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音乐 | 阿巴斯:伊朗新电影浪潮的开拓者

2017-05-11 椰子 环球人物YOLO精英





文 | 椰子

编辑 | 芯羽


宗教和政治一度让伊朗显得神秘又遥远,而电影则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很好的切入点。特殊的政治与宗教环境下,伊朗最常见的就是涉及儿童题材的电影,儿童题材方面比较出名的电影有《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以及《谁能带我回家》等等,这些电影从儿童的视角讲述身边的生活,凝重又充满童真。


说起伊朗电影,就不得不提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40年6月出生于德黑兰,作为一名导演、剧作家、制作人以及剪辑师,他一生创作了11部短片、15部长片以及3个剧本,2016年7月逝于巴黎。




1969年是伊朗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伊朗新浪潮诞生了,青少年发展研究院聘请阿巴斯组建电影学系,一直到1992年的二十三年间,他一直在此拍片,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此后他如一颗新星在伊朗电影工业浪潮中冉冉升起。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和现实主义的主题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主要风格。


1974年,积累了几年拍短片的经验的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该片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少年。八十年代,他相继拍摄了《一年级新生》、《家庭作业》等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纪录片。



他的作品先后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国际大奖,获得了无数电影同行的认可,但是在伊朗本土的发行却面临重重困难。有人劝他离开伊朗,他却说:“树木植根于土地,移植树木就活不长了。我最好的作品确实是在伊朗拍摄出来的。我在拍电影时从不考虑观众,如果在我自己家附近找不到观众,我想,远一点的地方会找到的。”


后来他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很多关注者,也获得了无数同行的赞赏。戈达尔曾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阿巴斯和日本导演黑泽明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阿巴斯的“乡村三部曲”: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在这三部影片里,阿巴斯记录了伊朗乡村的影像,在极简的故事中赋予了影片诗一般的意境。


1991年的《生生长流》以寻找《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饰演主人公的小孩为线索;1994年的《橄榄树下的情人》是关于一个电影剧组选演员拍片的故事,而该剧组正在拍摄的影片正是《生生长流》。



这三部作品独立存在,又互相联系。三部作品中出现了很多重复的地点和演员,但又是独立的故事:《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关于友情、《橄榄树下的情人》关于爱情,而《生生长流》关于对生命的思考。


这三部作品中现实与虚构的交织形式、开放式的结局、非职业演员的演绎等特色为阿巴斯的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1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上映日期: 1987年

片长: 83 分钟

影片开始是没有把作业写在本子上的小男孩穆罕默德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并宣称如果下次还不写在本子上就要开除他;接着是当天放学后,同桌阿穆德却发现自己不小心把穆罕默德的作业本带回了家。为了不让同桌受惩罚,阿穆德独自踏上了寻找之路。他不知道同桌家在哪,一个人带着作业本在两个镇子间来回奔波,直到天黑也没找到。最后他只好带着本子回家,替朋友做了作业。第二天,赶在老师检查作业前,阿穆德把作业本交上去,化解了同桌的危机。



故事很简单,但是每一处细节处理都很到位。影片在第70分钟处,阿穆德趴在地上帮同学写作业。屋外大风呼啸,门窗也被吹开了,晾在屋外的白色床单随风狂舞。小男孩抬头凝视着屋外的漆黑,大人们都已睡去,漫漫长夜的孤独就肆意蔓延开来。



小男孩在寻找途中的经历是影片的主体部分,大人的冷漠和孩子的善良形成巨大反差。但导演总能在平淡的情节中加入饱含哲思的对白。这也正是阿巴斯的特色之一: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所有演员都是当地村民,之前没有任何表演训练。这也是阿巴斯特色之一,在他的电影里,大部分角色是用非职业演员来诠释。和这些非职业演员之间存在情感上的联系,也让影片中的表演更加细腻敏感。



他在一次采访中说:“跟职业演员必须用职业语言交流,而跟平常人交流需要触动心灵,以心对心的方式说话,以至于你都不知道是你在写对话还是他们在写对话。他们已经变成了我,而我也变成了他们。”




2

《生生长流》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上映日期: 1991年

片长: 95分钟

故事以伊朗大地震后,以寻找《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饰演主人公的小孩为线索,拍摄他们前进路上的所见所闻。影片前部分是导演载着儿子,车在山路间奔驰,留下黄土飞扬。工厂的烟囱升入云层,路边的树也阴沉沉,周边的人也灰突突。车窗外不时有高山、拥挤的车流和灰头土脸的人群。车里的男人紧锁眉头,注视着被地震摧毁的村落。儿子的喋喋不休让男人显得很不耐烦。



