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部作品告诉你数据新闻的未来 | 12月社媒领域研究新进展
导读
本栏目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CSMR)独家推出,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网站,社媒领域重磅研究学术观点为你一键呈现。每月更新,干货精选,和你一起,关注社媒领域研究新进展。
——2016年·12月——
国 内:
数据新闻生产特征及叙事模式
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
IP内容营销优势及本质探析
风险表征与放大路径:论社交媒体语境中健康风险的社会放大
复杂的用户: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广告行为研究
在线社会网络中的谣言与辟谣信息传播效果:探讨网络结构因素与社会心理过程的影响
地方政府网络媒体在线交互成熟度评估研究
国 外: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大众媒体、社交媒体和青少年物化的自我概念间的相关关系(The Interrelated Roles of Mass Media and Social Media inAdolescents’ Development of an Objectified Self-Concept: A Longitudinal Study)
文本语境中的Facebook:测量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情绪响应(Facebook in context(s): Measuring emotional responses across timeand space)
社媒时代的科学:科学类博客读者概览(Science in theSocial Media Age: Profiles of Science Blog Readers)
社交网站应用和青年物质主义价值观:亲子关系和自制力的保护性作用(SocialNetworking Site Use and Materialistic Values Among Youth: The Safeguarding Role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Self-Regulation)
整理 | 舒亚若
编辑 | 杨开心
国 内
一、数据新闻生产特征及叙事模式
该文对2012-2016年数据新闻奖提名的350部作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全球数据新闻业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对代表性作品的文本分析,对数据新闻生产特征及叙事模式进行了总结。
作者指出,数据新闻生产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地域分布上打破国界,呈现出全球合作的发展趋势;生产机构上仍以为传统新闻媒体为主,但非媒体类生产者亦愈发活跃;在关注议题上,仍以政治、经济、社会等主流议题为主,其中政治类最为突出。
同时,作者归纳出了数据呈现嵌入新闻叙事的三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与延伸模式、利基(Niche)模式与类比模式、组合模式与网状模式:
作者认为,未来的数据新闻报道,有可能是几组叙事模式的交叉组合, 也有可能产生全新的叙事模式。这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数据新闻生产不断创新的魅力所在。
※ 孟笛. (2016). 数据新闻生产特征及叙事模式——基于数据新闻奖提名作品的实证研究. 当代传播(6)
二、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 ——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
该报告结合过去数年新媒体的发展情况指出,智媒化,即媒体的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媒体的一种新趋势。其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万物皆媒、人机合一和自我进化。它带来了新技术和新力量对于新闻界的“入侵”,在此之下,一个传统传媒业边界消失、格局重塑的时代即将来临。
* 互联网连接的演进
报告指出,从技术角度看,今天我们正处于智媒时代的黎明。社会化媒体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为媒体的智能化提供基本的技术铺垫,而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等则为媒体的智能化提供了更直接的动力。这些几年前似乎还离媒体很远的技术,正在快速向传媒业推进,并积蓄着引发媒体新一轮革命的能量。
而从用户角度来看,在媒体的智能化浪潮中,用户似乎也并不缺乏紧跟时尚潮流的勇气。2016年腾讯的调查显示:总体来看,用户向移动端的迁移已经基本完成,社交化新闻传播正在主流化,新潮技术也已得到用户的一定认同。这都为为智能化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 未来的新闻生产系统
作者总结出,智媒化带来了新闻发展的五种新模式——个性化新闻、机器新闻写作、传感器新闻,临场化新闻和分布式新闻。智媒化时代的另一个可能性是传媒业原有边界的进一步消融,在此过程中用户平台的重构、新闻生产系统的重构、和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与重构,即将共同塑造出一个极大扩张的传媒业新版图。
报告在最后指出,即使智媒化已经是一种趋势,也不能忽视人在此中的重要作用。未来的媒体进化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人机博弈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对机器能力的挑战,更是对人的挑战。作者认为,无论未来机器智能如何发展,我们都需要始终把人文关照作为最首要的考虑考虑。
※ 彭兰. (2016). 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 ——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 国际新闻界(11)
