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录 |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专场 介绍“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北京发布 2024-03-30
↑点击上方“北京发布”,订阅权威信息!

3月19日上午,北京市在国务院新闻发布厅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专场。这是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策划该系列新闻发布会的首场。请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于英杰围绕“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介绍,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全国31个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出席,介绍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举措、成效。今天举行这个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1场,我们请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先生出席,向大家介绍“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先生,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先生,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于英杰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殷市长介绍情况。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殷勇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殷勇: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同大家见面,介绍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首先,我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北京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中央对北京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亲自为关系首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重要规划、关键事项把关定向。我们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画好“工笔画”,打造“实景图”。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经济总量达到4.4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2%、超过6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北京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北京市将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部署,牢牢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一是着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展现北京作为。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我们将深化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中央政务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我们将以分内之事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一年一个节点持续推动城市副中心发展,携手津冀共同打造交通一体、生态共建、服务共享、功能协同的首都都市圈,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
二是着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挥北京优势。我们将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培育壮大各类科技力量,持续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巩固扩大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等行业领先优势,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压茬推出新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扎实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为北京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三是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体现北京力度。我们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大力度打好蓝天保卫战,巩固提升空气质量改善成效;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扩大外调绿电规模,力争绿电占比达到25%;深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增添公园城市生机活力,规划花园城市美丽图景,让市民尽享游园之趣,让城市绽放自然之美。
四是着力抓好“两区”建设,在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上深化北京探索。我们将加速落实新一轮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方案,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着力打造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推出更多直达快享、免申即享的惠企措施,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五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上塑造北京品质。我们将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努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加强交通综合治理,争取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更加关注解决“老老人”“小小孩”问题,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更多照护支持,面向3岁以下幼儿新增普惠托位1万个;根据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不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强化韧性、智慧、宜居城市建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就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陈文俊邀请记者提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谢谢殷市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记者:
我们都知道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之一,所以我想请问殷市长,北京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殷勇:
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使命。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突出,我们有基础、有条件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从硬件看,北京有92所高校,1000多所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数量都在全国位居首位,我们的研发投入强度多年都保持在6%左右,在全国、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从软件看,我们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实施了中关村24条先行先试改革举措,不断夯实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环境。从人才看,北京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超过四分之一的“万人计划”专家;我们有411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这个数量在全球城市是名列首位。在前沿的科技领域,我们的人才优势也很突出,比如大家非常关心的人工智能领域,北京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占到全国总量的43%左右。
近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从科研成果看,我们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了262件,高被引论文1292篇,这些都是居全国首位,我们还涌现出了像新一代的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3.0”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从产业转化看,2023年我们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500亿元人民币,每天平均诞生337家科技型企业,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有独角兽企业的数量都居全国各城市首位。从综合评价看,北京连续8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首位,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的前列。
面对全球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变革,我们还将继续抢抓机遇,在下面几个方面,我们还要持续发力。
一方面是在提升科技攻关能力方面,牢牢把握三个聚焦。聚焦“突破”,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计划,围绕各个相关领域,努力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聚焦“占先”,围绕着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20多个方向,积极抢占未来的产业发展制高点;聚焦“升级”,就是围绕我们高精尖产业30多个细分领域,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我们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方面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出解决四类问题。针对产学研脱节的问题,我们着重建立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用好“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产学研能够更好协同;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我们要落实好成果转化条例,切实保障研发人员的权益,让他们充分享有转化的收益;针对科技园区“小散弱”的问题,我们“一园一方案”,优化提升各分园的发展质量,采取末位淘汰机制,倒逼各个园区提升运营管理能力;针对科研主体活力不足的问题,我们给予新型研发机构更大自主权,政府不干预日常活动,但是我们要加强第三方的考核评估,对评估结果不佳的,我们在资金支持等方面逐步“退坡”,实现扶优汰劣。
第三方面是在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方面,我们统筹兼顾四类人才。对于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我们就是要建立快速地发现、引进、落地机制,对创新团队实施专项支持保障政策;对于青年科技人才,我们就是要用好推出更多的像青年北京学者、科技新星等各项支持计划,给予更多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鼓励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对于卓越工程师,我们深化产教融合的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培养行业急需短缺人才;对于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我们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城市的未来和活力之源。我们就是要把人才工作越做越细,招贤引才之门越开越大,让各类人才在北京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谢谢!
