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王蒙:《红楼梦》不光有爱情,还有人生

张英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3-03-23


2019年,王蒙的新书《王蒙陪读〈红楼梦〉》出版。读了一辈子《红楼梦》的王蒙,如今依然痴迷其中。最近,王蒙在采访中谈到了他对《红楼梦》的理解,以及《红楼梦》对他人生的影响。


张英:这个版本的《王蒙陪读〈红楼梦〉》,与之前你点评的三个版本有什么不同?

王蒙这是我出的“王蒙点评《红楼梦》”的第四个版本。在聂震宁先生的策划下,我1995年就在漓江出版社出版了评点《红楼梦》,后来又在上海文艺、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其它版本。

四川文艺出版社的《王蒙陪读〈红楼梦〉》,采用一百二十回足本“程甲本”为底本,由红学家冯统一先生点校。我这一版的点评,集合了多年评点《红楼梦》的心得、体会。每一版,我都会新增一部分内容,这次也不例外。

我读了一辈子《红楼梦》,还是痴迷其中,仍然常读常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

《红楼梦》是小说,但对于我来说是真实、原生、近乎全息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你可能并不熟悉,作者的的描写、情节、故事、伟大、精细、深沉、华美、天才,能取信于你,让你完全相信它的生动、深刻、立体、活泼、动感,可触可摸,可赞可叹,可惜可哀,可评可说。

这二十五年来,四个版本的“点评《红楼梦》”系列,它们不是重复、补充的关系,而是共存的关系。每一个版本点评的侧重点不同,这一次评点的感觉与之前的都不一样,因为我年纪越来越大,对人情世故的理解越深,对《红楼梦》的理解也就越读越深,越读越有乐趣。原来的点评内容基本上没动,这次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张英:如果说是“常读常新”,新在何处呢?

王蒙:我举个例子,贾宝玉为什么那么痛恨科举考试和功名利禄?厌恶读书上进、做官,讨厌修齐治平,而且一听这个就发火。他的反应太过了,一个人赞成一件事儿可以表现得很热烈,不赞成的事情一声不吭就完了,也没必要鸡飞狗跳的。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贾宝玉那种一谈起功名利禄流露出的伤害感,那种绝望感、痛苦感,不管是十二钗里谁劝他,他都是发疯一样,咬牙切齿地仇恨。那不是一个孩子爱不爱念书所造成的,只能问他的上一代,前世,去找原因。

贾宝玉的激烈反应,表现了一种被伤害的感情,而这种被伤害的感情,是当年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一提读书、做官、为朝廷效力,其实是扎到了贾宝玉最疼的地方。女娲补天时,有36501块石头,但只需要36500块。那这“多余”的石头就非常悲哀,惭愧,孤独失落。其它石头都补天了,成了天地间重要的角色,唯独它运气不好,被抛弃、被遗忘,失去了使命,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封建帝国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个读书人,想有一官半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进入社会管理体制,成为朝廷系统的一员。贾宝玉前生是“补不了天”的石头,所以痛恨补天的向往,不愿意追逐名利当官求职,这是他性格形成的先天原因。

一僧一道给了他机会下凡尘,到贾府体会人生的荣华富贵,才子佳人,爱情亲情,晚景凄凉、衣食不保,最后又变成石头,回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石头上记载了一生的经历和故事,就是《石头记》。

《红楼梦》是小说,又是哲学和玄学,写法奇特。小说也好,戏剧也好,都靠悬念,渴望知道后事如何,“原来如此”。《红楼梦》不在乎这个,一上来就先把结局告诉你:我写的这些,只不过是过眼烟云。


张英:《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吗?为什么唯独《红楼梦》全民都为之痴迷?

王蒙《红楼梦》就是这样伟大的小说。它好像是自然主义,零零碎碎、鸡毛蒜皮、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但它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所以有人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它能够给人一种人生的悲凉感、荒谬感和罪恶感。开始,作者先宣布书里的人物已经死亡、消失,再讲述石头上所载故事,从头到尾不断提醒读者,现实世界是虚无的,是转瞬即逝的,一切美貌都会消失,一切青春都会淹没,一切富贵都会无影无踪。所以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从艺术性上讲,《红楼梦》超越了中国文学自古以来,以道德教化为剪裁标准的观念。在《红楼梦》里,善和恶、美和丑,兽性和人性乃至佛性,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它什么都写尽了,没有回避任何东西。到现在为止,这样的小说,中国文学作品里,只有《红楼梦》。《红楼梦》里的符号太丰富了,导致对《红楼梦》的考据与索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张英:普通读者爱《红楼梦》,主要是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你看重什么呢?

王蒙:《红楼梦》不光是讲爱情,它更多表达了人生的本体,宇宙的本体。

从物质层面来说,宇宙也好,人生也好,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元素所构成的。中国传统说法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红楼梦》没有具体写金木水火土,它写到了阴阳,写到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写到了世界的消长变化,写到了世界的永久性。

它写人的生老病死、聚散离合、吉凶祸福、兴衰荣辱、善恶曲直、是非功过,写尽了人性的角落。作者没有道德价值判断,没有歌颂与谴责。

中国文学的传统是“教化”,文学作品里体现的是二元对立,君子和小人,忠臣与奸臣,黑白分明。《红楼梦》不是,它更多的是冷静的描述,容许你有多种的价值判断。我们读的是小说,但我们感受到的人生命运的沧桑,甚至超过了实际生活。


张英:你曾经建议出版社把《红楼梦》改名为《石头记》,为什么?

王蒙:不同的时代,《红楼梦》有不同的名字。我认为最好的书名是《石头记》,这方面我曾与作家宗璞讨论,我们两个的意见一致。我建议,今后出版社再印此书(指供大众阅读的长篇小说,不是指专门的某某版本),干脆用《石头记》做书名。

与《石头记》相比,《红楼梦》还是露了一点,俗了一点。《石头记》,直击宇宙,连通宝玉,登高望远,又具体而微,与小说的核心道具,宝玉脖子上挂着的那块“通灵宝玉”息息相关。最质朴,最本初,最平静,最终极,令人欷嘘感叹,多少滋味,尽在不言中。


张英:对你而言,几十年读《红楼梦》,乐趣在哪里?

王蒙我把《红楼梦》当作一部活书来读,当作活人来评,当作真实事件来分析,当作经验学问来思索。从《红楼梦》中发现了人生,发现了爱情、政治、人际关系、天理人欲的诸多秘密。

每次读《红楼梦》,就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新体会、新解释。以自己人生的经验去理解《红楼梦》的经验,验证、补充启迪自己的经验,你的人生便无比地丰富了,鲜活了。


内容选自《新民周刊》





more

你知道“程甲本”的《红楼梦》吗?

惯看秋月春风长江东逝水,大师陪读再品《三国演义》

《外滩公园》: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与荒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