三、IP内容营销优势及本质探析
近两年来优质知识产权内容的版权价格不断攀升,IP(知识产权)内容营销被营销界视作珍宝。该文聚焦于IP内容营销,并对其价值及本质进行了分析。
作者总结出,IP内容营销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经典大IP合作,在其产品中植入品牌信息;另一类是与小成本、小受众群的内容合作,例如《爸爸去哪儿》中频繁出现的伊利QQ星等。
作者认为,IP内容营销的本质在于原创的优质版权内容所带来的粉丝群体,加上内容跨界后受众数量的积聚和情感上的认同。具有利用价值的、优秀的IP内容应同时具备优质内容营造沉浸体验、双重互动带来情感认同、跨界传播形成的聚集效应三个条件。
最后,作者列出了品牌的传播者进行IP内容营销传播的四条策略关键:一,围绕品牌订制IP内容,品牌与IP内容不能割离。例如2014年上映的《乐高大电影》中的场景和人物全部由乐高积木搭成,并通过生动刺激的冒险故事讲述着乐高的精神;二,品牌与 IP 内容无缝结合,例如东阿阿胶在《甄嬛传》中的植入;三,IP 周边另辟“品牌单元”,以避免使观众产生负面情绪,例如热播网剧《太子妃升职记》中的“金戈杯”诗歌大赛,就是在剧情结束后以彩蛋形式植入的;四,衍生优质 IP 的周边产品,如电影《小黄人大眼萌》登陆中国银幕时,各路品牌纷纷推出合作,在IP的刺激帮助下达到短期销售的目的。
※ 董妍. (2016). IP内容营销优势及本质探析——基于受众沉浸体验的跨界粉丝聚集效应. 当代传播(5)
四、风险表征与放大路径: 论社交媒体语境中健康风险的社会放大
近年来,我国各种风险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使得我国面临的社会风险在快速升级。其中,健康风险因为涉及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相关风险事件(如毒奶粉、毒香蕉等)经由媒体报道后, 经常引起公众的高度不安与恐慌。该文聚焦于社交媒体这一非传统媒体,探讨了其在健康风险的社会放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指出,由于社交媒体的参与,健康风险被放大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具体而言,社交媒体语境下健康风险的社会放大主要会导致四点负面社会效应:健康风险议题更易模糊,健康风险谣言更加频发,健康风险体验更为逼真,健康风险扩散也更加快速。
在作用机制上,作者指出了社交媒体放大健康风险的四种路径:一是曝光爆料,唤醒事件潜在的健康风险;二是议题设置,影响健康风险的议题走向;三是话语修辞,大肆渲染夸大健康风险;四是污名化,提升健康风险的感知水平。亦即,健康风险之所以能在社交媒体语境下被放大,其深层原因来自技术、文化、制度、社会、个人等各个方面。
※ 汤景泰,巫惠娟. (2016). 风险表征与放大路径: 论社交媒体语境中健康风险的社会放大.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2)
五、复杂的用户: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广告行为研究
与传统媒体的广告形式不同,社交媒体中许多广告形式正在追求用户更多的参与和互动。然而,在过去的研究中,对用户参与和互动情况的衡量只局限于点击率等简单的指标上。该研究聚焦于用户参与广告的行为,于2016年3月至5月期间对16位微信用户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定性角度对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流广告的用户体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用户在微信朋友圈信息流的广告参与互动的复杂性,指出用户行为兼具主动性和被动性,甚至交叉出现在同一个样本中——亦即出现意识和行为不一致的情况。
* 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用户参与表现象限图
作者以意识为横轴,行为为纵轴对用户进行广告参与的表现进行了归纳划分,并通过访谈发现,受访者在其中三个象限均有表现,亦即存在三种行为:积极意识支配下的主动行为(用户会对社交媒体的广告平台进行制造性的使用,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奢侈品广告,也会对广告文本进行“吐槽”形成自己的狂欢),消极意识支配下的被动行为(如即使知道可以对不感兴趣的广告进行屏蔽,也不选择不作为)和积极意识支配下的被动行为(因社交的群体压力所采取的个性抑制行为,如在反对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的同时,仍出于社交目的而在行为上加入这种广告参与)。
最后,作者指出用户主动参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广告的行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基于微信的阶层塑成型特质,除了用户的”商品拜物教”化以及社会关系的商品化,不难想象这种广告的差异化推送和用户在奢侈品广告前的活跃,还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的严峻程度。
※ 倪宁,徐智,杨莉明. (2016). 复杂的用户: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广告行为研究. 国际新闻界(10)
六、在线社会网络中的谣言与辟谣信息传播效果:探讨网络结构因素与社会心理过程的影响
谣言的传播通常会造成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以及多样的社会后果,因而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关注。过去对于谣言控制与管理的研究通常针对其传播方式本身,而该研究则更多聚焦于一个过去考察相对不足的方面——辟谣信息的可信度以及传播效果。
* 高密度网络与低密度网络示意图