路透社记者提问
路透社记者:
北京有许多高科技项目正在筹备中,包括百度、小马自动驾驶项目的扩张,宁德时代北京工厂已经开建,小米电动车生产工厂即将投产。今年在这些领域吸引类似投资方面还有哪些举措?北京市在促进这些行业发展方面有怎样的抱负?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殷勇:
谢谢您的提问。您关注到了百度、小马、小米还有宁德时代等企业在北京的布局和发展,这些都和北京的高级别自动驾驶项目密切相关。
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是交通智慧化的重要驱动力量,可能深刻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城市的治理方式。从城市管理角度,我们尤其关注自动驾驶可能带来的变化。过去几年,北京市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虽然现在的单车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很快,但是成本还比较高,距离安全可靠的商业化应用还有相当的距离。同时,单车智能化和我们城市的智慧化发展之间,目前看起来还没有找到衔接的入口。因此,北京市从三年前开始率先采用车路协同技术路线,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我们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起点,当时划定了6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试点,逐步在600平方公里的区域推广,目前这个试点进入到了第三阶段。我们打造了车路协同体系,通过路侧各种智能感知设备和云端调度系统,将各类数据反馈给自动驾驶单车,这样显著提升了单车的安全性,也降低了单车对自动驾驶能力的需求以及相关成本。我们开通了从大兴机场到亦庄、从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到地铁站的自动接驳应用场景,启动了北京到天津港的自动驾驶货运试点,实现了无人驾驶的环卫车道路夜间清扫,无驾驶员的出租车也投入商业化运营,应该说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我们正在谋划更大范围的建设,把平原新城等集中连片区域都联通起来,这些推广应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大兴机场开通的自动接驳服务,为夜间到来的旅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无人环卫车夜间清扫可以风雨无阻、不怕疲劳、不打瞌睡;无人出租车为乘客提供了更好的隐私空间,有的乘客在乘车途中安排开会。通过路侧感知系统建设,我们对路口的车流量有了更好的感知,过去这些路口信号灯配时方式比较固定,就是红绿灯变化设置的间隔是比较固定的,现在在试验区,每个路口平均每天这种变化方式的设置,会根据道路车流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110次。我们以经开区160平方公里范围为例,去年在交通流量增加20%的基础上,车的通行速度提升了超过15%,这些为我们通过交通信号灯调度优化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有益探索。
就是这些令人兴奋的实践结果,鼓舞着我们进一步深化自动驾驶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动,我们将继续在这个领域上吸引更多的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完善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也欢迎各类资本特别是长期资本,能够加大对这个领域的投入。我们这些探索也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像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机构企业都来交流研讨,我们愿意将北京的这些探索实践分享给大家,一道解决我们在城市管理、社会发展中面对的共同挑战。
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如何在新时代持续提升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如何进一步为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提供更加友好、便捷的政务服务。我们也了解到北京提出打造“一核两轴多板块”的国际交往中心新格局,目前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今后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夏林茂
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夏林茂:
谢谢您的提问,北京始终非常关注外资企业、外籍人士的需求,致力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为外籍人士在京工作、学习、生活、旅游提供便利。我们建设了英语、法语、俄语等9种语言的国际版门户网站,大家还可以通过关注北京Beijing Service英文微信公众号获取信息服务。同时,我们搭建了覆盖全市的涉外服务体系,市、区、街乡416个政务服务中心。我们有338个外语办事窗口,提供多语言的服务保障。大家熟悉的12345接诉即办政务服务中心可以接听8种语言的来电,在北京的外国朋友还可以拿着护照办很多事情,在网上也可以办很多事情,包括医院挂号、预订购买景区门票、开办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地办到,省时省力还省钱。
下一步,我们将更大力度解决关注好外国朋友关心的一些问题,比如大家关心的支付方面,我们着力提升现金、境外银行卡、电子支付的便捷程度。出行方面,我们也正在编制北京市英文地图,协同铁路、地铁、公交、租车共同提供好服务。
教育医疗方面,在“三城一区”,朝阳区、副中心这些国外高级人才聚集的地方,我们加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的建设,优化外籍人士的医保结算、商业保险等服务体验。
通信方面,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办理手机卡流程。在机场服务方面,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机场开设了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还将拓展建设机场综合服务中心,让大家一到北京就能享受到咨询、支付、旅游、交通、电信等一体化的服务。
刚才您也说到,“一核两轴多板块”国际交往空间的新格局,“一核”就是指核心区,“两轴”是长安街沿线、中轴线沿线,“多板块”包括使馆区、两个国际机场等多个拓展板块,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城市的对外交往提供了有力地支撑。天安门地区、长安街沿线等传统国事活动区域,这几年的品质也是在持续提升。中轴线及其延长线国际交往功能不断完善,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雁柏山庄、栖湖饭店都投入了运营,接下来我们也将以核心区为重点深入挖掘历史建筑、主题博物馆、特色胡同等空间的潜力,储备一批“国家会客厅”;统筹做好第四使馆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配套提升、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基地重大项目,同时着力提升奥林匹克中心区服务保障能力,今年年底前,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将完成主体工程,新国展二期也将完工,国际化的软硬件环境持续优化,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影响力将更加凸显。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提问
科技日报记者:
