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那道“墙”越来越高了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550篇文章
非常喜欢,单曲循环系列。
题图基于CC0协议引用。
(一)
这是一个大家互道“傻逼”的时代。
当下大部分社会话题讨论到最后,辩论双方都可以用同一个词为对方总结:傻逼!
一位在英国留学的朋友给我转来好几张图片,都是她和网友关于留学生回国问题的辩论,实际上辩论这个词用的有些不恰当,那更像是一方拼命泼脏水,一方努力证明解释顺带反击的争吵。
“从什么时候开始,辱骂留学生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留学生群体全都成了人们心中跪舔洋屌的恨国者了?”
朋友显得很委屈,她给我发来这样的疑问,可我甚至不知该如何谈起。
坦白讲,我个人对这样的攻击辱骂已经呈司空见惯的“麻木”了,但对于第一次遭遇舆论大规模污名化攻击的人而言,突然而来的侮辱无疑是精神、心理层面的巨大挑战。
如果你最近有关注舆论热点的话,应该知道留学生群体正遭遇几乎“无差别污名化”的攻击。
贬损和辱骂留学生一度成了微博评论区营销号“吸粉式评论”的常规操作。
甚至一些试图讲理的人,也受到了“连带攻击”。
举个例子,花总(就是那个鉴表、揭露星级酒店卫生内幕的花总)有个小号,为留学生群体当前遭遇的舆论攻击写了几句话,然后他就被汹涌而来的攻击者气到内伤。
花总写了什么呢?
从2012年花总鉴表“扳倒”陕西安监局杨局长开始,我关注他已经快8年了。花总是网络上难得的理性、平和且仍保持尖锐棱角的人,这条微博是一如既往的花总风格,我没看出这样一句话有何不妥,有何居心不良。
但最先出现在评论区的声音,就是下面这类:
我相信花总的私信一定也是被轰炸的状态,后来他公布了一条私信对话,很有意思,你们感受一下:
“国家不会被民粹主义绑架,你做的正是你自己嘴里反对的事。”
我把花总这句话和这张图片发给了那位英国留学的朋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慰。
你怎么可能试图和一群根本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呢?
大家在网络上相遇,最好的方式是微笑、删除、拉黑,祈祷此生不复相见。
(二)
武汉封城期间,我和很多人一样,每天必看的文章是方方的日记。
我想即便是不看微博评论区的人,也能从方方日记里的文字,大概了解到她如今面临怎样的污名化攻击。
这种咒她死的言论,评论区一抓一大把:
坦白讲,针对方方的指责和攻击,我一度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方方日记在我看来,无论其笔触还是其措辞,都算是很温和,很委婉的写法了。
和真正尖锐的批评文章相比,方方日记所呈现的有限的批判和追问,不过都是一些最基本,最朴素的问题,怎么到一些人眼里,就成了抹黑祖国的恶意攻击了呢?
在我看来,方方的日记很可贵,她所记述的,不仅仅是很多武汉人封城期间的真情实感,还是一份特殊的历史叙述,一份难得的社会学及公共舆论观察样本。
更重要的,在我看来,方方日记还成了疫情之下很多心理郁结之人的“缓冲带”和“解压阀”。要知道,记录和阅读本身就是释放情绪,排解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方方日记里的批评和追责,有效地排解了一些特殊群体心中的怨愤之气——人们的委屈和伤痛,需要被诉说,被听见。
当然,方方日记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甚至是部分“事实性错误”的内容,这也为攻击她的人提供了弹药。
我想说的是,每个写作者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方方亦不例外。更何况,她的身份是一位作家,而不是一家严肃新闻媒体的主笔。
所以即便方方日记中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依然赞叹钦佩她的勇气,感谢她60天的记录与写作。
她本身是体制内的作家,考虑到她的身份和65岁的年龄,在这个时期能站出来表达,本身就意味着勇气和担当。
她完全可以一个字不写,群体价值撕裂的时代里,沉默是表达者最安全的选择。
无论是她的记录还是她的追问,我相信多年之后,依然会被人提起。
(三)
前两天,武汉终于有限地解除了城市的封禁状态,人们终于能够走出小区,接受阳光的治愈。
对于在这场灾难中痛失家人的武汉人而言,他们终于可以去殡仪馆接回自己的家人,几张人们在殡仪馆排队领取亲人骨灰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被人们转发、哀悼。
这样一些在我看来完全没有任何所谓隐喻的照片,却引来很多人莫名的警惕和质疑。
比如这种上来就抬杠的评论,你甚至不知道那句话触犯了他内心的敏感地带。
我相信武汉人对全国援助是心怀感激的,我也认为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但在一些奇怪的脑子里,竟然会写出“谁死的多谁就是英雄?”
