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张哲时,刚好遇到暴雨,刚勘完景打算进组的他被迫留在了上海。屋外狂风大作,淅淅沥沥的雨打在落地窗上又慢慢滑落,咖啡厅里静谧自在,我们与他闲谈,过往的经历和忙碌的日常让对话漫无目的地进行着。熟悉方太《妈妈的时光机器》、卡萨帝《不凡管家学院》、RIO《走在雨中》等几部作品的业内人士们总能不谋而合的评价道:他的影像里充满了极致的张力和独特的质感。而当我们说到这里,张哲却摇了摇头。他从来不希望自己或是自己的影像被随意定义。这令人感到好奇。如果说每一部作品都或多或少,或隐晦或张扬地流露着创作者的性格,那么上述奇幻浪漫、清新舒适、傲慢优雅的,堪比电影质感的视觉画面中是否已有线索,含蓄又隐晦地诉说着他走来的每一步?而那又是一段怎样的路?为寻求解答,我们从电影聊起,串联这些线索也揭开其背后的故事。从电影到广告,从热爱到职业,从挑剔较真到自在随心,这应当是一条属于张哲的浪漫且自由的成长之路。
一
从热爱到执着,
电影之美是浪漫起点
不知道是否每个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在心里留下一个“喀秋莎”,于张哲而言,他心中的“喀秋莎”一定是电影,其微信签名至今还是一句俄文:“филъм филъм филъм”,意为“电影、电影、电影”,背景图是电影艺术的某种至高标准——塔可夫斯基。
张哲朋友圈背景图。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俄罗斯著名导演,
代表作有《镜子》《乡愁》《牺牲》等,被誉为电影诗人。
张哲从小就喜欢看电影,19岁时,他独自一人远离家乡,似懂非懂地揣着裤兜闲逛在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塔可夫斯基的母校、蒙太奇的发源地,张哲才发现,原来那些伴随了十几年的故事、画面、声音、记忆都时刻给他的内心带来阵阵回响。
且不说是否正年少,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是并不太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以及能做成什么的,机缘降临时没有征兆又微不可查。张哲回忆起在俄罗斯读书的自己,每日穿梭在塔可夫斯基、米哈尔科夫①等大拿曾经就读过的校园中,偶尔去隔壁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听音乐,周末去画廊看看巡回展览画派②的油画或芭蕾舞……在各式各样的美学的耳濡目染之下,对于审美的认知,乃至对于未来的选择,就这么自然而然的觉醒了。
“生活中短暂的惊鸿一瞥,也许就是艺术最动人的部分。而对于广告来说,导演的审美决定了影像的气质。
与此同时,随着一次次亲临其境的拍摄,一帧帧调配画面的光影色彩,苍白的场景在他的调度下慢慢变得生动鲜活,张哲获得了学院的认可,也感受到了电影真正的魅力:“我逐渐意识到电影可以是一件浪漫且自由的事。”
张哲在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100年庆典
他说这句话的语气里中除了一种顿悟,还有一丝像小孩子如获至宝后的释然和快乐。对于张哲来说,电影影像的表达更类似是一种“感觉”:“只有将观众真正放入到这种感觉中,你才会获得最真实的回响。”对于电影影像表达这一独特的看法,让他逐渐在电影表达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在俄罗斯古典美学那张扬、坚毅、智慧的内核影响之下,张哲在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期间的作品总带着一种冷冽但强有力的笼罩感,让人不得不直视与反思。
张哲早期作品《GIFT》预告片,
该片入围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短片单元
并获得第四届九分钟电影锦标赛最佳外卡影片
张哲对于影像创作的自我探索,在冥冥之中,为后期他在广告影片创作领域的坚持埋下了伏笔。
二
从电影到广告,
成为挑剔的氛围主义
张哲进入广告营销行业源于偶然,但这并不妨碍他怀抱着好奇心进入并探索。俄罗斯国立电影学院6年之久的专业素养如同一座坚固的地基,让张哲可以在此之上建造多种多样的“建筑”,为广告影像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正因为如此,他也认为,每一个导演都不应该被限制在一种风格里,每条广告片都是一种练习。
“广告的时效性很强,需要用最短的时间给到最精准的描述,用最高效有效的判断去实现不同广告的效果。所以它总有无限的可能,这是做广告导演的乐趣。
张哲陆陆续续地创作,推出了阿里云《台风将至》、网易新闻《各凭态度乘风浪》等作品,在业内打开了知名度的同时,张哲也逐渐变得“挑剔”了。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f050490usf8
“挑剔”一词在大多数语境中都带着贬义,但在广告创作中,有时候也代表着对标准和专业的坚持。张哲认为好的作品一定是客户、代理商与导演的合作,三方平等的沟通和默契的协作非常重要。同时,他也认为广告导演也应该有一定的创意能力,需要了解品牌的核心诉求以及传播的渠道,如此才能运用专业的知识给创意加分。
在这样的标准和要求之下,张哲顺势而起,以广告导演的身份获得了行业内的充分认可。正当广告故事片刚在业内走红之际,在留学时就已积累了大量故事片经验的张哲,机缘之下接手了胜加的项目方太《妈妈的时间机器》。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j0381ozfz25
颇具悬念的故事,紧凑的叙事节奏,张力十足的视觉画面,《妈妈的时间机器》夺得了当年的金投赏全场大奖/金瞳奖、次年上海国际广告节等多个重量级奖项。
