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也曾抓住过“时代红利”的人

慧超 思维补丁
2024-11-13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728篇文章

不错的一首歌,推荐听听。

头图by电影《暴裂无声》。


“一切皆有时


(一)

“你也是一个曾抓住过时代红利的人啊!”


最近这些年和形色各异的人聊天,谈到我从公关转向自媒体的运营,经常听到类似上面这样的感叹,语境不一,有羡慕者、有佩服者、有不平者,当然,揶揄者和讽刺者亦有之。


坦白讲,一个身处红利期的人,对这类论调大抵是不以为然的。


首先是因为时代红利所带来的“加速感”,以及这份加速所导致的巨大亢奋与疲惫。


当你全情投入一件事的时候,整个世界是静止的,即心理学所谓的心流(Flow),在此之下,外界的喧嚣、吵闹、潮流和争议全都消失了。


所以,当一个人被时代的红利推着向前走,就很容易导致一个现象:


处在风暴中心的人,感受不到风。



我印象深刻,在最忙碌的那两年,我的疲劳程度是显著高于在公关行业长期恶性加班的状态。


有好几次,我们家小朋友生病发烧,我这个做爸爸的都没法陪他去医院看病,只能拜托夫人和家里的老人。在椅子上经常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三餐别说规律了,常常是合为一餐。


不是刻意为之,确实忙到了那个地步。Deadline近在咫尺,做人做事,守承诺、尊契约是最起码的合作基础。


项目多到写不完,商务合作和广告邀约多到接不过来,以至于每个月都要拒绝掉许多不错的商务合作(不入流的和资质可疑的就更多了)。


纵然对一个精力旺盛的人,精力也是有限的资源。处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个人是被过度透支的,这也意味着,你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很多“虚”的东西,譬如时代的贝塔与个人的阿尔法这样的问题——


你只想在写完这篇稿子之后,好好躺在床上睡一觉,恢复一下已经虚脱的精气神。


当然,更重要的因素来自于幸存者偏差下的“主角滤镜”,在这样的滤镜之下,很容易导致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失真。


在高铁上奔跑的人,会误以为自己的速度可以秒杀博尔特。


我没有那么自大,事实上更多时候我是个容易自卑的人。但当一个人被时代红利所裹挟,其思考和观察的视角,往往会产生某种不可控的畸变。


所以,我明明知道自己并非第一流的写作者,但在时代红利巨大的反馈之下,依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荒唐的结论:


或许这一切,都是我应得的。毕竟,你超哥也算是一个很勤奋,很努力的人。


我还记得那段时间,自己发过这样一则朋友圈:


“对于写作者,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只要你勤奋一些,甚至不需要多少天赋,年入百万并非镜花水月般的梦。”


站在那个时间点,各路企业、征文活动的约稿费,广告费,各个平台的月度奖励、流量分成,月入十万真的是很平常的事,甚至月入几十万的情况也称不上“偶尔”。


而我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自媒体作者。那些年,对于很多所谓的“头部大号”而言,月入百万,年入数千万,也是一件“稀疏平常”之事。



眼见着,媒体人转型了,投资人入场了,“内容创业”等种种名词被创造了出来,原本默默无闻的“码字民工”登上舞台,对着台下无数眼光贪婪的追风者大谈“成功路径”。


整个圈子一片靡靡之音,身边充斥着自媒体朋友的各种花式“炫富”,似乎每个人抬起头,都能看到一片更灿烂的未来。


站在当下回头望,所有的这一切,不过是时代宏音的一次小小律动。


当时的这些想法,当时那片每个人都曾亲眼目睹的“灿烂明天”,是多么虚妄,多么天真啊!


(二)


“人生发财靠康波。”


最近这两年,已故的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的名字,再一次被一些特定圈层中人(比如投资圈),频繁提及。


他那篇《人生就是一场康波》,我不止一次在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刷到过。



周金涛生前已盛名在外,被誉为中国最懂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人。在2007年,他以“康波衰退一次冲击”理论成功预测了次贷危机;2015年成功预测了全球资产的剧烈动荡;2016年成功预测了中国经济触底回升,以及大宗商品的现象级反弹……



2020年A股市场的结构性大牛市之中,周金涛于2006年的预测“或将于2020年出现证券市场大繁荣”,曾经刷爆了雪球等投资者社区。



周金涛因此有了“周期天王”的盛名,他那本出版之时并未引起波澜的《涛动周期论》,在其去世后被卖到脱销,以至于这本“冷门书”被加印了十几次。


有一个经典的辩题是:


人的一生,到底是选择更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


周天王给出的答案,肯定是前者更重要,选错了,再怎么努力也是一场空。


周金涛生前有许多金句,基本上都是在阐释相同的一种逻辑:


“人生的财富不是靠工资,而是靠你对于资产价格的投资。”


“有人觉得自己很牛,有很大的本事,能赚很多的钱,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在宿命中运行。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的大系统中运行,社会大系统给你时间、机会,你就有时间和机会,社会大系统不给你机会,再努力也没用。”


前首富许家印的故事,简直就是周期波动的教科书级案例。


2014年,彼时地产界“一哥”万科喊出“楼市进入白银时代”,引发业界一片嘲讽之声。


“大哥做太久,眼神花了。”


