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何鼓励生育?对不起,我反对这类提案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677篇文章
很好听,推荐听听。
封面图为《霸王别姬》影像。
“人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
(一)
这几天,关于人口话题有两张对比鲜明的图片,被屡屡提及。
一张是虽未经证实,但未来一定会发生的事——印度总人口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我看了一圈,国内外迄今尚未有任何一家严肃媒体和机构,证实图片上人口数据的真实性。
它只是一家网站根据印度人口数据和出生率统计,在算法下生成的“预测数据”,数据并不真实。
但一个确定的潜在事实是,基于中印两国当下的人口基数和生育率,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只是时间问题。
甚至,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快得多。
这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宏观洞察或数学模型演算,只需要小学水平的简单计算就能得出。
一方面,印度2020年总人口已达13.8亿,而在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上,印度人还保持着2.24%的人口出生率。
庞大的人口基数,高于世代更替水平的出生率,让印度在有数据统计的过往5年,每年的净增人口都超过1300万。
网友们常常说中国经济可以“吊打三哥”,但在净增人口这个维度,说印度吊打我们,一点算不得夸张。
去年有一则炸屏的新闻,或许很多人还有印象:
2020年,中国出生率首次跌破1%。
2020年,中国的净增人口只有可怜的204万,连印度的尾巴都比不上。而在2019年,中国的净增人口是467万,下跌幅度超过50%。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人口学家原新教授曾对媒体表示:
“在14亿的人口基数面前,204万是一个很微小的数字,几乎相当于没有。”
今年刚刚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中国距人口负增长仅一步之遥:
中国2021年的出生率骤降至0.75%,14亿基数的人口大国,一年的净增人口仅有48万人。
中国人生育率的断崖式下跌(这个用词丝毫算不上夸张),是近两年媒体和舆论讨论的高频话题。
在结婚率暴跌,出生率暴跌,老龄化加速,中国人口即将迎来负增长的人口大背景下,不管这届年轻人怎么想,但有人是真着急了,所以大会当前,出现这张刷屏的图也就不为稀奇了:
一日之内,鼓励生育勇摘7条热搜。
而诡异的是,其中5条针对的都是如何刺激三胎生育率。
好家伙,这在物理学领域属于“反重力”吧?
一个基本常识是,一对夫妻得先生一胎和二胎之后,再次生育的孩子才能算三胎吧?
年轻人连一胎二胎都不愿意生的现实下,一群人高屋建瓴地在为三孩家庭勾勒“空中楼阁”里的幸福蓝图。
几个菜啊,喝成这样?
(二)
发钱、发福利、免费幼儿园……大体上说,问题不太大,因为只要经济统筹的好,它依然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增量式鼓励”。
虽然从日韩欧洲等各国的经验来看,这些招式我们不仅上得晚,而且它们实际上作用非常有限。
但那则扎眼的“第三孩高考加10至20分”,就一整个变了味。
在我个人朴素的价值判断里,只有烈士子女中高考加分属合情合理,值得被鼓励。
虽然理论上,给烈士子女加分也造成某种教育不公平,但重要的是它并不属于那种“以贡献换特权”的逻辑,因为成为烈士的先决条件是牺牲生命。
生命大于一切,基于一个最朴素的常识,我想没有任何一位烈士,在牺牲之前,会权衡考虑自己和孩子会获得多少收益。
除此之外,我觉得少数民族、归侨华侨子女等群体所享受的高考加分政策,都应该逐步取消。
虽然,超哥全家都属于少数民族。
“人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
面对为三孩高考加20分这样的声音和思维,剥离掉最外面那层看似“忧国忧民”的外壳,内观其核心逻辑和价值观,依然是将人作为手段。
是为了某一个宏大的、正确的目标,将个体工具化了。
从根本上,在这类问题面前,我们面对的从来不是“有没有效果”的争论,而是“对与错”的价值立场。
类似的鼓励,本质上仍是“慷他人之慨”,因为这样的激励,不是一种增量式的激励——它的本质是以损害更多人的利益,去奖励那些“听话”的人。
在现行的大学招生政策下,所有省市的名校名额都是相对固定的。加分者实际上通过不公平的竞争方式,挤占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高校录取资源。
