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资人又围堵教授了,他们关注合成生物赛道的哪些机会?

芳博士 芳博士 2023-09-29

2023年22篇(共372篇)原创文章

二月、三月,我走访了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今天荣幸受邀到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做大赛评委和分享嘉宾——
有个非常直观的感觉:怎么哪哪都有投资人,还是组团出动的!
父亲是厦大合成生物领域的教授,近一两年,我帮他回绝了不少“鼓励”他创业的投资人朋友。
为什么投资人围堵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教授呢?
除了“投早、投硬”这个逻辑,投资人到底关注合成生物赛道的哪些方面呢?
3月5日的投研社线上分享,我请了清华化工本硕毕业后投身一级市场,并参与孵化和投资了若干中美合成生物独角兽项目的投资人朋友。
因为朋友目前所在机构对“在职人员”外部发声的监管较为严格,所以我不便透露名字和机构,只能在此感谢智慧和经验的总结。
我会将这位朋友在线上分享的主要内容,结合自身的理解,用2-3篇文章来做分享。如有纰漏,文责自负。
本篇来聊聊投资人为什么关注合成生物的赛道,以及关注这个赛道的哪些机会?

1

上游技术进步,驱动下游产品创新

生物元件和底盘技术:
天然产物合成元件库、重组酶库以及一系列底盘细胞,支撑了细胞工厂的构建。

DNA合成/操作技术:

建立一批高效的DNA拼接和编辑技术,缩短了人工生物系统的构建时间。

例如,自从2012年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被发明以来,已广泛应用到生物学、医学、农业畜牧业等多个自然科学的领域中。

AI赋能的系统生物学技术:

建立了代谢流量组与代谢组分析技术平台、多维组学大数据分析技术平台,指导系统的构建过程

例如,植物天然产物代谢通路中关键酶的解析,之前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而高通量测序、组学生信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效率,可在模式植物中测试基因功能,叶片细胞瞬时转导,只需要3-4天就可以对通路进行验证。


2

发酵工艺优化,生产成本降低

我们经常说合成生物项目的阶段:小试、中试、放大、量产。

放大、量产的成熟度,就体现在高密度发酵等生产工艺上。

国内传统发酵产能大部分过剩,比如,山东枣庄是最大的二手发酵罐处理基地,就是因为原来味精等行业中一系列发酵工厂的关停,导致的资产处置。

一方面,合成生物学在“削弱”发酵工艺调控的作用。

越是先进的“基因设计”会让下游发酵生产的成功概率越大,而不像以前,生产成功与否,只能依赖发酵工艺的优化。

另一方面,合成生物学将实现发酵从经验技术向科学的伟大转变。

发酵技术从生物反应器的宏观尺度,迅速向细胞尺度和分子尺度渗透,使跨尺度研究和施加作用成为可能。

因此,合成生物技术在生产环境的应用趋势将体现在:

逐渐放弃粗犷的、凭老师傅的经验和直觉的工艺调优,转向精准的、可定量的设计方案。

通过数学建模、计算机控制、化学计量学等科学知识,结合不断出现的新工具和新器件,提高发酵生产效率和成功率,实现高密度发酵的优化和降本。

可高密度培养,通过“点(酶)——线(代谢线路)——网(代谢系统)——生产车间(宿主)——工厂(发酵罐)”的路径层层优化。

这里关注一个发酵放大的核心公式:

单位时空产量=单位设备体积的利用率(生产强度)×菌种浓度×蛋白表达量×蛋白比酶活×提取效率

公式中有两方面的调优方向,值得思考:

一方面,菌株的稳定性影响菌种浓度和蛋白表达量,在蛋白比酶活一致的时候,不断迭代的高表达量平台更具有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提取效率的提高,有几个可行手段:

例如,胞内产物改为胞外产物,产物加一段聚集肽、通过改变pH值,或加还原剂可沉降分离。


3

合成生物是化工的补充和部分替代

据麦肯锡预测,生物制造的产品可以覆盖70%化学制造的产品。

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000亿美元。

但这并不意味着,合成生物的生产方法将完全取代传统化工,更大的可能性是,在未来长期共存。

合成生物学的重点是设计和生产方式,而不是在化学分子结构上的创新。

也就是说,通过合成生物学获得的分子,之前往往是通过化学合成,或者从天然资源中提取也同样可以获得。

因此,一种产品,到底是用合成生物方法生产,还是用传统化工方式生产,取决于成本(包括制造和政策成本)。

(图片来源:汉和生物相关新闻)

进一步展开:

从成本端考虑,下游客户有降本诉求,上游生物合成有降本的潜在能力(可以通过缩短反应链进而减少设备投入、能耗及环保成本,具备高选择性),就会带来生产方式的替代。

从工艺侧考虑,基于步骤高危、环保升级、手性要求等因素,化工不适合或者难以合成的某些产品,可以通过发酵或者酶法生产。

例如,泛酸钙、甾体激素的化学合成涉及氰化物,现主流合成路线已经改良为发酵法;丙烯酰胺已完全由酶法生产。

复杂分子如手性醇、辅酶、手性胺合成,使用酶作为催化剂减少反应步骤,在外消旋化合物的分解中,酶的使用已经非常成熟。

L-草铵膦是全球第二大除草剂草铵膦的有效成分,活性为普通草铵膦的2倍,其市场规模超百亿,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生物法L-草铵膦逐步替代普通草铵膦。

当然,合成生物学还不能构成完整的产业链,需要依托传统化工的工艺进行放大。

合成生物方法通常更适宜生产小分子,后续进一步生产聚合物或者改性,仍需要精度更高的化学合成方法实施。

最后,期待在4月21-22日在南京举办的“合成新势·合成未来”,与合成生物领域的各位创投圈朋友相聚(扫码报名即可免费参加大会)。

活动详情请见《4月南京●议程首发 || 合成生物学真正的产业嘉年华来了!》,或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原文”。

往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