几年后,张哲再度携手胜加,为卡萨帝拍摄了一支《不凡管家学院》。和《妈妈的时间机器》欣然应邀不同,对于这支广告,在最开始张哲是不那么确定的,“这个故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比较传统,我担心我并不能找到完美的表现手法。”
“我总觉得我是个慢热的人,更是个慢热的导演,接到任何brief之初都不会特别兴奋和激动,我更愿意平静地先把它放一放。但当我一旦找到一个好的点,我就会进入一个狂热的状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k0832m41hn1
这支广告在布拉格拍摄,制作团队虽然来自世界各地,但大多都有电影背景,协作起来很高效,呈现出的视听语言也非常接近电影质感。在采访中,张哲也称其为“在制作上最满意的作品”。但他并不鼓励用纯电影的方式做广告,因为“广告和电影归根究底是不一样的,电影的叙事逻辑、方式、节奏并不能满足广告对于信息传达的时效性需求”。
从《不凡管家学院》中不难看出,和很多其他广告导演不同的是,张哲更擅长通过影像画面去思考,先画面后概念,也因此被称为氛围主义导演。提到氛围,就不得不提张哲携手意类推出另一支片子,RIO《走在雨中》。一人、一屋、一场雨、一首歌,简单纯粹,短短30秒就有扑满而来的宁静与治愈。
这也与张哲对“电影更像是一种感觉”的独特理解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再好的电影也少有人看十遍以上,而广告作品几乎只有一次机会,因此更需要调动情感将观众强有力的拉入情境中,以此让人对某种感觉、画面、人物产生共鸣,古典肃穆的管家学院和倨傲的老管家是这样,歌声悠扬中的细雨闲庭是这样,最新张哲携手中好上海,为美团推出的国庆假期广告片《假期真好,更要过好》也是这样。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h32798r73o7
采访中,我们也向他抛出了电影广告、故事广告逐渐成为主流等现状,张哲给出了一个金句解答:“形式可以千变万化,本质还是广告,不能自嗨,广告需要艺术,但不能只是艺术,艺术和品味只是广告手法之一,不是全部。
在张哲看来,广告应当是一件商品,无论故事包装还是电影技法,最终目标都应该是品牌的营销诉求,而非个人的创作欲望。诚然,观众越来越高的审美,让导演们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广告并不是艺术,对这类题材导演们更要慎重,平衡好观众的审美和商业诉求,达成高效的沟通是第一位。”
三
做随性的人,
在匆忙的世界浪费时间
从以上作品,不难看出张哲的较真,他认为导演的作品越多,自我标准就应该越高。好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也并不是所有好的广告作品都能出街。因此,能在创作中找到快乐,并不断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拍摄手法变得尤为重要。张哲期待更多的广告类型,和拥有更多可能性的自己。张哲认为广告应该是愉快而又真诚的,其与Topic携手为腾讯99公益日拍摄的公益短片《一块钱的故事》,就是以欢乐逗趣的方式呈现真挚的情感,而摒弃直白的“卖惨”。煽情在各类广告影视作品中早已成为陈词滥调屡见不鲜,直接又不假思索的被用于宣泄当下的各类社会问题。而让人在真挚的笑声中流下一滴泪来,却成了凤毛麟角。在任何处境中都保持豁达积极的态度,逐渐成为了张哲的生活智慧,也在他的作品中被人看见。
他也对“设定”嗤之以鼻。因为“设定”即便谋无遗策也会扼杀可能性。因此他很少在到达片场之前就将影片的拍摄手法固定死,也不会提前预设演员的情绪。在他眼里,即便是变幻莫测的天气,也可能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浪漫,还能继续拍摄。
“我是偏现场型的导演,现场的感受是第一位,设定之下的东西再好也不会超出预期。
张哲很喜欢“浪漫”这个词,他认为做电影、拍广告都是件浪漫的事,工作累了就应该休息,状态不好了就应该去喝喝酒、旅旅游,放空自己。在2倍速的时代,少有人能平静地面对时间流逝,张哲却努力地把自己的人生调节成慢节奏。他不总结过去,也不疲于奔赴将来,反而更喜欢坐在咖啡屋独自发呆,或者在路边观察来往的陌生人,惬意地活在当下。他认为这是一名导演的必修课,享受每一刻的生活才能走进观众。
“人的经历往往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而我的作品却需要是向外的。因此每一次拍摄对我来说都是内与外的明争暗斗,而我希望观众能从这明争暗斗中感受到我的火花。
不在设定的角色里挣扎,才能获得想要的人生。在褪去了少年的任性和激愤后,如今的张哲活得更加随性自在。当提及广告导演的职业生涯相对其它行业更短暂时,张哲的态度很坦然:“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也是很好的现象,行业需要更新换代。”新的东西永远在不停地涌入,就像张哲自然而然地进入广告营销行业一样,必然也会有其他的新人不断取代老一辈。但那又何妨,从电影到广告的一路,张哲收获的快乐和满足,是不为外人道的。采访最后,窗外的雨已经停了,看着渐出云层的日光和埋头行色匆匆的行人,我们忍不住很老套地问到了梦想这个话题。张哲的回答不出所料,“电影”,但是他也补充到:“我希望自然而然地到达。”回看其从留学俄罗斯到归国成为广告导演的一路,我们也就突然明白了:它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只要做好当下,认真奔赴每一次选择,即使曲折弯绕,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乐观自在的心态一直走在路上,也总能到达。
彩蛋来袭~
进一步认识张哲,
这段Q&A一定要看!