彼时彼刻,市场的共识是,房地产市场形势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大好,是从形势大好走向形势更好。


白银时代?拜托,分明是从黄金时代走向钻石时代。



在万科卸杠杆收缩的时候,以恒大为代表的诸多房企,纷纷加大药量,加大杠杆,加速回转周期,一场泡沫般的房地产狂欢开始了。


后来,网络上风靡的段子是:


“钱不是银行印的,钱是许家印的”。


许老板成了中国首富,恒大以火箭般的速度超越万科、碧桂园登顶“地产界一哥”。业绩发布会上捷报频传,多项指标稳居行业第一。



那些年,除了卖房子,许老板涉足多个行业,矿泉水、粮油、造车,且均放出豪言,誓要颠覆行业。


这就很典型,踩对风口的人,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能成。非常可惜的是,这些跨界动辄亏损几十亿的失败,并未能警醒许老板。



“什么只是踩对了时代红利?那都是碌碌无为之辈的嫉妒之言,我分明就是比别人更牛逼。”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许老板的种种努力,结果是让无数的购房者“窒息”。


一头大象的倒下,当然是许许多多的合力共同作用下的悲剧。


但这其中的核心,是这家企业在一个行业周期的衰退阶段,加极高、极危险的杠杆,试图去博繁荣期的一场大梦,因此注定加速走向自己的“萧条”(失败)。


万物皆周期。在衰退的周期之中,越努力,可能失败得越快。


(三)


笃信努力的朋友,大概对周期论不以为然。


确实,站在个人视角下,宏观周期玄之又玄,而个人努力却立竿见影,在任何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努力一些,总是能带来一丝丝的确定性。


所以,笃信努力的人,喜欢重复本山大叔那句话:


“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呐?”



努力的确很重要。但站在“选择”的视角下,努力,确实又是一种低成本、低门槛,高竞争烈度的奋斗方式。


因为,只要激励得当,每个人都可以很努力。


除此之外,努力本身显然是一种有限游戏,你可以比别人更努力,但这种优势是极为有限的。


纵然是马斯克,一天也不能拥有25个小时去努力。


这其中,许多人一直以来误解了“选择”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勇气。如果认真去剖析,做选择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勇气,是非常高的。


恢复高考后,那些选择读书报考大学的人;入世后,那些选择从体制内辞职下海创业的人;千禧年前后,那些从名校毕业后放弃传统“好单位”,选择投身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


他们中的很多人,功成名就后大概都听过相似的一句话:


“他不过是运气好,踩对了风口,如果当初我也做了那样的选择,成就不一定比他低!”


说这种话的人,就是很典型地低估了“选择”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勇气。


这样的思维,纵然时光倒流让他再选一次,他还是会选择安稳,选择不变,选择随波逐流。


看见机会的人其实很多。这其中,看见机会又能够对机会进行缜密思考的人(比如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天赋、能力和资源,接住机会),就少了一大半。


看见机会,并对机会进行缜密思考和分析,且愿意付出行动的人,充其量只有一成比例。


而这其中,能坚持下来,持续投入、日拱一卒,不为其他更好诱惑(机会)所动的人,又要去掉十之七八。


最终就是,可能有100个人看到了机会,只有10个人经过缜密思考,并付出了行动,最终坚持下来的人,可能只有两个。


“做选择”意味着一个人要付出思考、做出判断,并以巨大勇气付诸行动,支付机会成本。


而拥有缜密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意味着一个人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求知、学习、思辨。至于勇气,那更是世人极其稀缺的品质。


所以,做选择的背后,并不单纯仅仅是好运气。做选择,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巨大的努力。


作为一个曾经短暂地抓住过“时代红利”的人,对“做选择”,我还有另外一个理解:


相对于做什么而言,选择不做什么,同样很重要。


在整个行业都赢麻了的那几年,我接触了很多新朋友,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对我仍然保持“独狼作战”大感惋惜,纷纷劝我乘风破浪,做大做强:


“慧超,你应该趁着这个趋势,赶紧把team组起来,扩大规模,矩阵号搞起来,知识付费课程也要卖起来,视频团队养起来,短视频风口也要重金砸出几个IP……”


我都没有去做。


但根据我有限的了解,这个行业里很多人,是完完全全按照这个剧本走了一遍。很遗憾,鲜有人成功,更多的人,是凭本事亏光了时代红利所给予的馈赠。


投资界有一句话非常经典:


“不要将时代赋予的贝塔(时代红利),误当成自己的阿尔法(个人能力)。”


如今超哥人到中年,愈发觉得:


人生,也有周期。


喧嚣有时,寂静有时,相聚有时,分别有时,孤独亦有时。


人生这短短几十年,有时激荡,有时和缓,有时收获,有时播种,有时,只能等待。


等待一场雨,等待一轮烈日,或者等待地下那无声但澎湃的茁壮。


万事万物,皆有自己的时辰,与节奏。


一切皆有时。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继续阅读】


“新青年”似乎正退回至“旧洞穴”


文科的“无用”与伟力


《漫长的季节》,往事并不如烟


与蛆搏斗的人


拒绝这一页历史被轻轻翻过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维补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