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帮扶育出致富“薯”光
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批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技术的“新农人”投身农村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仁沙镇永坪寨村的余勤川就是其中之一,他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返乡发展农业,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新农人。但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
“初遇”马铃薯种植
1991年出生的余勤川出生于丰都县仁沙镇永坪寨村1组的一个贫困家庭。十五六岁时,年少的余勤川为了减少父母的压力,分担妹妹的学费,先后前往四川、湖南、浙江等地打工,从事建筑行业。
2016年,余勤川在浙江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徐赛男。徐赛男的老家种有40多亩果树,余勤川也有着回家乡发展农业的想法。
“当时父母年纪大了,我就想着回家乡做些事情,就把发展农业的想法告诉了妻子,没想到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余勤川说。
可是回来之后,余勤川才发现事情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没有资金,政策方面也不支持,并且果树的生长周期长,要三四年后才可以收获,种植果树的想法就这样“夭折了”。夫妻俩想着干脆种植短季节的农作物,虽然收成没有水果好,但是风险更小。
在一次政府组织的农业培训班上,徐赛男偶然了解到荷兰15马铃薯。“这个品种属于鲁渝东西协作扶贫产业项目,产量高、表面光滑、个头大,农户种植的话,我们农业农村委可以提供技术等支持,并且产业前景很好,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很推荐农户种植的。”讲课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江金明介绍说。
有了政府部门的技术支持,余勤川顿时觉得心里有了底气,便向村民流转了十多亩荒地和冬闲土地,在2021年1月,试种了10亩荷兰15马铃薯。
困难重重不放弃
2021年,余勤川种植的第一批荷兰15马铃薯成熟,共收获了2万多斤马铃薯。看着一个个马铃薯个头大,品质好,余勤川心里很是开心。可当年的马铃薯市场行情并不好,一斤只能卖六七角钱,还有一万多斤马铃薯滞销。看着家里堆积成小山的马铃薯,余勤川十分着急。
当地政府了解到余勤川家的情况后,便积极和县上相关部门联系,帮助解决这批滞销的马铃薯。
“我们把马铃薯送到三元、兴龙等地的学校,解决了这批马铃薯,我们非常感激。”余勤川说。
2023年,余勤川种植马铃薯的技术愈发成熟,便有了扩大种植规模的想法,但苦于手里没有那么多资金用于购买农资,流转土地,这时,“新农人”贷款又雪中送炭。
2023年5月,银行的工作人员到仁沙镇李家坪村宣传相关贷款政策。村支两委的工作人员告诉银行的办理人员,村上的土豆种植户余勤川虽户籍不在本地,但也符合“新农人”贷款的要求。
于是,银行的贷款办理人员就来到余勤川的马铃薯田里拍照留证,并于当日就给余勤川办好了20万元的“新农人”贷款,再一次解决了余勤川的燃眉之急。
回报家乡守初心
几年来的马铃薯种植,已经让余勤川成了这方面的半个“专家”。去年,保合镇余家坝村村集体要种植30亩土豆,还特意邀请余勤川前往现场调试设备、提出意见、分享经验。
农忙时节,在余勤川的马铃薯地里,最多有四十五个村民在干活,而他也是积极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在自己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带动周边农户25户增收。
“发展农业这条道路不好走,我之所以能够一路咬牙坚持下来,多亏了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扶持。吃水不忘挖井人,接下来,我就是要把这个土豆种植好,形成种植、推广、销售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再发展周围的村民一起种植滕州马铃薯,让大家的日子更加红火。”余勤川说。
推 荐 阅 读
丰都莲花水库大坝预计4月封顶!近5000人将受益不怕输、不服输!丰都80后新农人有这样一个“田园梦”
喜报到家!这位丰都现役军人荣立二等功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芷琦 陈 和
编辑:徐宏伟 游天君
编审:段 敏
值班副总编:张博铭
总编辑:李永生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丰都县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请标明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打击新闻敲诈假新闻专项行动举报电话:7060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