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典对谈黄灯:我不羡慕现在的年轻人

古典古少侠 古典古少侠 2022-08-03
关注  古典古少侠 ▲ 和百万超级个体
一起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

字数:2879   阅读时长:6‘50“

/

这两天各省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已经公布了。
 
有人欢喜有人愁。
 
我们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好的大学,享受好的教育。

但不可否认的是,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寥寥无几,更多的孩子只能走进数量庞大的普通二本院校。
 
那这些考进二本院校的孩子,他们的出路在哪儿?
 
「七典一客」栏目里,我专门邀请了黄灯老师聊这个话题。
 
黄灯是2005年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到广东金融学院任教,现在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
 
她根据自己十多年任教的观察和思考,写了《我的二本学生》一书,反响巨大。


现在我把她的内容,分享给你。
 

 
01
不是笨,不是不努力,而是没办法
 
大学生们最大的变化就是“一届没有一届活跃”了。
 
比如06级第一届的学生,他们是很单纯、无忧无虑的,在教室里面打打闹闹,类似于小孩。
 
但11年,当第二届班主任的时候,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第一届那么活跃,比较沉闷,眼神里那种特别的光芒消失了。
 
黄灯说,第一届孩子虽然很幼稚,但是他们眼睛里是有光的。第二、三届的孩子给人感觉有点丧。他们对一切都展示出来无所谓的样子,他们乖的让人心疼。
 
李尚龙也说过这个现象:他大学的时候,每个人都很有个性,很有劲儿。但当他成为老板为公司招人的时候,明显觉得这些人有点沉闷,不爱表达。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黄灯和我说,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和现实有隔膜感。
 
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网络原住民,每个人都有一个小世界。从一出生开始,就跟网络、电视接触。所以,在具体和现实中的人交往时,会很不自在。
 
不说话,怎么交流?
 
因为是教文学课,所以,写作是黄灯跟学生们最容易沟通的方式。
 
不讲大道理,不追求意义,不要文笔好,也不要求结构、艺术特色,就是敞开心扉,把内心最想说的话说出来。
 
只要有了文字,就能够解码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成长经历。
 
我问黄灯,在近距离跟他们接触以后,有什么发现?他们是真的颓吗?
 
其实他们一点都不颓。
 
以前总觉得这些孩子怎么一代不如一代,觉得二本学生的智商没有重点大学的孩子高,他们也不是很努力。
 
但跟他们接触了以后,发现他们简直太累了,很多时候真的是没办法。
 
尤其像广东,要考上一个二本院校是非常艰难的,也需要学生非常用功,更不要说外省的孩子考过去。那种努力的程度,真的是触目惊心。
 
当更进一步深入学生的故事,他们身上还有更厚重的东西。

 
 
 
02
我不羡慕现在的年轻人
 
黄灯讲了一个案例:
 
我在书里没写到的一个孩子,其实我印象最深刻。
 
她是外系的一个女孩子,我没教过她。她有一次跑到我办公室,说她想做一个课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指导老师,就跑到我这里来,问我能不能带一下这个组。
 
