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去做那个持续加压的人

慧超 思维补丁
2024-11-13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753篇文章

很喜欢的一首歌,推荐听听。

头图by《纸牌屋》。


“你叫什么名字?


(一)

“扇那一巴掌给我爽到了。”


Manner咖啡一天喜提两度热搜,起因都是因为自家门店的咖啡师,和等待咖啡的顾客之间起了严重冲突。


对于一个快消品牌而言,这无疑是很恶劣的负面事件。但我注意到,评论区中大多数网友,都对咖啡师的过激行为表示不同程度的“理解”,其中有1.3万人,把文首这句评论,推到了热评第一的位置。


很显然,人们在崩溃暴怒的咖啡店员身上,窥见了自己的影子。


关于系统性的压榨和无处可逃的内卷生态,打工人早已积怨日久,对店员过激行为共情的背后,是打工人感同身受的肉体疲惫与精神痛彻。



何况,在完整的视频里,那位行为失当的男店员“发疯”之前,他曾反复道歉,乞求理解,但仍被持续地施加压力和投诉威胁。


这种把人逼到墙角后仍不止不休的行为,对于屏幕前的“社畜”们,自有唇亡齿寒之怨感。


办公室坐久了,可能很多人对站着干一天活能有多累,已缺乏基本的概念了。反正这样的工作,我是没那个体力和韧性去做的。


为了保护腰椎,我买了个站立式的工作台,日常我穿着很舒服的厚底拖鞋,踩在柔软的地毯上,最多站上三个小时,疲惫感就已很明显。


而这些店员要在一个两三平米的空间里,一站八九个小时,还要手脚不停地忙来忙去:制作咖啡,清洗器具,点单、打包、理货等等繁杂事项——而根据媒体报道,Manner这类平价咖啡连锁店,一个咖啡师的工资不过就在5000元上下。


如果你对上海的物价和生活成本有基本的概念,就会明白,这么点薪水,根本cover不住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奴隶式”的委屈。


而更关键的是,在顾客的步步紧逼之上,那个看不见摸不到却坚硬的、庞大的、令人的窒息的系统,已将一个人作为工具的属性,拧到了最紧绷,最高效的状态。


今天我看到有财经媒体分析,Manner这样的咖啡店,日营业额在5000元以下的,一个店只会分配一名店员,如果按营业额5000来计算,意味着一个人每天要制作超过300杯以上的咖啡。



(二)


来自“系统”之上的压力,是一只强硬的、无形加压的巨手。


还是上面那条视频,如果你仔细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可以清楚地听到,在顾客不依不饶的最后一刻,在这名顾客举起手机试图拍摄店员面貌的前一秒,那个年轻的咖啡师还在给她道歉:


“影响您体验了,不好意思!”


直到女顾客仍不依不饶地逼问店员的名字,并举起手机开始记录之后——积压已久的怒气终于爆发。


对于顾客而言,逼问名字,拍摄记录,或许意在维权,方便日后投诉。


然而对于店员而言,这样的举动,则很可能构成了某种人格上的羞辱。


他们的内心感受,很可能不是惶恐于“我可能要被罚钱了”,更有可能是愤怒于这样一种人格被欺辱,而自我又无法反抗的心理暗示:


“你一个底层小瘪三,我还治不了你!看老娘一个投诉,就让你一天白干!”


是的,仍是那个系统性的压力与榨取。


那位盛气凌人的顾客所仰仗的,也是店员背后的那个系统。她清楚自己“上帝”的身份优势,她清楚那个系统会态度恭谨地站在自己一边,然后冷酷地将压力和冷气,传递给那个店员。


一方面所有人都在抱怨自己的行业很卷,很不人道,但同时反过来,我们常常又不遗余力地去“卷别人”。


我所谓的“卷别人”,不是一种对产品和价格的苛求。而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带有欺辱性质的吹毛求疵——试想一下,这个不依不饶的顾客,面对她的重要客户,面对她的上司老板,会因为多等了2分钟,而喋喋不休吗?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欺负人”。这是一种道德和阶层上的审视,是一种颐指气使的态度和情绪,是一种依凭优势地位理所应当的咄咄逼人。


譬如在店员使用敬语反复道歉之下,仍要举起手机等待和记录他的崩溃,并威胁将投诉给那个可以控制他的庞大系统,寻求更进一步的严厉惩罚与羞辱……


譬如有些人平时刷抖音,一刷就是两三个小时,可点份外卖,恨不得盯着人家外卖小哥的骑行轨迹催,超时两分钟就要甩脸子、写差评,外加言语训斥:


“你知不知道你耽误我时间了?!”