我们都知道,每年的中关村论坛是我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请问,今年的中关村论坛筹备情况如何?与往年相比,它有什么新的看点?谢谢。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 于英杰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 于英杰: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中关村论坛的关注。就像您讲的,作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中关村论坛以创新与发展作为永久主题。200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4届,去年的中关村论坛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各方的共同参与下成功举办。8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嘉宾现场参会,1160余名国内外嘉宾发表演讲。论坛主会期期间签约项目129个,签约金额超过810亿元,近200家境内外媒体的1400余名记者对2023中关村论坛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借这个机会,也向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中关村论坛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国务院批准,2024中关村论坛将首次在刚建成的永久会址举办,时间定于4月25日至29日,今年的年度主题为“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我们将坚持高端定位,更加突出国家级和国际化。论坛继续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共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以及教育部等近十个部委支持举办。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首次作为论坛的支持单位。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更加注重实效性和引领力,紧扣国际科技发展趋势,谋划设置了五大板块,举办开幕式暨全体会议、近60场平行论坛、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等重要活动。同时,论坛还将面向全球发布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展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建设的成效。主会期外,我们还将举办贯穿全年的常态化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围绕大家都特别关注的大模型应用、细胞与基因治疗、量子计算等,已经举办了28场活动。总体上看,2024中关村论坛各项筹办工作有序进行,我们将力争把论坛办成一届精彩纷呈、卓有成效的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盛会。
在此,我们也向中外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和各位媒体朋友发出诚挚邀请,期待大家共同相聚2024中关村论坛,共议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共商创新规则和科技治理,共享创新思想和发展理念,共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创新力量!
谢谢!
彭博新闻社记者提问
彭博新闻社记者:
北京市今年稳定房市,保障房建设和城中区改造的计划是什么,是否能在更多区域或者更多层面加快放松限购?
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夏林茂:
谢谢您的提问。北京市正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要求,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加快构建房地产新模式。刚才殷勇市长也给大家介绍了,今年我们将筹集建设7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工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特别是要加大对“一张床”“一间房”产品的供给力度,着重解决好新市民、年轻人和一线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在这些住房的位置选择上,我们优先选择在地铁站点周边、他们工作和生活的产业园区周边,以及配套设施比较好的地区。
目前,我市以绿化隔离地区为主体的城乡结合部还有一定数量的村庄亟待改善提升。这类大家习惯地称之为“城中村”,这些城中村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大、房屋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社会治理难等突出问题,所以这些地区的群众迫切期盼进行改造。我们也将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实际,采取三种模式,一种是拆除新建,一种是整治提升,还有一种是拆建结合,聚焦中心城重点地区和生态关键节点,集中打一次攻坚战。今年我们计划推进20个城中村实施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我们也希望在这20个项目里打造出一批示范项目。
刚才您关心的房地产政策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北京总体规划,强化因区施策、一区一策、精准施策,以租购并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原则,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更多更好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需求,促进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大家普遍认为,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的重要举措。据我们所知,近期北京也要召开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邀请跨国知名企业参会。请问,北京将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谢谢。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殷勇: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就是对企业最大的支持。一直以来,我们坚持采取各种措施,听取企业对北京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比如走访企业,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们走访了普华永道、美团、阿里等在京企业,再过两天,我们还要召开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会议,刚才你也提到了,我们将与来自全球的十几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对北京营商环境的真知灼见。
我们深知,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些年来,我们不断推动营商环境建设,一年一个节点迭代升级,累计推出1200多项营商环境的改革措施,减事项超过60%、减时限71%、减材料74%、减证明超过320项,我们还在40多个行业推广“一业一证”,推出了62个“一件事”集成办理服务,在50个场景实现了一体化综合监管,就是大家要去监管的时候,不同的执法部门约到一起去,避免不同的执法部门多次上门打扰。我们“双随机”检查覆盖率超过90%。下一步,我们还将坚持问题导向,以提升企业的获得感为最终目标,努力打造我们营商服务的“北京服务”品牌。
在后续工作中,我们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既注重顶层设计又注重企业感受。我们要做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自上而下,就是学习借鉴包括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的框架在内,各个国家、各个城市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系统性推进全流程、各环节的营商环境改革,全面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和办事效率。自下而上,就是从企业诉求出发,问计于企、问需于企,通过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不断提炼固化,形成完善机制,带动我们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化解。比如,像举办涉外经济技术类的展览,过去我们审批需要34个工作日、26件材料,大体前后有9个流程要走,我们通过解剖麻雀,简化审批流程,推行并行作业,现在我们只要6个工作日、16件材料就能够完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继续深化拓展,像类似的大型营业性演出、大型体育赛事,我们都在推进“一件事”集成服务。