我就答应她了。
 
后来到他们老家去调研的时候,她带我到她们家,把她在高三阶段所写的圆珠笔全部拿给我看,几百支圆珠笔摆在地上。
 
看了以后对我的冲击特别大。
 
那个孩子平时在我的面前是嘻嘻哈哈的,但是在走近之前,我根本无法想象,讲台下孩子的背后到底发生了多少触目惊心的事情。
 
讲课的时候,我习惯站在讲台前面,写完字回头一望,看着下面坐着的学生。
 
如果把我的镜头拉远,其实背后都是拖着一个长长的家庭,每一个孩子走了很长的路,经过了很多的艰难,才来到我的课堂。
 
对于二本院校,很多大城市里的人觉得很轻松,甚至是“掉下去”的二本,但对于更多家庭来讲,这可能终其一生,用所有力量,长途跋涉推上去的一个地方。

 
我不羡慕现在的年轻人,黄灯说。
 
客观的说,在物质上现在没有绝对的贫困,没有温饱问题解决不了的——这是这一代孩子幸运的地方。
 
但他们在精神上其实非常压抑,不像我们读大学的时候那么无忧无虑。
 
那时候反正你不会担心未来的事情,大学毕业是包分配的,怎么样都会有一个工作,而且是国家正式的工作。
 
但现在的孩子,毕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去租房子,他在离开学生宿舍的那一刻开始,就想着我该在哪里租房,这就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
 
怎么改变呢?

△ 扫码回复【6.10直播】可领取直播精华
 
 
 
03
不要指望年轻人主动改变

我们不能说要年轻人自己主动去改变,因为他们没有太多办法。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大了,其实这个时候需要互相看见。
 
这一代年轻人,他们都说希望自己躺平,其实他们是在传达一个信息:我们太累了,我们需要休息。
 
不是说躺平了就不起来了,要明白这是个信号,不要去给他们贴标签。现在的年轻人太不容易了。
 
工资不是特别高,房价又那么贵,而且工作还不稳定,没有安全感,现在国家还希望他们早点结婚生三胎。
 
这其实是社会结构性的问题,很难有明确的对策,于是我尝试在个体身上寻找答案。
 
我问:你的孩子30岁以前,你会建议他做哪些事情,可以让他过得好一些?
 
她说:
 
他现在14岁,他应该在20岁之前或大学毕业后去当一年兵,宁愿少读一年书,也要去当兵。
 
一是培养意志力。
二是在团队里,个体的能量会互相激发出来。他会成为有担当、有血性的人。
 
干一年体力活儿,租一个最差的房间住一下。体验一下我们中国最底层的人是怎样过日子的,他们要生存到底有多艰难。
 
一个人有了这种体验,以后对生活的要求不会太高。他会觉得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平等的,每个人的命都是很重要的,没有谁比谁更宝贵,没有谁比谁更傲慢。
 
一定要有谦卑之心,一定要看到更多的人,不要觉得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得到了很多东西,就应该感恩。
 
到底层去历练一下,对他的一生都有非常大的好处。
 
在这份规划里,她既没有提到一本,也没有提到二本。

 
 
最后的话:
 
其实聊了这么多,我们会发现,差距一直客观存在,因为中国本身就城乡差异特别大,地区差异特别大。
 
但是,不管怎么样,有机会来到大学都是一件特别庆幸的事情。
 
不管以前过的多么艰难,不管以后要面对多少困难,只要有机会接受教育,就一定有机会变得越来越好。


以上是内容精华,要真正体验对谈机锋,每周三晚7:15,来视频号“七典一客”直播间,每周三7点一刻,看见有趣灵魂!





#下周直播


23号我们进行了一场《我和父亲的战斗史》直播,直播前征集故事,发现很多人把跟父亲的不和解归罪于原生家庭,真的是这样吗?

高晓松曾在《奇葩大会》上透露:
 
自己有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对原生家庭不满,尤其是跟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导致年轻时出现很多问题。
 
直到40岁之后,他才慢慢摆脱,真正地走了出来。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带着家庭的印记。

原生家庭的影响被放大了吗?
原生家庭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吗?
如何超越原生家庭,活出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痛,用什么来治愈?

下周三(6月30日),我会邀请心理学界的2位大咖朋友一起聊一聊。

当然,如果你有关于原生家庭的故事,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推荐阅读
古典 x 陈玲玲孩子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
古典 x 王   旭 高考志愿填报避坑指南
古典 x 张怡筠 状态最重要,其他死不了
古典 x 汪   冰 我们都有病,就叫“不开心”
古典 x 李松蔚 :躺平了,再多做一件事

作者:古典,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400万册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作者,得到APP专栏《超级个体》主理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