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于复苏处见繁花

芳博士 芳博士 2023-09-29

2023年02篇(共352篇)原创文章

本文是为钛资本2022年刊写的初稿,正式版以钛资本公众号发布的纸质/电子刊为准,将于本月末公开发布,敬请创投圈朋友申领。
最近一段时间,密集阅读了大量政府工作报告和各大券商的宏观经济分析文章,整合成自己的理解,于此处抛砖引玉,供朋友们批评指正。

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各项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后的复苏之年。

随着稳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消费及房地产市场的逐步修复以及新经济增长动能的逐步增强,中国经济将在企稳后发挥出巨大的增长潜能,全年经济的增速将回归潜在增长率。

01

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回顾我国经济增长历程,总体上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长期居于高位,尤其是危机时刻,例如2020年,投资对经济稳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呈现上升趋势。在2021年,最终消费拉动GDP增长5.3%。2022年受到防疫政策影响,部分地区层层加码现象频出,限制了消费增长动能,因此宏观需求动力中消费最弱。

由于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不太稳定,仅在2020-2021年对GDP增长贡献率高于20%。

图:三驾马车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在2023年,随着防疫政策优化、人员流动、场景消费和服务业经营的复苏,稳增长+宽货币刺激内需的宏观政策将激发经济内循环活力。

从长期看,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横向对比世界部分主要国家,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在人均GDP破万后,都迎来了经济结构的转型。

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143美元,但消费对GDP贡献仍显著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主要经济体,消费增长空间仍然巨大。

图:主要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 GDP 比重(%)

(资料来源:WIND,西部证券研发中心)

尽管对消费能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但投资依然是全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分项贡献巨大,即便地产投资拖累了整体增速,投资端依然会稳中有升。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突破,直接融资发展空间巨大。

无论是2020年4月《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意见》,还是A股注册制改革已处于第二步存量市场改革阶段,我国近20年的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升,但所占比例仍然很低。2021年直接融资比例仅为12.5%。

通过金融改革的进一步加强,企业上市周期将大幅缩短,考验投资者定价能力的同时,也将助推中国实体经济的转型。

图:中国直接融资比例与间接融资比例变化

(资料来源:WIND,西部证券研发中心)

02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投资机会


二十大报告和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全新思路,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经济工作会议对产业政策的相关表述和定调

二十大报告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

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二十大报告为未来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调,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产业安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频出,未来我国的产业发展方向将体现在这八个方面:

第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第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第五,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第六,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第七,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八,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

图:二十大报告中制造强国对应的行业投资机会

(数据来源:共产党员网、新华网,东吴证券研究所)


03

三、举国体制下长期关注科技创新


结合内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正在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虽然在进步,但未能持续缩小与世界科技前沿的差距,特别是在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之下,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科技脱钩不断加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薄弱环节面临瓶颈制约。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给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国民经济循环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从长周期的视角来看,自主可控技术攻坚与专精特新行业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在此背景下,我国将持续大力增强研发投入。2019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2021研发强度达到2.44%,但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仍有差距。

图:我国研发强度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但与美日德韩仍有差距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中信建投)

一方面,央国企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有望肩负起自主可控技术攻坚的重任。

在国家安全的大战略下,国产化作为主题投资的重大选择,党政、行业、央国企将形成放量共振。

2023年国企改革进入收官期,在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相关央国企一直以来承担着技术引领、自主可控的重要责任,是持续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

2022年9 月,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补短板强弱项专题推进会,会上明确指出:将推动国企上市公司成为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先锋表率,支持鼓励上市公司与同行业头部企业在业绩、效率等方面全方位对标、针对性赶超。推动资源向主业企业、优势企业、“链长”企业集中,鼓励更多企业和地区形成“一业一企、一企一业” 新格局。

在这一背景下,国企将在科技创新的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稳定与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和军事安全是主要关注要点,其中涉及了农业(种植、养殖等)、能源(新能源、电力设备)、中端制造(机械、交运)以及军工等板块。

二是侧重新高质量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方面,科技创新实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是主要关注点,其中涉及的领域有半导体、医药、航空航天、数字经济、计算机(信创)、通信等板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工业数字化是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高地的关键,央国企将在信创体系构建更完善的技术生态。

另一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载体。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最具活力群体,由于业务相对单一,关注细分领域,因此位于产业链核心环节,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和未来产业布局的战略重点。

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验表明,中小企业研发优势更加明显,例如:

美国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贡献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30%增长至2020年的超65%水平,欧盟中小企业的人均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2倍。

2011年工信部提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并提出形成“小而优、小而强”的企业。

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2021年中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呈现出“5678”特征,即税收贡献超50%、GDP占比超60%、发明专利占比超70%、创造城镇就业岗位超80%。

截至2022年11月,前四批已公示的927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分布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机械装备(含电子装备、农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将在产业链中发挥重要的技术“补齐”作用。

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产品分布领域

(资料来源:工信部,智慧芽,天风证券研究所)

我国正在进入科技进步突破的分水岭,经济发展也将沿着“提供劳动力动力——提供产品——建立标准——掌握定价权——高附加值输出”的路径快速提升。

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根据IMF数据,2021 年中国国内GDP约17.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8%。

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复苏、长期崛起的唯一道路,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基础科学的创新,还是技术发明的创新,都需要思想的自由、信息的自由和竞争的自由。

一个松紧适度的制度环境更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更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经济的长期增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期待2023年制度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形成兼容并蓄的国营和民营经济相互促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另一方面,建立透明的商业信誉体系及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于复苏处见繁花。




往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