造业的发展为何会如此牵动人心?
工信部等八部门去年底发布的《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说得明白: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科技创新首先服务于产业发展需求。对于有着强大创新资源的北京而言,如何将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多年来面对的重大课题,制造短板也成为妨碍科研成果留得住、落得下的制约因素之一。
无人直升机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航景创新,就曾遭遇研发和制造分离的高成本之痛,几年前将制造基地从数百公里外的山东搬回了北京。很多创新企业在新品研制阶段,都不得不频繁远赴外地的工厂打样试制。
“超大城市要守住制造业底线,北京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有提升空间。”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直言,纵观全球超大城市,单靠第三产业,很难支撑人均GDP突破5万美元的高水平,其制造业增加值在GDP的占比一般都在20%以上。近年来,东京、首尔等首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都出现了高端制造业回流、聚集的情况。
腾笼换鸟,提质增效。以智造升级为重要突破口,北京产业高精尖转型蹄疾步稳。
在海淀西三旗,金隅集团将昔日天坛家具老厂改造升级为高精尖园区“智造工场”,一批独角兽企业在此成长壮大;北京奔驰、理想、小米等新能源汽车工厂陆续盘活闲置的燃油车产能,助推北京汽车制造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化方向优化调整;北京经开区腾退的冶金设备制造老厂房变身摩天工厂,将“横铺”的车间“叠加”上楼,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提供高标准生产空间……
瞄准产业价值链高端,更多扶持高精尖的重点工程密集上马。2023年、2024年北京接续推进的300项市级重点工程中,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占到三分之一。
减量发展倒逼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5G+8K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创新应用全国领先,南箭北星空天产业布局带动北京51家企业跻身全国商业航天百强,龙芯3A6000处理器将国产CPU的自主可控程度和产品性能提升到新高度……
新旧动能转化,阵痛在所难免。
比如,部分产业经济数据下滑,制造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跌至12%左右;比如,产业链、供应链领域“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再比如,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现状制约着先进制造业布局。
但只要持久耕耘,一定会迎来可喜的变化。
2023年,全市新设制造业企业2800余家,同比增长超3成,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875.4亿元,同比增长7.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1%,占比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放眼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为北京继续补产业链短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也将更多更快地转化为高精尖产业的竞争优势。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  应对低温降雪,他们一直在奋战!雪后路滑,今天出门可得注意——

●  昨夜北京降雪量多少?目前这些高速封闭,公交线采取临时措施,看这里——丨朝闻北京

●  十年,京津冀PM2.5年均浓度均下降六成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发布视频号,欢迎关注~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