当然,我知道我这样写,很多人要骂:就你圣母白莲花,老子花了钱的,他们就应该准时、服务周到、微笑礼貌……


这话听起来是没错,但这种逻辑所指向的,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效率至上,人皆工具”的世界。


我记得曾经和几个朋友聊类似的话题时,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崇尚效率至上的社会,哪哪都好,就是缺乏一些基本的人文关怀。处处视别人为工具的人,自己也注定要沦为工具。


况且很多事,本不用那么慌张和着急,一杯咖啡而已,多等五分钟,你的生活就会变得很糟嘛?


一个惴惴不安的、锱铢必较的、睚眦必报的社会,绝不会是一个令人感到美好、恬逸、放松的社会。


高压下的窒息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三)


当然,情绪过激下出手打人,肯定是不对的,尤其是作为服务业的一员。


但另一个维度上,这样的社会共识,也会无意间造成一种“职业性歧视”,即你是服务员,就应该微笑、和气、被人呼来喝去,乃至唾面自干。


所以加压的,不仅仅是那个庞大的系统,还有更为庞大的社会观念以及群体无意识。


我想起几年前项飙老师谈”内卷“的一段采访,在这篇采访中,项飙表示我们的当下社会的内卷,是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内卷:


“成功者要失败者一定要承认自己是失败的。你不仅是在钱上少一点,物质生活上差一点,而且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头,一定要去承认你是没有什么用的,是失败的。”


是的,面对这种种压力,个体是孱弱的,孤立无援且无处倾诉的。


很多时候,向你加压的人,不仅仅要你承认,你是个失败者,还要不依不饶地用言语和社会规范,不间断地羞辱你:


“你就该受着!你既然挣的是这份钱,就该受得住这份气!谁让你是服务员/咖啡师/送外卖的/送快递的/开出租的呢?”


对人的物化,已经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某种“共谋”。


于是,更多的人习惯了在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向下加压,也习惯了,在自己处于劣势地位时,被欺辱,被践踏,被手持手机盛气凌人的“工具人”威胁说:


“你叫什么名字?我要投诉你”!


(四)


听到那个被打的女顾客,在震惊之余喊出了一句话:


“你竟然敢打我?”


说真的,我实在是觉得这句话太天真,太自以为是,甚至透露着一种不谙世事的高高在上。


我的意思是,如果她留心这几年的社会新闻,就不该有这样的自信。


一个精神上已经被逼到墙角上的人,凭什么不敢打你?


社会上莫名其妙的崩溃和“无目的”的伤害,并不鲜见。别忘了,就在两天前,上海地铁还出现了恶性的持刀伤人事件。


“你竟然敢伤害我?”在这样的新闻面前无疑是天真的,虽然警方没有给出更多的行凶动机,但综合现场情况,这显然像一起随机的泄愤,而非有目的的复仇。


我经常有一种感觉,如今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很大,很多人已经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只差那飘然落下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故意伤害事件,都是所谓的“激情犯罪”,甚至很多伤人者,都是人们固有印象中的“好人”、“老实人”,他们在日常中反复被社会和他人拍打、挤压,在大多数时刻都能像皮球一样,迅速恢复如初,露出职业性的微笑。


只是有一天,这只“皮球”,突然爆了。而危险的是,压力是在一个人内心中一点点积聚的,爆炸前没有任何征兆。


要提醒自己,可能站在你面前的人,前一秒还在以职业性的微笑向你道歉,后一秒内心已经按下了世界末日的核按钮。


来自系统的,体制的,观念的,社会的,他人的,持续的,昼夜不停歇的“压力”,会对一个健康的人格,造成某种不可逆转的创伤。


面对这无所不在的压力,很多时候,个体是异常孤独和无助的。有时他甚至会质疑自己作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当这样的疑问和精神危机一旦产生,一个人也就离崩溃和发疯不远了。


这种持续加压所带来的内心崩溃,往往会呈现出两个极端:


一种是走向自我放弃的麻木,他们只能选择“自我泄气”,以抵御这汹涌且永无止息的外部压力。


一种则是走向崩溃的“爆炸”,这也是一种倾泻压力的方式,只不过它是危险的,不仅容易带来自我的毁灭,而且容易伤及无辜。


真的,不要去做那个持续加压的人。不要把一个境遇、阶层、权力资源不及自己的人,往墙角里逼。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PS.「超慧选」小店今日上新,可点击下面文字链接选购:





【继续阅读】


宋英宗想管爸爸叫爸爸的政治性难题


一个社会的“流量饥渴症”


就在这虚假的沃土上奋力奔跑


宗庆后泉下有知,也会恐惧于这份狂热


拒绝这一页历史被轻轻翻过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思维补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