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的“流量饥渴症”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751篇文章
很喜欢的一首歌。
头图为新晋顶流郭有才直播。
“朝闻道,夕可死矣”
“郭有才的花期,比菏泽的牡丹还短。”
媒体回溯菏泽南站短暂的“流量狂欢”,发出如上感慨。
其实,这是郭有才们注定的命运。类似的“流量流星”,人们已目睹、并遗忘了许多,将来也还会有更多的“流星”,倏忽滑过。
淄博烧烤小哥,天津跳水大爷,乡村顶流张同学,靠普通人标签突然蹿红的于文亮,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的闻神闻会军……
看着这些名字,你是否已经感到些许陌生和恍惚,一如那首曾经在全中国飘荡的“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今时再听,恐怕只徒留尴尬了。
但其实这一切并不构成任何问题。人们更关心的问题,明晃晃地写在每一个卖力表演者的脸上:
“怎样才能如流星般在众人仰视的目光中,一闪而过?”
在郭有才这种现象级的网红一夜成名背后,是形形色色的各路直播艺人,从天南海北涌入菏泽南站。
所有人心知肚明,且并不讳言自己是在“蹭流量”。流量场中打滚,讲究姿态优美,无异于自取其辱,所谓“脸面”,是实打实的粉丝数据决定的。
(聚集在菏泽南站上的各路网红)
事实上,对流量的饥渴,不仅仅是主流语境下满蕴“贬义”的网红们。
一众官媒早已赤脚下场,在这片泥泞之地卖力奔跑,若论“标题党”之夸张、流俗、故意诱导,主流官媒的功力实属炉火纯青。
别忘了,如今早已被各大媒体娴熟应用的“刚刚体”,其始作俑者恰是某浓眉大眼的官媒。
公众自然被裹挟进这场流量的盛宴之中,大快朵颐,不亦乐乎。
“蹭流量”近乎成了全民的共识,普通人没有一夜爆红的妄图,但自己抖音小红书朋友圈页面上的新增点赞,已足以刺激他们产生足够的多巴胺。
譬如南京那位用开水冲速溶咖啡的朴实阿姨,前来拍摄打卡的队伍一度逶迤近百米。
他们的拍摄手法,甚至连问题、对白都如复制粘贴般了无新意,但人群仍如旅鼠般举着手机趋之若鹜,为一杯10块钱的现冲速溶咖啡排队1个小时……
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几个月前,成都某小区内一处建设器材,以“成都迪士尼”的标签忽然爆火。
蜂拥而来的拍摄者挤满了这个小小的园地,在脑中无“梗”的普通居民看来, 这些人脑中仿佛被人植入了相同的一套执行程序——
因为他们来到此地,排队几个小时,只是为了在那个简陋的器材上,以相同的姿势喊上几句相同的歌词,仅此而已。
作为85后的一员,很多时候我的确看不懂这股对“动作一致,整齐划一”极度饥渴的风潮。
遥想我们年轻的时候,年轻人流行的还是标新立异,同龄人追求的都是“老子和他们不一样!”
但今天的年轻人,似乎更愿意紧贴主流声浪,生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一个网红拍照打卡点,不排上半小时队就不值得一去。
言而总之,“流量饥渴症”近乎成为了一个社会的集体表征。
(二)
之于主流审美,类似郭有才式的一夜蹿红向来不讨人喜。
虽然有着励志的外衣,但其形式毕竟粗糙。何况,其出身草根的坎坷身世,配上极具辨识度的悲情唱腔,恰好满足了部分民众心中郁郁不得发的生活日艰之感。
因此,若以社会心理学剖析,郭氏之红,折射的是当下社会情绪中的“集体性苦郁”,而这份苦涩,是为某种视角所不容的。
所以菏泽南站上短暂的“直播狂欢”因不可抗力戛然而止,也便不难理解。
亦有很多人出言讽刺,说郭有才走红后的菏泽南站挤满了“牛鬼蛇神”。
其实,类似的批评自直播经济兴起后,已沦为老生常谈。很多现象级网红一夜成名之后,他们直播发迹的地方往往会迎来众多的朝觐者。
于是在那些特殊的时间段,所谓“网红一条街”、“直播一条街”上便是昼夜不歇的各路主播。
面对以上种种,批评者也曾以鄙夷的声音啐道:
“群魔乱舞,世风日下,这个社会病了,年轻人价值观沦丧得厉害!”
