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房间的每个角落都安上摄像头,再将所有的窗户牢牢钉死

慧超 思维补丁 2022-08-07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657篇文章

非常好听,推荐。

头图为B站《后浪》演讲。


“试图在无菌室里,培养百毒不侵的孩子”。



(一)

 

流行千年的《伊索寓言》该不该在中国下架,禁售?


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
原因当然又是那个我们无比熟悉的,充满“爹味”的腔调:
“这种书怎么能给小孩子看呢,这会教坏小孩子的,你们知罪吗?”
因为一张截图,人们开始认真地讨论起这本寓言故事,究竟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其实,这张流传甚广的截图,真实性尚待考证。
但“举报《伊索寓言》”已然成为了舆论场上的一个符号。其真实性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人们相信这样的事情是真的,或者说,这片土地上会出现这样荒谬的事情。
在《迪迦奥特曼》遭遇全网下架后;
在《菲梦少女2》被家长举报“角色染发穿着花哨”被停播整改后;
在《喜洋洋与灰太狼》和《熊出没》都被人以“渲染宣扬暴力”举报后;


在央视将景甜的乳沟用“魔法”填上,还收获粉丝一片“哈哈哈央视爸爸好严谨”的叫好后;


在综艺节目里纹身、耳钉、脏辫统统被魔法擦除后;在艺人说句“笑死了”的“死”都要被打上双引号后;在并不恶俗色情的歌曲连歌词都被“好意修改”后;



在赤裸上身的贝克汉姆在荧幕上被马赛克遮的只剩下一颗头,在演员吴磊赤膊骑个马,乳头在荧幕上“被神奇消失”之后……


针对《伊索寓言》的举报,在当下公众的认知层面,实在也算不上什么离奇新鲜的事情——似乎,事情本该如此发展下去。
所以我说这张截图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
人们相信这个截图是真实的,这件事的遗憾之处并不在于“真实”与否。
真正令人遗憾的,是公众在潜意识里已经接受这样的事情,大概率或早或晚会发生。
(二)
我上高中时酷爱看书,差不多以一天一本的速度读完了各班级流传在外的各种杂文,散文、小说和黄色小说。
可以说我是一个被投喂了众多“有毒物质”的青少年。
但似乎我并没有长成一株毒草,也没有被关进监狱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我印象很深,高中时在一本杂志的读者问答栏目上,看到一个高中女生写信给杂志的编辑,她说自己因为好奇,摸了男朋友的生殖器,她的问题是:
我会不会怀孕?
我记得当时我把这则问题拿给很多同学看,大家在嘲笑之余都觉得不可思议,真的有如此白痴的高中女生吗?
后来我也在反思,我似乎不应该去嘲笑一个高中女生,还不知道只有性交才会怀孕。
毕竟,在这个性教育如此缺失的国度,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沉迷于各种杂书小说,自行堕落成“淫荡好色下流”的猥琐男。


很多做家长的,对血腥、暴力、色情等信息谈之色变。今天的小孩,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我想说的是,诸如色情电影这样的“不良内容”,无论你设置怎样的保护圈,不是说你的孩子可能依然会看到,而是一定会去看。
我今天依然觉得,如果说一个中学男生每天早上从床上醒来,心里都涌上一句话:
本座今日依然无欲无求。
我建议孩子的父母带他去男科医院看看,是不是踢球的时候伤到某个器官了?
不躁动的青春,那还能叫青春吗?
对性的好奇,青春期荷尔蒙的躁动,本就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天性。所谓天性,需要被规范和引导,但无法被压制和熄灭。
如今我也是一个小男孩的父亲,等他上中学的时候,假如我不小心在他电脑的播放器里,看到黄片的播放记录,难道破口大骂他“下流、变态、恶心人”,施加道德耻感,就能让他戒色吗?
何况,无论男女,为什么要以色欲为耻呢?
坦白讲,我觉得这根本没啥,只要画面的两个主角不都是男性,作为父亲我就不会特别震惊。毕竟,我在初三的时候,就已经和同学们一起溜到录像厅看黄碟了。
可超超看了那么多色情片,到今天来看,似乎也没有成长为一名强奸犯或者露阴癖啊。
或者我可以借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那句话,和儿子聊一聊什么是性,什么是爱。
“你或许知道关于性的一切,你可能知道很多体位,但你未必理解什么是男女之爱,体位是体位,爱是爱。”
男性在青年时总是混淆这一点,或者说,很多男人终其一生,也没能真正理解“性爱”一词。
我想表达的是,在审查稍微宽松的上世纪,我们80后小时候看《古惑仔》,看《力王》,看各种恐怖的僵尸片鬼片,趁父母不在家偷偷看他们藏起来的三级片……

(僵尸片古惑仔,是80后的青春记忆)
我认识的人不算少,反正我环顾自己身边,似乎没有一个人是因为这些“不干净”的文艺作品,走上犯罪的道路的,这些作品,似乎也没有将我和朋友们扭曲为一个个变态。
可如今呢,别说《古惑仔》这种“宣扬美化黑社会”的电影了,我们的荧幕上,连完全架空虚构的鬼片都没有了。
因为怕孩子学坏,因为怕不良内容毒害了孩子的心智,所以扛起三观、道德和正能量的大刀,将青少年世界的一切“杂草”都清除干净。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孩子已经深陷一间封闭、贫瘠、色彩单调的信息茧房里,以为全世界本就是这样一幅萧瑟的模样,在单一的价值观中所有人追逐着同一个虚妄的目标。
家长们还怕孩子们不小心瞥见窗外的风景,导致孩子的世界观崩溃,于是自告奋勇地在房间所有的窗户外,都用木板狠狠地钉死了。