时间随着形形色色的景色在平静中缓缓流逝。在路上他们遇见了搭帐篷的女人、新婚的夫妇和安装天线的男人。导演问:“大家都因为地震很心痛,可为什么设置天线?”男人说世界杯4年一次,不能错过。导演说可地震四十年一遇啊,路人摇了摇头说,这是神的旨意,能有什么办法。



人生的痛苦太多了,而支撑着我们走下去的,大概就是平凡生活里的一点点琐碎而渺小的快乐。房屋倒塌,家园被摧毁,亲人被地震夺走生命,地震让这片贫瘠的土地更加恓惶。可存活下来的人还是得好好活下去,他们要在废墟中重建家园,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电影最后一镜到底,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一辆黄色的卡车不停地尝试上陡坡,尝试了几次后终于爬上山坡,消失在了镜头中。影片最终也没交代导演是否见到了小演员。但镜头以外,我们会想到车在路上继续前行的画面,就像人生一样,不到终点就只能继续前行。



这种现实与虚构交织的结构形式是以当时真实的事件为背景进行的纪录片式的创作,也是阿巴斯电影中常用的手法:“我反对将感情当人质。当观众不再忍受这种感情勒索的时候,他们就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影片有意识地模糊纪录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这种现实和虚构的重置使观众感受到影片不只是创作出来的艺术品,也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生活。当我们不再屈从于温情主义时就能更好的认识周围的世界。




3

《橄榄树下的情人》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上映日期: 1994年

片长: 103 分钟

地震过后,一支摄制组来到某个山村准备拍摄影片,导演(默罕默德·阿里·科沙瓦兹饰)决定启用非职业演员。巧合的是,最终饰演男主角的侯赛因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暗恋着女主角塔赫莉。但侯赛因出身贫寒,没有房子也没受过教育;而塔赫莉家比较富裕,也受过良好的教育。



关于婚配问题,侯赛因在影片中对导演说:“如果地主嫁地主,富人嫁富人,文盲嫁文盲的话,那就完蛋了。最好是,读书人娶文盲,富人娶穷人,没家园的人嫁给地主,那样大家互相帮助,我觉得比较好。”



由于阶级差异,女主的家人一直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塔赫莉的奶奶在拒绝侯赛因时说:“你或许很善良,很理解人,但是你需要房子!”而女孩自始至终也没表过态。后来地震摧毁了塔赫莉家的一切,房子塌了,家业没了,她的家境和侯赛因相差无几。侯赛因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在拍戏的间隙,他开始大胆地追求爱人。



结尾处是一个长镜头,两个人逐渐变成了两个黑点,在橄榄树丛中越飘越远,最终走向重合。观众无从得知两个年轻人最终的结局,这是一个悬念,也是最后的留白。



阿巴斯的大多数影片都采用开放式结局。关于这一点,他曾说:“导演不应该把自己当做售货员。如果一部影片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同,导演就是罪犯。所有影片都应该是开放性的,提出问题,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形成自己的观点。”



大片留白的片段,镜头中留下的只是空阔的景物和渺小的人,这种漫长与细致让人坐立不安,回味时却又隽永绵长。




阿巴斯质朴的作品风格与早期拍摄广告片有关联,他说在拍摄广告片会受到很多限制,短短一分钟内必须简化介绍性的场面,浓缩信息、紧扣主题,让人一眼就能看懂。



纵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一贯的简单质朴,但影片所传达的感情却能让每一个观影人深深感受到,他赋予影片深切的人文关怀,而这正是拨开一切技巧影片最本质应该传达的内容,大道至简,最简单的往往是最美的。这种美,能够跨越一切。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转发推荐!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电影·音乐 精彩回顾

李健 | 资深吃货的6部电影 | 李宗盛 | 世间再无金刚狼 | 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精选 | 十大经典爱情片 | 春节自救指南 | 星战来袭 | 罗大佑 | 闺蜜真爱 | 我不是潘金莲 | 经典武侠电影音乐(下) | 经典武侠电影音乐(上) | 秋日胜春朝 | 执剑天涯 | “红色电影”集结号 | 周华健



环球人物YOLO精英

全球精英影响力平台

高端智库及高尚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慢读生活

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一本杂志

与您一起走进“读”时代

微信号:yolodushuhui

YOLO APP二维码

更多精彩商品,进入YOLO商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