1、数英:好的电影能给观众以经验,推荐几部你最喜欢的电影,并说说理由吧!
《天堂电影院》最让我动容的是电影的后半段,当功成名就的导演萨尔瓦迪维塔在睡梦中醒来,被告之阿尔弗雷多的死讯,回到家乡后,面对着即将被拆掉的废弃的电影院时,回忆起对电影的热爱与年轻时的爱恋,而如今,在他年少时陪伴在他身边的人们也都已经老去。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对“爱”的纯粹的渴望,对电影、对爱情、对亲情、对友情,爱不是占有,爱是一种梦,一种可以永恒的梦。
《如沐爱河》这部电影来自导演阿巴斯。戈达尔曾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而止于阿巴斯。只要你可以耐心的看完开头看似枯燥的10分钟,那你会了解到视听语言的极致,因此我不去多说太多这部电影的故事剧情。这部电影给我感受是,如果你可以真诚的爱一个人,那么你一定可以通过这个人去爱这个世界。你会对她/他说,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爱这个世界,而我就是someone in love。
2、数英:当下,国内你最喜欢和不喜欢的导演分别是谁?以及原因。
张哲:最喜欢的应该是娄烨,浪漫且自由;不喜欢的导演,你们猜。
3、数英:每个作品都倾注了创作者的心血,到目前为止,你是否有自认为比较完美的作品?张哲:我觉得没有100%会满意的东西,每个作品每次看都会发现不足够的地方。如果一个创作者一直纠结于“完美”,人就很容易难受。甚至,我也觉得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完美的广告作品,好作品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境、时间里的才会成为好作品。
张哲:电影当然是艺术,而电影导演可以是艺术家,也可以是任何一种不一样的职业,因为表达电影并不会局限导演只是艺术家。而广告不是艺术,而是一种有无限可能的、好看的商品,广告导演是在用自己的审美进行包装,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不是艺术家。艺术家在我看来会更纯粹,对世界也有很多哲思,我不是那样的人,我也不太愿意成为那样,做个“好奇宝宝”挺好的。
5、数英:作为导演界的“好奇宝宝”,你下一个想拍的广告类型是什么?张哲:汽车吧,我还没拍过所以很想试试看,感觉应该很有意思,也许也会很无聊。最后,你也是个好奇宝宝吗?关于张哲,还有哪些好奇?或者,对导演的工作、拍广告和电影有什么疑惑?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网站文章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邀请张哲导演前来交流探讨。机会难得,赶紧来网站文章评论区占楼吧!
注:
① 米哈尔科夫:全名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俄罗斯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代表作《黑眼睛》《蒙古精神》《烈日灼人》等。
② 巡回展览画派:1870年成立,因为打破了当时美术展览只在彼得堡、莫斯科展览的格局,而被称为“巡回展览画派”,列宾、苏里科夫、瓦斯涅佐夫等都是其成员。
③ 第四堵墙:也称“第四墙”,属戏剧术语,指一面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虚构的“墙”。
采访:吴小宝、Lily
撰文:Lily
美团假期小片、英雄联盟十周年短片… | 「项目精榜」10月一期来了!1000多张插画做包装!美破天际的巧克力品牌,究竟什么来头?
这里聚合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优秀营销人才,共同探讨创意进化、品牌增长、商业力量与企业间合作;这里聚合国际与本土一流广告代理商,发布即时动态、分享优质案例、进行人才招聘;这里聚合业界资深作者,以全面视角洞悉行业生态,创作有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