这都哪跟哪儿啊?
还有下面这种,将转发照片的网友跟“恨国党”、“抹黑中国”挂钩。
她这条微博本身就有事实性错误,武汉怎么可能平均一年正常死亡13万人?这数据真是张口就来,我还真的去统计局查了查,2018年武汉正常死亡人口是4.79万人,我不知道她从哪胡诌出来一个13万的数据。
“这是抹黑中国,这些照片肯定又被外媒拿去大做文章了。”类似这样的逻辑和质疑,当下是普遍存在的。
真的,有时候你甚至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因为试图对一些人讲道理,给人的感觉真的要从1+1=2开始讲起。
我想说的是,绝大多数的人转发这样的照片,不过是为了致以哀悼,不过是为了铭记那无法言说的悲痛本身,没人想去抹黑什么,没有人想带什么节奏,大家只是纯粹的悲伤而已。
因新冠肺炎不幸离世的人是实实在在的,面对这样的照片,武汉人触景生情的悲恸也是实实在在的。
但这样最朴素不过的情绪,很多人却理解不了。当然我也知道,有些人不是理解不了,而是故意曲解。
我依然想强调的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常识:
苦难本身没有特殊的隐喻,但一个社会如果连铭记苦难都不被允许,如果连悲伤本身都要被冠以政治色彩,那才真正会成为“文明哀叹的隐喻”。
(四)
“如果你自己是一把锤子,那么看什么都像一颗钉子”。
我常常想起这句话。
你瞧,公共话题的讨论,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空间变得更加逼仄,如今更进一步升级为“选边站队”的生死游戏。
如果你不小心站错了队,那迎接你的不仅仅是不堪入目的辱骂和灵堂图片,还有从社交平台到供职公司/学校的全方位污名化举报。
最典型的,当然是前不久粉圈轰轰烈烈的“肖战粉丝举报AO3”事件。
很多年前,微博评论区有一句被用烂的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多年之后,这句话一步步变成了: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妈的老子一定誓死举报封杀你账号,并保留人肉你全家的权力”。
这根本不是讨论的姿态,这完全是文革时期政治斗争的那一套。
真的很遗憾,一些年轻人没能记住50年前大浩劫的惨痛教训,却把点燃浩劫的“火把”再次高高举了起来。
像上面那位批判方方“负能量”的留言一样,你会发现,当下很多人指责“批评者”们整日盯着社会上的坏消息,怎么就不能发现生活中那些正能量的好消息呢?
怎么就不能跟着我们一起感动泪目,暴风哭泣呢?
且不说批评者也会被正能量所感动,所温暖。而且,我一直坚定地认为,理性的“批判者”才是热忱的爱国者,才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
我也常常写一些批评的文字,我相信很多正遭受攻击的“批评者”其实和我一样,是发自肺腑地希望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好,希望这个社会的规则越来越完善,希望老实人不再受欺负,希望群体之间越来越友善,越来越“讲理”。
因为“批评者”知道,面对问题,最好的态度是直视而非回避。只有直视缺陷、问题和不作为本身,才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规避掉可能再一次重演的悲剧。
否则,那些承受悲剧的人,那些今天你为之感动,为之落泪的人,他们的承受和离开,都变得轻飘飘,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悲剧仅仅止于感动、泪水和廉价的赞美,那意味着人们没有吸取任何教训,那意味着十年之后,类似的故事会以同样的剧本再一次重演。
最后,我依然微弱地重申一个再基本不过的常识:
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会因为批评的声音而走向衰弱。不过,历史上却的确有国家在无尽的赞美和欢颂中,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