二是既注重普惠性又注重针对性。所谓普惠性,就是提升整体营商环境,让改革成果惠及所有企业。比如,现在很多企业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就想到企业12345,这个热线现在每天平均有大概500多个来电,我们对口部门直接做好服务,现在是做到一般事项7天内办结,复杂事项不超过15天,企业对这个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6.9%。再比如,市民办事常用的“京通”小程序,大家可能也用过,这是我们服务市民的一个手机小程序,功能非常丰富,我们在这个小程序上专门开通了企业服务专区,把158个企业常用事项集成起来,为企业提供掌上便捷服务。针对企业过去反映的部门政策多、操作难等问题,我们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集成各类政策,向企业精准推送,让更多的政策能够直达快享、免申即享。所谓的针对性,就是围绕企业个性化需求,做好精准服务。我们建立了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对企业的诉求实行清单化、台账化管理,市区两级组建“行业管家”“属地管家”等专门队伍,定期对企业进行走访,调度各类服务事项,把“服务包”送上门。北京服务企业的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已经成为我们营商环境的一张名片。
三是既注重发展又注重安全。我们始终坚持规范管理和促进发展并重,鼓励企业公平竞争、合规健康发展。我们将持续优化提升政府的监管效能,通过更好地运用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提高监管的精准性、科学性。加强综合监管,大幅提升非现场监管在日常监管中的占比,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全力创造安全、优质的经营环境。
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提问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去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金融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金融业是北京经济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优势产业,请问在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有哪些考虑?谢谢。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 靳伟
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 靳伟:
谢谢您的提问。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业总资产215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一半,金融增加值、地方税收均占到全市的五分之一。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要强化做好金融工作的使命担当。
一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服务好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北京是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所在地,众多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都汇聚在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服务。我们积极支持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政策的实施营造良好环境。大家关注的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开市时的3倍多,我们将持续支持北交所做优做强。同时,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断提升监管质效,强化央地协同,健全风险源头防控机制,稳妥有序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的风险,在守牢风险底线的基础上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为民本源,做好五篇大文章。这五篇大文章各位媒体朋友都非常熟悉了,我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的想法。科技金融就是建设好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股贷债保”联动支持新模式,设立政府投资基金,深化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保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两位数增长。绿色金融就是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金融标准,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自愿减排交易机构。普惠金融就是开展普惠金融专项行动,让更多小微企业得到更多产品、更低成本、更加便捷的服务。养老金融就是引导金融机构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质效,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和长护险等。数字金融就是立足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人民币十大应用场景和十大示范街区,拓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另外,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支持保障房等“三大工程”建设,继续探索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加大灾后重建支持力度。
三是坚持稳中求进,扎实推进制度型开放。我们牢牢把握住“两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先行先试,一批有标志性的外资机构纷纷在京落地。
今年,我们还要探索优化资本项目下的负面清单管理,不断深化QDLP、QFLP试点等,办好金融街论坛以及Sibos2024年会,推动金融业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
北京青年报记者:
教育是首都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全国出生人口总体下降,北京很多幼儿园出现学位冗余,一些民办幼儿园出现经营困难。请问北京市对这些情况有什么样的考虑,如何推动学前教育更好发展?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 于英杰:
感谢您的提问。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们政府工作的重点。多年来,北京市一直坚持对出生人口的变化情况和学龄人口变化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刚才您讲到,面对出生人口减少,学前学位现在也逐步富余,特别是民办幼儿园出现更多空余学位的新情况,我们也做了全面摸底,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同步推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确保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根据适龄入园人口变化趋势,进一步优化资源结构,保障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深入推动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建设,加强市区园三级教研体系建设,依托学前教研基地,带动区域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整体提升。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探索科学评价方式。
二是积极推动托育工作。将开展托育工作作为儿童成长链条和教育培养链条的向前延伸,进行一体化设计。支持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参加托育试点,在充分满足3—6岁幼儿入园需求的基础上,向下延伸开办2—3岁托班,利用学前学位的转化来提供丰富的托位供给。刚才殷市长在开场时讲到,在去年新增6000个托位的基础上,今年将新增1万个托位,推动解决好“小小孩”的问题。
三是做好民办幼儿园相关工作。通过招生计划管理,引导民办幼儿园按照“双普”督评要求,确定合理的招生规模,同时我们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办幼儿园,特别是普惠民办幼儿园,向下延伸办托班,支持民办幼儿园转型发展。