该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方法,以科学环境类谣言为例,采用了两则彼此关联的实验设计,分别考察了三个社会网络的结构变量对于谣言、辟谣信息传播的效果的影响:一,网络密度,网络中节点之间相互关联强度的平均值,亦即成员之间的联系的紧密程度;二,关系强度,亦即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强度;三,信息转发量,用于衡量信息的社会化推荐程度亦即主流化程度。同时,研究还考察了辟谣前的谣言可信度、谣言信息传播意愿以及辟谣信息可信度和辟谣后谣言可信度的降低等多个社会心理层面的因素的中介效应。
* 辟谣信息可信度、谣言可信度降低与辟谣信息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网络密度是诸多结构性因素中唯一对谣言和辟谣信息传播具有实际效果的部分,并且效果相当有限,谣言和辟谣信息的传播在更大程度上则受制于个体的社会心理因素。这意味着,个体面对谣言、辟谣信息并不是简单地随波逐流的,只有在关系紧密的 “ 小圈子 ” ,辟谣信息才能产生更好效果。更重要的是,相比纯粹结构性的原因,辟谣信息传播效果较好的关键,在于在这种小圈子中的个体会对谣言进行相互佐证,因而更容易对谣言产生怀疑。
※ 刘于思,徐煜. (2016). 在线社会网络中的谣言与辟谣信息传播效果:探讨网络结构因素与社会心理过程的影响. 国际新闻界(11)
七、地方政府网络媒体在线交互成熟度评估研究
本文以欧洲国家地方政府社交媒体发展指数SI(Sophistication Index)为基础,建构了中国地方政府网络媒体在线交互成熟度评估体系,并对上海市政府49个主要部门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SI指数是一种研究欧洲国家地方政府社交媒体应用情况时,针对电子政务运用 Web2.0 技术促进社交而提出的成熟度评估指数。该文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建立了一个新的地方政府网络媒体在线交互的成熟度评估模型,该模型包括综合SI指数和新媒体SI指数:
作者根据前文所述模型对上海市政府 49 个主要部门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估。在综合SI指数方面,上海市政府的在线交互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综合指数超过60的部门有17个,占比34.7%;但超过80的部门只有1个,低于10的部门有2个;新媒体 SI 指数方面,由微博和微信两个部分组成——微博SI指数上,42 个部门的所处区间,都在50至59之间,只有2个部门的指数达到75;微信SI指数上,有22个部门开通了政务微信,微信 SI 指数超过 60 的有 17 个,占比 77.3%,说明已应用该项目的部门成熟度较高,但仍有超过一半的部门尚未开通政务微信。
作者综合不同SI指数进行交互分析,得出了三条结论:一,政务微博与微信的交互具有同步性;二,微博与综合 SI 指数、微信与综合 SI 指数均有较弱的正相关性,亦即政府内部和外部媒体的交互,总体上是相互影响的,但影响力不大;三,政府网站订阅与移动应用、分享与移动应用、订阅与分享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说明其交互性推广手段比较一致。
※ 顾铁军. (2016). 地方政府网络媒体在线交互成熟度评估研究——以上海市政府网络媒体为例. 当代传播(6)
国 外
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大众媒体、社交媒体和青少年物化的自我概念间的相关关系(The Interrelated Roles of Mass Media and Social Media in Adolescents’ Development of an Objectified Self-Concept: A Longitudinal Study)
已有研究表明,大众媒体可引起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物化(development of an objectified self-concept,即个体从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身体)。而该研究进一步探明了这个过程中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所起的作用。具体而言,研究者讨论了使用社交网站的频率和在社交网站上关注有吸引力的同龄人的情况。
研究者进行了一个样本量为1041的三期追踪研究,首先使用量表和问卷将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量化,之后采用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和极大似然方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检验研究假设。
结果表明:暴露于性化(sexualizing)的媒体内容下会使得青少年将理想外貌的标准内化,这进一步触发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和体型监视(body surveillance);将理想外貌的标准内化后,青少年会更多地在社交媒体上关注有吸引力的同龄人;关注有吸引力的同龄人本身也会促进自我物化和体型监视。这些结论中性别差距不显著,反向因果也被排除。
该研究是整体讨论大众媒体对外貌标准的建构作用、社交媒体对外貌的强调、青少年自我物化三个主题的第一步,结果说明:若青少年已经从传统大众媒体处内化了外貌标准,则在使用社交网络时更容易因为外貌而产生自我物化。
※ Laura Vandenbosch, Steven Eggermont;Volume 43, Issue 8 2016 Pages 1116–1140;Communication Research
二、文本语境中的Facebook:测量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情绪响应(Facebook in context(s): Measuring emotional responses across time and space)
若讨论起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一项新事物问世以来几乎无可避免地同时面临人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言过其实的批评——Facebook也是如此。该研究衡量不同时间尺度和地点下用户使用Facebook时的情绪响应,为理解使用Facebook而产生的情绪结果和社会结果提供了帮助。