然后他们放心地拍拍自己的胸口,安慰自己:
这回小孩终于能够身心健康地长大成人了。
我觉得这是一种近乎扭曲的“幼稚病”。
我想再一次朗读米瑟斯写在《自由与繁荣的国度》里这段话:
“当代人有一种唯命是从的倾向,只要某事不合心愿,就指望上级颁布禁令。虽然他们并不完全赞同禁令的全部内容,但也乐于贯彻执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些事实表明,奴性意识根深蒂固。要想将奴仆意识转变成公民意识,需要人们进行长期的自我教育。一个自由的人应当容忍他人想其之不想,为其之不为。应该克服那种只要是他觉得不妥当事情就打电话报警的习惯。”


(三)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一个孩子学坏,是因为读了几则寓言故事,玩了几局网络游戏,看了几部发型夸张穿戴怪异的动画片,或者不小心瞥见女明星身着礼服露出的诱人大腿或乳沟吗?
按照当下网络上所呈现出的观念水位,我想一定会有人回答说“是”。
林子大了,什么蛆都会有,我一直觉得一个正常的社会,一定也会存在一些极端的、非常恶心人的思想的拥趸者,这本不足为虑。
值得忧虑的是,当下铁拳的锤击标准和触发条件,似乎也跟着越来越低。
不过这并不是我所能妄议的,超超一介屁民,也只敢将意见薄对准那些狭隘的父母们。
我想,对于大多数心智正常,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不言自明的。
只是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满了掩耳盗铃的思维,也基于此,面对教育问题,一部分人的应对方式必然是刻舟求剑。
以一个政治正确的口号,以一个陈腐守旧的道德尺度,以“为你好”式的关爱未成年人的美好初衷——
在这种种努力之下,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恐怕已经没有几部文艺作品,敢宣称自己是全然健康、安全且毫无负能量的了。
在愈加苛刻的道德法官和三观警察的审判、巡视下,一个原本丰富、复杂、美丽、迷人且蕴含危险的精神世界,正愈发凋零得匮乏、单一、贫瘠、狭隘。
当然唯一可能“值得肯定”的,是孩子们的世界,似乎变得“安全”了。
但我总对这一切充满怀疑,如果说禁售《伊索寓言》,或者下架奥塔曼,或给男人的乳头打上马赛克,能够让孩子们“安全健康成长”的话,我不禁要问:
这些人的心中,到底是怎么定义【成长】一词的?
养孩子不是喂猪,只要吃饱了个子长起来穿得暖和就可以了。
对于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言,精神上的残缺难道不比身体上的残缺更可怕吗?
(四)
其实我明白,很多家长心底所渴求的,只是“听话懂事”。
作为父母,你当然可以利用自己天然的权力,去压制孩子所显露的某些行为习惯,但你压制不住人性中的猎奇、欲望和叛逆之火。
我们也都是从年轻时过来的,为什么自己成为家长之后就忘了:
一个人在青春期时,最反感的就是“爹味”啊。


为什么希腊神话中充满了各种“弑父”的情节,世界上有无数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内核都是“精神弑父”,因为这是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一种自我抗争,事实上,一个孩子叛逆的表现,往往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一种意识觉醒。
我当然也希望孩子能够听话,但作为一个人,我又希望他能别那么听话——如果我说什么他做什么,全然按照我的规划路线行进,我倒是要带小孩去看看精神科医生。
因为当这样的孩子脱离父母的怀抱,走进真正的“森林”之后,一定不会道路漫长,更不会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一个人只有见识过真实世界的波澜壮阔与瑰丽多姿,才不会走向狭隘贫瘠的人生。
我想说的是,父母怀抱之外的世界的确是危险的。但在某种维度上,世界的迷人之处,也蕴含在某些危险里。
面对世界的危险,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的是,如何认知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应对风险,而不是试图完全清除和隔绝危险,不仅仅要建造温室,还要消灭这间温室内的所有细菌。


很多父母的做法,和他们所期待的结果,完全呈现出一种极其扭曲的悖论: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一间“无菌室”里长大,然后成长为一个思想独立、勇敢自信、“百毒不侵”的优质人类。
达尔文已经告诉过我们,自然界没有这样的道理。
我常常庆幸,庆幸这帮爱到处举报的“三观警察”们不爱读书,否则他们看到那么多名著中,那么多露骨的性爱描写,那么多残忍血腥的屠杀虐待,那么多三观不正的通奸出轨,还不上书号召再一次“焚书坑儒”啊?
我并不是在遗憾这些走进21世纪的父母,心智仍如此低幼和愚蠢,我只是很可怜这些父母膝下的孩子。
他们还那么小,就被残忍地扔进了一口温暖的枯井中。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PS.「超慧选」小店今日上新,可点击下面文字链接购买。




【继续阅读】


欧金中面临的困境,至死也未能解决


农村光棍们的“被窝”还会继续冰冷下去


面对孩子“无药可医”的绝境,一个高中学历的父亲能做些什么?


拉闸限电和“一盘大棋”


赌性未必坚强:前首富们的豪赌往事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