一副国有忧兮民有疾的惆怅语调,哀叹年轻人不崇文不尚武,全都削尖了脑袋想当网红。
坦白说,我如今对这些声音颇不以为然。
瞧着各色人等或着奇装异服,或袒胸脯大腿,或放浪疯癫……若拿着主流价值观的标尺去量,此上种种确实扎眼,显得低俗廉价,更与强国之道相悖。
但拿着“伟光正”的棒子动辄得咎,其实也是一种廉价的批评,甚至可以说这种批评也是一种迎合。
现代经济学早有明示:需求牵引供给。
审美与道德评判是十分主观的事情,“魑魅魍魉群魔乱舞”和“千姿万态百花齐放”,就看你怎么去解读了。
一位已故的人民所敬爱的老人曾经说过: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你要说自己平素喜欢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布罗茨基和哈耶克,自认至少是文化主流人士……
那超哥要拜托兄台仔细照照镜子,好认清自己,认清现实:
你才不是现实语境中的所谓主流大众,你分明是此地的文化非主流和奇葩小众。
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主流人群——
这三者,并无付丽、从属关系,甚至很多时候是相悖的,你千万不要混淆。
(三)
虽然抖音的敏感词已经丰富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以至于很多最基本的日常沟通词汇都变得很危险。
比如钱要说成“米”,直播间要叫“波波间”,疫情要说成“口罩”,警察要说成“叔叔”……
但不可否认,抖快等短视频平台,仍为普通人提供了一条极其包容多元的可能性。
无论是擦边、博丑还是装傻卖苦,依凭流量翻身,仍是当下现实里极罕见的,无需很多资本,很高学历,很强人脉,很牛背景,也可能实现鲤鱼跃龙门的“创业圣经”。
道德批判总是容易的,但掌控批判话语权的人可能意识不到,“可能性”这三个字,之于草根们,是多么稀罕,多么宝贵,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某种意义上来讲,批评年轻人都渴望成为网红,会导致社会文化沦丧,乃至拖累经济下行的论调,存在一种自以为是的盲视。
一个朴素的道理是:村民们都聚在树荫下打扑克,更可能的原因不是该村赌博成风,而是人们无工可打,无劳可务。
或许,是因为阶层跃升通路愈加逼仄,下行周期中机会稀少,顺风口和好工作都显得稀薄,人群才对流量呈现出如此姿态畸形苦涩,不顾自尊的饥渴。
其实所谓自尊,如果你真顺着底层的泥泞一路蹒跚走来,就会明白,它是一个他人和自己谈起来都会发笑的词汇。
犹记得,在监管尚未下场的流量蛮荒时代,为了能够“红”,有人能生吞活蛇活鼠生吃病死猪,有人直播吃灯泡用炮仗炸裤裆,还有未成年孩童配合父母一起演绎黄段子……
如今虽然监管日严,但类似的故事并未消失。近两年,就有不止一位草根网红因大量饮酒导致猝死。
当你看着他们将一瓶又一瓶的高度白酒灌进喉咙,在瞳孔震惊和心理不适之余,也会开始明白:
流量平台中呈现如此疯癫丑态的底层民众,缺乏的从来不是咽苦吞甘、任劳任怨、朝夕不倦的精神建设,草芥小民所缺的,不过就是“可能性”这三个字。
为了这三个字,从未得到它的人,可以不惜性命。
(四)
从质疑到向往,“流量密码”是如今人人追慕的《葵花宝典》。今天的数码博主聊个机械键盘,镜头也要从一双黑丝美腿开始拍起。
流量不眠,平台需要营造一个又一个的“流量偶像神话”,他们突然爆红,迅速引发众人跟随、模仿……
一时间,满世界都是同一曲BGM,同一段舞蹈,同一种拍摄逻辑,于是用户迅速厌烦,新晋网红如流星般倏忽滑过。
所有这一切,无不像一个巨大而高速转动的螺旋。
一方面,它提供猎奇,嫉妒,幻想,慰藉,慷慨地喂养着每一名用户的欲望,使得人们趋之若鹜,公众如羊群般盲从又疲惫,从清晨爽到黑夜。
另一方面,它试图榨尽每一个用户的每一秒细碎闲时,它也是每时每刻抽在创作者神经上的沾水鞭子,只要还试图在这片沃土上挖掘,它就是流量矿工们永恒的梦魇。
无论是用户还是主播,无不是这个巨大螺旋加速运转的燃料和血包。
被及时满足的情绪爽点,被精心谀媚的公众,被刻意塑造又迅速粉碎的“流量偶像”,一切都是易碎的,即时的,快餐式的,令人迅速满足,然后又迅速腻烦的。
如此说来,“火遍全网”不过是一个恶毒的魔咒:
如螳螂求偶,功成之日,也是身死之时。无限风光占尽,余下的,便只有逐渐黯淡的灰烬。
这是宿命,也是早已写好的剧本。
但人们并不在意,是的,对于许许多多的人而言,爆红后注定被人淡忘的残酷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们从未被人群注视过,从未有过成为人群焦点的经历,他们从未闪耀过。
烟花易冷,尽人皆知。
但它仍是那个令平凡人悬悬而望的神霄绛阙。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PS.「超慧选」小店今日上新,可点击下面文字链接选购: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