本文研究者在分析研究现状后强调了发送推文(posting)时即时情境的研究价值,研究主要使用体验采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样本由154位美国在校本科生组成。研究者使用Facebook提供的应用编程接口,在被试发送推文后给出ESM调查表。同时,被试没有发推文时也会收到调查,用作控制组。调查表的发送时间被精心设计以最小化需求特性(demand characteristic)。
* 蓝条是发推文后十分钟所测得的的情绪唤起程度,绿条是没有发推行为下的情绪唤起程度;结果显示,在家发推时情绪唤起的改变更大
研究结果表明,使用Facebook可以分成两个情境维度:时间尺度和地点。积极的发推行为和短期情绪体验显著相关,和长期的平均情绪体验、桥接型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在研究中用于指征社会福利)不相关。积极发推行为于短期情绪体验的关系还受到发推时地点的影响:在家时情绪唤起改变更大。
※ Joseph Bayer, Nicole Ellison and Sarita Schoenebeck, Erin Brady, Emily B Falk;2017 Pages 1–21;New Media & Society
三、社媒时代的科学:科学类博客读者概览(Science in the Social Media Age: Profiles of Science Blog Readers)
博客在科学知识传播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阅读科学类博客的读者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阅读动机?基于对40个随机抽选的科学类博客的2955个读者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他们的教育背景、职业领域、科学经验、阅读动机以及更广泛的科学媒体的使用模式),作者对科学类博客的读者形象及其阅读动机进行了概述。
作者将科学类博客的读者分为三个类别(单方面娱乐型用户-One-way entertainment users, 信息搜寻类用户-Information-seeking users, 超级用户-Super users),并将他们的阅读动机分为四类(娱乐-Entertainment、寻找团体归属感-Community seeking、博客的学术氛围-Ambiance、独特性信息搜寻-Unique information seeking)。
*基于阅读动机的用户群组分类
用户分组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单方面娱乐型用户所占比例最大,他们阅读科学类博客的主要动机为娱乐和喜欢博客的学术氛围(例如博主的观点、精彩的文章等);信息搜寻类用户更加关注科学类博客中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科学信息;超级用户使用博客的动机广泛,比起其他两组用户更加经常使用、分享并且信任科学博客上的信息,并且更加注重在科学类博客中寻找团体归属感。
另外,在参与调查的读者中,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成年男性用户比例较大,58%的用户正在或计划从事科学相关职业,博客在传播、解释科学信息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对传统媒体的功能进行了补充和替代。
※ Hillbun Ho, Wonsun Shin, May O. Lwin;2017 Pages 1–26;Communication Research
四、社交网站应用和青年物质主义价值观:亲子关系和自制力的保护性作用(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and Materialistic Values Among Youth: The Safeguarding Role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Self-Regulation)
在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等社交网站(SNSs)上浏览他人生活分享信息会诱使你的价值观更加物质主义吗?基于对新加坡几所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和研究,作者发现,具有消费导向性的社交网站(Consumption-oriented SNSs)的使用与青年物质主义价值观(Materialism)的形成有正相关关系,通过社交网站,青年倾向于高估朋友的消费水平。
该研究选取新加坡几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生做为调查样本,利用问卷调查和SEM分析法(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考察社交网站与青年物质主义价值观形成的相关性,并用控制变量法考察自制力高低和亲子关系亲密度对此相关性的影响。
研究发现,社交网站可以影响青年对物质财产和经济成就的价值观,并通过媒体的培植功能影响青年的价值观。社交网站上包含了大量有关物质生活消费的交流、分享行为的信息,经常接触这些具有消费导向性的社交网站信息会强化青年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即让青年更加注重物质拥有对于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或者理想状态的作用。
此外,研究也发现,自我约束力和亲子关系的质量会对社交网站的影响产生缓冲作用,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亲子相互沟通频繁,正面的情感支持等)和强大的自制力会减轻消费导向型社交网站对青年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 Paige Brown Jarreau 1 and Lance Porter;2017 Pages 1–27;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封图来源:news.qq.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