下一步,北京市将坚持学前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保障各项体系,努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谢谢!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殷市长您好,我作为一位生活在北京的市民,我们感觉到,平时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感觉接诉即办很管用也很好用,也希望12345能够更管用更好用。请问,未来北京将如何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更好为民办实事?谢谢。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殷勇:
谢谢您的提问。接诉即办是我们在服务市民过程中,从基层产生的一个探索实践,是我们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做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有效手段,也是我们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个理念的重要抓手。
这项为民办实事的改革实践,我们经历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三个阶段。最早在2017年的时候,在北京的平谷区金海湖镇,当时镇里为了解决资源盗采问题,建立了“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2018年,我们总结推广这个经验,在全市启动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以此提高我们解决群众问题的效率,这是第一阶段。2019年,我们把“吹哨报到”向“接诉即办”深化延伸,建立了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对群众的诉求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的服务机制,这是第二个阶段。2021年,我们针对办理过程中群众反映的一些高频共性问题,建立了“每月一题”工作机制,通过“未诉先办”,主动解决群众关心的难题,这是第三个阶段。接诉即办这项改革举措,应该说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我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均每天接听电话近6万个,全年受理市民反映2144万件,都快接近我们常住人口平均一人一件的水平,群众诉求响应率100%、解决率95.5%、满意率96.1%。
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不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对于今年的接诉即办深化改革工作,我们将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继续优化热线服务,完善群众诉求的“接、派、办、评”全链条工作体系,特别是重点完善“评”的机制,科学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让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加强对外籍人士更多的语言服务,逐步提高国际交往中心的服务能力;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热线服务质量,打消企业提出诉求的顾虑;强化京津冀热线协同联动,减少跨省市来回跑。二是深化“每月一题”,在对去年市民诉求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今年明确了13个专项治理任务,包括公园管理服务优化等,再啃下一批关系民生福祉的“硬骨头”。三是用好数据资源,把群众诉求作为精准感知社情民意的渠道,把市民的声音转化为决策参考,进一步提高我们城市精治共治水平。
接诉即办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尽心竭力为广大市民做好服务。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请问北京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发挥创新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创新和产业结构?谢谢。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殷勇: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京津冀协同是重大的国家战略,这些年来,我们在推动这个战略实施的过程当中不断深化认识,越来越感受到,京津冀是我国资源禀赋最为互补的一个区域。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北京科技、人才、资本等优势突出,天津在重点产业布局、港口贸易、货运物流这些方面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河北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方面竞争力强、发展空间广阔,所以我们三地完全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十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三地协同工作机制,清单化、项目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一核两翼”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展开,今年春节前,我们完成了第二批市级行政机关搬迁,截至目前,已有近3万名市级机关工作人员实现了在副中心办公;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北京支持雄安新区的“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已经实现了开学开诊,雄安新区的中关村科技园也已经揭牌运营。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北京、天津、雄安实现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不断走深走实,我们三地的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3年,也就是十年前,都下降6成左右。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不断深化,以去年为例,北京输出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跟十年前比增长了10倍。
下一步,北京将与天津、河北一道,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为重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我们谋划在几个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继续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区域公路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区域空港、陆港、海港口岸互联互通,使我们的人流、物流等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二是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围绕氢能、生物制造等这些产业链条,“一链一策”开展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共同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在营商环境方面突出区域一体,推动出台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在政务服务方面突出“同事同标”,比如我们要新增加企业的资质资格互认事项20个以上。公共服务方面突出共建共享,促进北京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能够在京津冀更大范围内服务好广大群众。谢谢!
新闻发布会现场


来源:国新网


推荐阅读:

●  清河、西红门、杜家坎收费站向外迁移,有信了!今年,城市副中心要开水上巴士了

●  涨知识!这些铁路“常识”是真的还是假的?

●  3月23日起 北京公交集团将开通清明扫墓专线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发布视频号,欢迎关注~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