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抓鱼北京店都倒闭了,我依然觉得这是一家好公司

Vera 数英DIGITALING 2023-10-19

多抓鱼的闭店留言墙

多抓鱼在6月30号结束了北京三里屯店的运营。
这次关闭的三里屯店,已经是多抓鱼在北京的第三个线下实体店,以及开的五个店里关闭的第四家。
现在多抓鱼硕果仅存的线下门店,就上海安福路一家了。

众所周知,现在的“书店”已然是一个理想主义>商业价值的线下商业体。
多抓鱼创始人猫助在闭店前的“掏心窝子大会”上分享了一个观察:书这个品类,哪怕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也只是起到一个引流的作用,为其吸引到所谓的“高净值人群消费者”,拉动其他部分的消费。
所以电商平台可以让书这块业务线不赚钱,用其他地方赚到的钱来补贴,这就导致在网上买书更便宜,又进一步导致消费者买书越来越依赖线上,哪怕是在店里看到一本想买的书,也要到网上下单。
书店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
它可能是一个日咖夜酒的社交空间;
可能是一个办各种文化沙龙、市集活动的场地;
也可能是某些商业地产为了提升sense而加入的配套;
……
但就不能是靠书盈利、可持续经营的商业实体。
听起来是挺让人绝望的。

 那多抓鱼为什么还要做线下门店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提供一个集中展示品牌力的空间。

在其主营的二手书业务这一赛道里,多抓鱼一个差异化的品牌竞争力在于“C2B2C”的业务模式——来自卖家的二手书,会由多抓鱼统一进行品相评估、打磨翻新、杀菌处理,之后再由多抓鱼售卖出去。这保证了在多抓鱼购买的二手书,在品相和洁净程度上,都比较稳定。
多抓鱼希望将这种二手书处理能力,通过线下店更直观地展示给用户,打破大家心里对于二手书都是脏脏的、可能还带点霉味的刻板印象,只把书上那些属于人的痕迹保留下来。
另一方面,多抓鱼也将线下店变成了一个品牌campaign的展示空间。
回顾开店这几年,多抓鱼不要太会搞快闪哦。
周年庆活动是一定会有的。
一周年的时候给从书里找到的物件搞了个「书中生物展」;
五周年展是由用户来信构成的「正负人生」。

就连这次闭店,多抓鱼也准备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留言墙、二手市集、和「跳海」「企鹅吃喝指南」「双风车」合作的快闪冷饮铺、掏心窝子大会……最后一天还请了老狼、刘东明、叶三、周云蓬,整了个故事大席宴。


多抓鱼闭店活动一览

还有一个有趣的观察是,针对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多抓鱼店里的活动也不大一样。
北京是各种市集,让用户自己来当摊主的「再就业市集」、新店开业的「开门红市集」、妇女节的女性手艺人专场市集、专卖气味的「闻香交友会」……

上海则是「net a lot」好品牌网罗计划,跟时尚品牌EVERLANE、COS、街拍账号「老年时装俱乐部」等多少带点可持续及人文气质的品牌合作,办一个小型品牌展览。

二来是扩展二手书之外的,非标属性更强的商品循环业务。

首先书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品类。
通过扫描背后的ISBN码,多抓鱼可以很方便地管理各类二手书。在书之后,多抓鱼陆续尝试了数码3C、百货、衣物饰品几个品类的二手循环服务。数码3C也是一个相对易于标准化管理的品类,但非标属性更强的衣服和百货,管理起来就比较难了。
而且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标准品的运输、加工、售卖,成本是相对可控的。非标品就不一样了,品相很难控制不说,运输和储存成本也更高。
因此在多抓鱼的商业规划里,像这类非标品是更适合当地收购、当地处理、当地消化的。当然其中还需要一些更精细的运营管理,多抓鱼团队也是经过了一些测试之后,才决定说哪些品牌是流通率较高的,哪些品牌是不太适合二手销售的。
一样是从二手书的经验出发,从需求端来控制供给。

一部分也得益于上海这个城市本身对于时尚的接受相对多样化,上海用户也比较有所谓「古着」消费的意识,因此上海店的循环服装服务大获成功,扛起了店收的2/3。而北京店这边,虽然服装生意相对没有上海那么兴隆,但因为单件客单价比二手书要高上不少,因此也占到了店收的1/2。
说实话这个数据还挺让我惊讶的。我自己是多抓鱼上海店的常客,但还是以买书居多,三楼服装区虽然也会逛逛,但总是会被各种明艳的服装风格和算不上便宜的售价劝退,而且看起来服装区的客流量也远没有二楼多。一度很担心多抓鱼的经营情况。
没想到,原来我们二手书区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三楼的服装区替鱼负重前行。
所以,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商业愿景是打造循环商店的多抓鱼,在线下门店的平衡上,其实做得已经算是很棒了。

 那为什么还是闭店了呢?

我总结了两个原因。

原因1:线上线下是两套盈利逻辑。

同样是赚买入卖出中间的这个差价,线上偏标准品售卖,分销到全国消化,通过规模化摊薄多抓鱼加工处理的成本;
而线下受制于门店的经营成本,主要靠非标品盈利,这就对当地市场的特征、消费习惯、用户心理依赖比较强,很难说一个成功的模式复制到所有城市。

原因2:轻工业产能极大过剩的中国,循环理念更像是一种时尚单品。

在大家的商品消费已经如此快捷便利、新品获得成本如此之低的情况下,我认为中国人的二手消费意识和消费动机是比较受限的。

新品都如此便宜了,干嘛还要买二手呢?
更何况在多抓鱼的非标品选品上,可以看出,整体还是以轻奢、贵价品牌居多。这可能是因为这类品牌产品在循环中的利润空间比较大,也可能是因为更便宜的品牌产品,卖家用户也不太有动机去售卖给多抓鱼。
总之到最后,循环理念似乎就成为了一种专供高线城市中产人群的时尚单品。人群规模受限,利润规模自然也更跟不上了。

略感欣慰的是,尽管北京店在大家的惋惜声中倒闭了,但多抓鱼这家公司整体还算经营良好,我的「以贩养吸」二手书循环模式也还能再持续一段时间。

如果有缘还能再开在北京的第四家店,是要更专注发展高端化非标品拉高利润、还是更扩大规模化标准品供应,摊薄成本,再或者,就别指望线下门店赚钱了,线上贴钱让门店当个吉祥物?

摆在多抓鱼面前的问题,还有不少。


【往期回顾】

1.对话导演丁雨晨:广告,是一份需要执念的工作

2.2023上半年度最具人气项目TOP 50,精彩纷呈
3.对话导演赵丹:拍广告就像用视听语言写诗
4.2023数英奖正式启动,用作品记录你的在场
5.20+最新案例,盘盘那些会生活的品牌

这就是数英:
这里聚合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优秀营销人才,共同探讨创意进化、品牌增长、商业力量与企业间合作;这里聚合国际与本土一流广告代理商,发布即时动态、分享优质案例、进行人才招聘;这里聚合业界资深作者,以全面视角洞悉行业生态,创作有价值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