它宣扬的是一种极度内卷的价值观,如果你不生三胎,那孩子从小就站在了教育公平的起跑线外——如果你不站起来看电影,就只能看别人的后脑勺。更恶心的是,三个孩子只能站起来一个,在家庭内部,老大老二都充当了三宝的垫脚石。
这样的建议,实质上损伤了社会公平。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公平不是一个可以被随意分配和奖赏的资源,公平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基于高考在中国社会所扮演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可以说,任何对高考不公平的决策,伤害的都是整个社会的公平,都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割裂与矛盾。
如果任由诸如此类的逻辑横行,社会价值观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扭曲,公众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危险的思维:
“只要为某个宏大的社会目标做出贡献,反过来就能获得某种特权加持,以某种损害公众共同利益的方式,为自己和后代谋利”。
这样是不对的,更不应该被鼓励。
我反对这样以鼓励生育之名,伤害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提案。
当然,在此地举手反对,永远会有人问:你是谁,你算老几?你为社会做过什么贡献?
嗯,我只是个nobody,但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我反对。
我只是想表达反对的意见,发出一丝微弱的反对声音。
(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娱乐圈出点什么事儿,明星们发微博都会用到一个词:
无意占用公共资源。
不管明星们是否真的理解这句话,但类似的表述确实可以看做某种观念层面的进步。
在普遍告别物质贫瘠的当下,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关注力和舆论声量,的确是一种极其宝贵和珍稀的公共资源。
这份公共资源可以被放在“你怎么看大S再婚”上,也可以被放在追问“如何保障被拐妇女权益和加强地方监督问责机制”上。
几乎每年两会,都会有一些“争议性”提案被媒体挖掘出来,卷入公众质疑和嘲笑的声浪中。
开大会其实挺不容易的,尤其是这种全国大会,各个方面的成本很高,组织、协调、安排会议所付出的经济成本自不必说。这么多代表委员和高层领导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是难以衡量的。
这本是一个聚焦公共福祉,聚焦社会公平正义的严肃场合,每年都出现一些我二舅姥爷坐在村口大槐树下,抠着脚也能想出来的“灵思妙计”——
这不是浪费公共资源是什么?
真诚希望以后类似的奇葩提案能彻底消失。
希望提案者能够真正正视那些核心的、困难的“真问题”,不要慷他人之慨,真正致力于解决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在可以想象的未来,面对惨淡的出生率数据和人口负增长现实,或许还会有更奇葩、更刺耳、更荒谬的鼓励生育的声音和建议冒出来。
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警惕那些将人“工具化”的生育鼓励政策,基于那段晦暗的并不遥远的历史,这种警惕不应该仅仅存在于女性群体。
如何提升生育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一项庞杂艰难的系统工程。
包括但不限于降低房价收入比率,降低生育的直接和间接成本,降低育儿和教育成本,完善丰富学前托育、幼托机构资源,完善产假制度,消弭职场女性育儿歧视,建设生育友好型、儿童友好型社会等等……
恕我不想再辅以赘言了,因为任何一位真正关注生育率的研究者都知道,相关的严肃讨论早已汗牛充栋。
可我们所处的现实尴尬之处在于:
很多人分析起问题来头头是道,不过你仔细一听,他的逻辑依然是那套“瞧好了您,爷们儿有奇招,看爷们儿怎么给你一口吃个胖子”的思维。
对真正核心的话题,艰难的问题聊以塞责,反而苦心孤诣于不痛不痒的边缘问题,做出一副忧国忧民之姿。
也罢。掩耳盗铃的故事,从来不止存在于寓言故事中。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PS.「超慧选」小店今日上新,可点击下面文字链接购买。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